Chaos日常隨筆|近日「無話可說」的困境與來到Matters一周年的雜感
不只寫給自己
300多天以前,我在友人J的推薦下踏入了這裡,讓我感受到寫作作為自我深層對話的工具,原來,在文字中展開一場只有自己一個人的壯遊,是能夠讓別人感受到共鳴的,講得更白話一點,就是你的文字「有別人會看」而不再只是「寫給自己看」而已。
深知自己的文字會被閱讀,也知道雖然會看,但又有多少人是一字、一句細細地看,慢慢地看完整篇文章,而不是只被標題吸引就點進來,接著為了表示良好的社交印象,按下左下角幾次,替這篇文章拍了手——更期待著別人也能夠因此記得,要記得給自己拍手。
然而,我對這一切的思考與觀察,都跟某種最為原初的機制脫不了關係:在Matters寫東西是有錢拿的。
早就也有不少文章探討過如何在Matters持續獲得關注,獲得越來越多的拍手數,舉凡:固定時間更新、發布文章;鎖定特定客群(先培養一群特定讀者)之後,再慢慢發展自己的文章到其他客群之上;積極參與社區寫作活動、留言互動、關聯其他人的作品或直接寫出回應…
誰都想要被別人看到,誰都想要獲得更多的關注,如果做幾乎一樣的事情或者我只需要動動小手指,輕輕的戴上某種社交面具,我能夠拿到更多效益,何樂而不為呢?
為何而寫的探索
我發現這件事情是不容易的,那便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來到這裡而寫作。我在那篇新人打卡的文章中曾經指出,自己的確是為了更多的看見而來到馬特市,不可諱言的,能夠有錢拿這件事情,確實很像一個擺在想減肥之人面前的香雞排。
他美味無比,你知道你並不是真正「需要」吃下它,但它就是太好吃、太迷人,很難不會注意到它的存在。在馬特市寫作得以獲得收入,就像這塊沒什麼營養,但非常美味的雞排一膜一樣,你知道自己一點不缺這個錢,但依舊會期待自己可以一直吃,越吃越多。
最大的魔王其實是無法「知止」,一旦發現自己寫作能夠有收入以後,就會開始不斷在意自己的文字能不能獲得更多拍手?會不會提升自己在Matters上的形象?若開始嘗試把這裡當成自己的個人品牌,自己的文字是否有助於提升品牌價值?品牌效益是否持續提升呢?
想到這裡不禁讓我感到害怕!仍然去年5月還在大學階段的我,不要去在意「效益」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因為知道自己還有時間、還年輕,能夠投資許多時間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不管它能不能帶來收入,不管它是否有幫助自己的專業,乃至於成為重要的生涯規劃。
僅僅一年不到,我才發現自己對於寫作的初心,居然因為「能夠有收入」這件事情,開始變得不再純粹,對於拍手的數量患得患失,還在心裡暗自批評別人的文章寫得簡短又沒有營養,更覺得自己可以在「走紅」之後,就不會再對拍手有著深刻的執著了——嗎?
我開始寫不了任何自己滿意的文字,因為不管怎麼寫都不會、不願「讓自己滿意」,真正不放過自己的,永遠也是只有自己而已,其實,並不存在著某種讓人「滿意」的客觀、明確標準,彷彿達到那個極點之後,人就獲得了某個免死金牌的保證,開始學會停下來了。
喚名「低潮」與「困頓」的漣漪
於是,我在加入馬特市後密集更新1000多天以後,更新、寫作最近的100多天裡面,當然,這也與自己繁忙的研究所、工作生活有所關聯,導致出沒在馬特市的頻率越來越低,自己對於寫作的心情變得不再像過去一樣了,逐漸無話可說,不知道能說什麼、能談些什麼。
這份困境不只是表現在自己的寫作體驗,也表現在大學畢業以後,遭遇的人際關係動盪,在大學裡雖然交到了許多「朋友」,但真正能夠成為「很好的朋友」其實少之又少,面對前者,我逐漸無話可說,話題總是繞不過感情、工作、其他朋友的八卦、吃喝玩樂的事情…
厭惡了討論這些被自己定義為沒意思、沒有營養的話題,不過回過頭如果問自己,那麼要談什麼?我想和朋友聊探索自我的過程,培養興趣讓生活變得越來越好,除了嘻嘻哈哈的玩樂以外,能夠談這些的朋友越來越少,有時候甚至還會覺得,根本不知道要找誰談。
也許,我們都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感受自己的心理狀態,仔細察覺自己的情緒變化。更加關注自己眼下的事情,不要因為別人的眼光、評價,乃至於拍手,就懷疑自己面對熱愛事物的價值與動機。這些話都是老掉牙的鼓勵,能做到的人卻又相當稀少。
至少我們不再適應糜爛,開始對自己糟糕的狀態有所覺察,我們並沒有失去自信,因為並沒有適應那些平庸乏味,失去味道的生活。我們開始懷疑自己理想的同時,也必須知道,發現自己快要生病了,才有機會開始治病。
就算今天差一點就可以快樂,那也並不要緊,因為你知道總是有人會相信你會快樂,希望你開始快樂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