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電視低能我們損失什麼?日本電視也是從低能走出》
本書以鄰國日本為例。說明日本是如何從低能電視中走出來,並說明台灣有什麼可以借鏡之處。
這次分成四個部分說明:
- 台灣的電視生態以及過去的日本
- 電視台的獲利結構差異
- 為什麼台灣的節目不能顯示商品或店家名稱
- 我們要如何改變這種電視低能的現象
台灣的電視生態以及過去的日本
我們經常聽到民眾抱怨台灣電視節目低能化,新聞節目綜藝化,甚至淪為製造業的一員。頭條常可見某某大胸正妹吃甜點、藝人出軌被抓包、YouTube 上節錄的車禍錄像、貓狗影片以及酒醉駕駛人被逮的洋相等等。這些娛樂性的新聞充斥著我們的電視新聞,無止盡的重播這些低能的內容,就像世界上沒有發生其他事情一樣。
而我們或多或少都看過我們鄰國日本的節目,日本節目的娛樂性無庸置疑,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寓教於樂,從日本 NHK 電視台所製作的「剖析 2016 台灣大選」可見一斑:
https://www.dailymotion.com/video/x3mwx3z
YouTube 中譯版:
節目中透過大量的道具跟動畫,主持人及來賓的循循善誘,加上不偏不頗的採訪及論述,可以發現日本對於台灣的政局的分析居然可以如此的中立而清楚。相較於台灣的政論性節目往往淪於謾罵,完全無法聚焦於實質的議題而淪落到民粹的地步。
書中指出過去的日本其實也是由這種電視低能的困境中走出,過去日本的這種低能性節目稱作「 wide show 」,這單字是個和製英語並非正統單字,而作者將其翻譯為「雜聞秀」,主要是製作給平時在家的主婦以及退休人士所觀看,長年以來這種雜聞秀皆是低俗與八卦的代名詞,又因為目標客群的屬性以及節目長度過長,所以製作品質較低廉而且議題較屬娛樂性質,過去的觀看者甚至不想告訴他人自己有在看雜聞秀。但是為什麼日本從低能中改變了呢?
就是從觀眾受不了而導致收視率低落開始
為了改善收視率,電視台決定將低俗八卦的內容改為國民關心的政策及議題,透過深入採訪以及易懂的解說,這種「硬派」的節目一開始並不認為會提高收視率,但是出乎意料的是,雜聞秀的內容愈硬、收視率居然愈高。從此各個電視台分別專注於政治、經濟、社會、新聞等等硬派的議題,居然每每創出佳績,也讓雜聞秀這個詞翻了身。
電視台的獲利結構差異
這邊要先提台日雙方的節目製作差異,日本有所謂的公營電視台也就是 NHK ,NHK 的營收來自全體國民(每家庭每月 1,350 元日幣),相對的 NHK 就不會有任何的廣告,對於電視台而言也比較不會有被廣告商綁架的疑慮,立場能夠相對中立。
而日本由企業提供的電視節目占了四成,也就是我們經常看到「提供 XX 」的開頭畫面:
節目會在其頭尾撥放贊助商的名稱,贊助製作的廣告商雖然會參與節目的製作討論,但是原則上並不會插手太多關於節目的製作內容,而廣告商便從媒體費抽成。
其他電視台的營收來源主要就是透過廣告主投放廣告,而收視率對於廣告商來說就至關重要,而台灣有部分電視台全然為新聞台,意味者這些新聞台的內容全然被收視率、也就是廣告商所把持,假設新聞做的不夠腥羶色,無法創造短時間的收視率,那麼電視台就會立即蒙受廣告的損失,久而久之當其他電視台在撥放醉漢互毆的畫面時,我便以正妹吃美食的報導對應,就結果而言、效果非常的顯著。
而台灣的 NCC(中華民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對於這種現象僅表示「由市場機制決定」,但是對於日本的電視台而言,新聞是絕口不提收視率的,因為新聞並不是為了討好誰,而是為了充分發揮第四權的存在。
但是諷刺的是,我們所有在大專院校所學的新聞專業
- 報導的要是事實,數據準確。
- 新聞的基本是客觀、公平。
- 追究問題核心,不是只敘述表面。
- 政治、經濟內容要詳解、易懂。
- 從多層面、角度探討。
- 要具批判精神,第四權代表的是記者不能屈於權勢、不被收買,不安於被餵新聞,不偏不倚是以民為主。
- 資訊要廣泛,不要當世界的資訊孤島,國際新聞不可少。
- 刺激國民思考和判斷形成輿論第四權。
在實際上卻似乎都沒有落實,從記者基本操守的查證以及誠實就可見一班,「獨家」這兩個字對於台灣電視台而言只是一個起手語,並沒有實質的意義,也可以解讀成從報導的開頭就開始說謊;而報導內容的又鮮少看到其盡到查證的義務,反倒僅僅是網路影片、某公司的官方聲明或是部分民眾的片面之詞,然後補上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台立場。極少報導能夠深入探討報導內容,引發國民的思考,並且善盡媒體這個「第四權」所代表的意義。
為什麼台灣的節目不能顯示商品或店家名稱
台灣與日本不同,曾經有過被威權統治的歷史,在威權統治下的台灣,電視台曾經只是掌權者作為政令宣導以及洗腦的工具,對於言論的管控也有非常大的權限,比對到現在 NCC 對於電視節目不可以出現店家或是商品的名稱可見一斑,政府規定所有的節目不可以指名道姓的附上商品名稱或是店家地址及價位等等資訊。
NCC 提出的原因是怕有置入性行銷之嫌
但是比對到日本的節目,所有的商品試用或是資訊介紹,皆會完整的附上店名或是相關資料,甚至是技術原理,對於節目而言這是一種負責的舉動、對於商家而言雖然是有推銷的事實,但是相對的他也要付出相對應的成本(參與節目製作)等等,而身為隱性購買人的觀眾,透過節目的資訊也能夠清楚的了解自己是不是該商品的目標客群,同時能夠吸收新商品背後的新科技原理,並且透過地區、價位還有功能等等的揭露,我們不用事後再上網去尋找剛才電視中撥放的店家在哪邊。
除了置入性廣告之嫌外,NCC 還提出另外一種原因:
其他商家的資訊沒有被撥放所以導致不公平。
這又是另外一個齊頭式的假平等,政府的權責應該是在有限的權力下、在防弊的同時達到最高程度的興利,而 NCC 這種管制節目的措施,美其名是防止置入性行銷、但是實際上是柿子挑軟的吃,君不見頂新等事件充分反應出了一種現象:企業並沒有將其商品置入到節目內,但是透過購買大量的廣告、甚至隱身在雜談節目中,企業的無良一樣造成了社會廣大的傷害。政府不將力氣花在如何根除這種現象,反而著重在類似於改錯字這種小術之上,何其悲哀。
而 NCC 令規定名模與名嘴不可以做健美相關廣告又是另外一種弔詭,經過政府核可上市的產品不可由藝人代言,隱含的意義是連政府本身都不敢保證經過審核的商品是沒有問題的,而名嘴或是藝人的定義又模糊,什麼樣的人才可以稱為名嘴?依照其收入?曝光程度?還是經歷?
作者比喻這種管制節目不可顯示商品或店家的現象就如同文字獄,雖然之後有部分放寬,但是電視台不會冒著這種風險去跟主管機關硬碰硬,畢竟出事情後要負責的不是觀看電視的人也不是店家、而是撥出節目的電視台。
這種惡性循環導致部分電視台大量引用外媒的資料或是網路資訊,然後在畫面中補充一個免責聲明,甚至不斷重播過去的節目或是直接購買國外節目以節省經費,反正收視率不錯、廣告費照收何樂而不為,直到近來政府才為了文化產業明定特定時段最少需要有幾成的節目自製率。
我們要如何改變這種電視低能的現象
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改變這種局面,不用大家拋頭露面灑熱血、也不用花大錢改變這種生態,
要改變只需要拿起我們手中的遙控器
收視率的計算愈發精準、每分每秒都在統計觀眾人數,當我們看到某台又在發表煽動又未經查證的新聞時,我們要做的不是坐在電視面前乾罵幾句,但卻不轉台繼續看,我們要做的就只是果斷的轉台。
否則我們終究只是嘴巴說不要,但是身體卻很誠實的繼續看。
小結
人類的需求主要有四:食、色、對於暴力的自衛本能、還有求知慾。
當我們四種需求中有任何一種被滿足,我們的腦內就會分泌多巴胺,讓我們感受到快樂。電視台就是利用人類的食與色兩個本能,藉由各種美食跟腥羶色的內容來綁架我們,而人的時間及注意力是有限的,當我們的注意力皆被這種低能的內容所囿,那麼我們的僅存的注意力及資源就無法分配給那些滿足我們求知慾的媒體,以及其他還在為台灣努力的媒體工作者。日本可以,我們為什麼不行?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只要我們關心,社會就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