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家嘴百亿诉讼案-----中国土地污染信息黑洞的冰山一角
陆家嘴集团耗资85亿巨资,经过222轮竞价赢得苏州地块,然而其部分区域却被发现存在严重污染。该集团近期起诉苏钢集团索赔100亿元,此事件引发了广泛社会关注。这一案例实际上只是中国广泛而深层土壤污染危机的冰山一角。如果不是这场“神仙打架”,普通民众可能仍然对脚下土壤的严重污染一无所知,这也暴露了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中国土壤污染信息的严重不透明。
作为一名专注于公共健康领域弱势群体的公益倡导人士,我在过去十多年的从业经历中,也曾尝试推动中国土壤污染数据的信息公开,希望推动公共健康的保护,但遭遇了难以克服的阻力。这些阻力背后,反映出一个更广泛的问题:官方刻意的信息闭塞,阻碍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了解和行动。
尽管政府在公开场合承诺重视环境保护,但在实际操作中,向公众共享关键信息的做法却大打折扣。例如,2013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指出“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仍不容乐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要求“到2015年,全面摸清我国土壤环境状况,初步遏制土壤污染上升势头”。当月底,北京律师董正伟就向环保部提出申请,要求公开土壤污染的调查数据、污染原因和防治措施,但环保部却以“国家机密”为由拒绝公开实际的污染数据。
2014年,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告》报告也承认了中国土壤污染的严峻现状,报告指出在调查的 690 家重污染企业用地及周边的 5846 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 36.3%。然而,当我尝试获取报告中提及的受污染地点的具体信息时,我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同样被以涉及“国家机密”为由遭到拒绝,我行政复议后仍然无果。
南方周末2016年一篇名为《全国危化品企业透明度民间调查 无法完成的“危险地图”》的文章中,讲述了天津港“8·12”爆炸事故后,刘春蕾试图在“危险地图”App中添加危险化学品企业信息的经历。这是为了让公众了解身边的危险源。刘春蕾和同事们在查阅各省安监局网站并申请信息公开时,却发现难以获取相关信息,多数地方政府以涉及国家秘密和企业隐私为由拒绝公开。拉萨市安监局甚至以企业名称是企业隐私为由拒绝公开。我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对拉萨市安监局的回复表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该回复缺乏法律依据且不够严肃:“企业虽有商业秘密,但并不存在隐私问题。企业名称是公司对外公示的基本信息,并非商业秘密。即便安监部门认为企业名称可能涉及商业秘密,也应遵循程序,首先征询企业意见,只有在企业反对公开的情况下,才能在答复中拒绝公开。”
这种涉及公众健康和安全的信息获取的困难并非个别现象,而是环境数据被严格保密的更广泛趋势的一部分。
陆家嘴的诉讼案虽然并非直接对污染者问责,但它也凸显了中国在环境信息公开方面迫切需要的更深层次变革。如果不从根本上提高透明度,中国广泛存在的土地污染问题将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中共领导人习近平于2023年7月出席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会上强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他还提出了许多严格的要求,如“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执法监管,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但并未提及鼓励公众参与和推动环境信息透明。
打破信息黑洞不仅是解决土地污染问题的首要步骤,更是政府展现真正责任和决心的关键。中国政府应将土地污染这一长期以来被严格保密的议题转化为一个公众能够了解、参与乃至影响的重要国家行动和整治工作的一部分。如果这一转变无法实现,所有的努力和宣传将只是表面工作,无法触及问题的核心。
当然,这不仅是一个公共安全和健康的问题,也是一个关乎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的根本问题,与中国政府对民间日益严控的政策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使得实质性改变显得遥不可及。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