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定心丸 - 進修是在和你的錢包作對?
職場上的新人,最容易表現自己的一定要首推學歷。人事部在收到眾多的履歷,要成功拿到面試的機會,除了你本身的姿質,就多數是你的學歷。
先談一談學歷,最低的入職門檻當然是入門券。這個時代,今時不同往日,我們面對的學歷的貶值,同時學費的升值,所以,投資做教育是未來穩賺的生意(重點誤)。
學位的貶值
今天的大學生的普遍,還有大學學位的分級性的增加,就如香港多年前推出的副學士學位,又會有不同的文憑課程,目的都是增加人均的教育水平和增多入大學的門路。當然,背後都會有著千絲萬縷的利益關係,大學可以再增加自資學士學位,政府也樂得更多人全職讀書減低失業率。可悲的是,學生們在未出來社會工作前,已經債台高築,不得不找一份薪金來還債。這個是香港,美國教育制度的核心問題。因著今天的題目是職場,這裡只是一個引子,我就不在詳述。
但這個心態絕對減低大家進修的動力。如果把收入和進修的直接回報掛勾,你會錯過了很多學習進步的機會。在短期來作分析,就如你去學一種外語,你要花心血,時間,這些都包含了大量的成本,如果你是在職時,你一定有千萬個理由去說服自己放棄。你會想,一堂我要花300港幣,又要時間去讀,溫習,當中的過程並不好受,同一筆錢,去投資房產股票,可能更輕鬆和有回報。想著,你就會放棄再想,也忘記了有這個進修的念頭。
進修的決擇 - 經驗的分享
這個想法從實際角度出發,是沒有辦法去理解人為何要進修。以本人為例,如果要說進修的動力,最大的原因是升遷需要,職業需要。你的專業需要你去學習,這個是進修的最大誘因。當你要一個碩士學位時,你就會迫自己去讀,因為仕途的計劃是一個很實際,也可預期的回報。當回報大於支出時,你就有足夠的動力去學習。我在8年前,就是帶著這個原因去完成我的碩士課程。
就在開始這個課程前,開始又會有著有趣的思考過程。原來,行業中是有所謂「認可」的課程,有著一些特定的範圍去選擇,如果你想選修的課程不在名單上,會有著完成後都不能升職的風險。到了這裡,大部分人當然會選擇低風險和前人一樣的課程,這樣就一定能拿到入場券,畢業後可以排隊等升職機會。當然,我就不在此列。
我選了一個和行業相關但同時部分和自己專業無關的課程去讀,學費還比「認可」的課程還要貴。大家要知道,這些課程全部都是自資,沒有任何的補助。完成後,幸好公司承認其資格,都可以順利升遷。但當時為何有這樣的決定?
主要是我不把短期的計算放在我對行業未來發展的前面。短期的回報只是我考慮的一部分。在選擇的過程,一個問題在我腦海中不停浮現,究竟我讀書是不是單單為了一個職業需要?如果職業沒有明確的指示要去學習,是否就不用去進修?如果金錢和進修需要在面前取捨之際,是否真的要在知識上用金錢作量化?
就在這個時候,往往奇妙的事情就會發生,這個學歷不影響到我最後的升遷,反而,當中的知識,就如管理,政策研究等等新知識令我眼界開闊了。我在看同一件事,能夠有一個更立體的分析,由一個前線思維,想多一步,到考慮到行政或管理上的需要。這些都是意料之外。
回歸根本,學習不等同進修
一生人要不停的學習,學習,到吸收,再到應用,這是一個終身學習的循環。不要用進修來限制自己的學習,因著進修的各種規範,讓自己的學習停下來。在這裡一提,無意識的滑手機,看臉書,看IG,不在學習之列。
學歷重要?
到了學歷的討論,因著進修的目標,就是一個學歷,一個證明。這個根深蒂固的概念,在兒童時期已經開始,每一個小孩去學一樣技能時,家長最關心的是學完能否有證書,可以在申請入學時加分,學校去選學生時,學生喜不喜歡運動不重要,重要的他運動上拿到的成績,是學校代表隊是基本,如果是香港代表隊更是學校搶手對象,我會驚訝到原來做運動,都要做到有「學位」,港隊或甚麼甚麼代表隊,真的那麼容易入嗎?但我又真的看不到香港人真的有那麼愛運動⋯⋯
說穿了,學歷是一個證明自己最客觀方法,卻是最容易毁了學習動機和目標的利刃。學習本身就是原因,原動力就是好奇心,想想一個小孩會不會因為要考試才想知道天空為何是藍色?
不會吧⋯⋯
成了大人後,成了職場上的一員,更要不忘初衷,知道學習的目的,也想想自己的進修之路。不要怕去學多點,在這裡學到的區域鏈知識也是其中一種!不用怕,只要你踏出一步,你會發現學的不是那麼困難,只不過是花上你幾個星期去看看那些外星文一般的原始碼⋯⋯但你的學習一定會有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