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赐通信 #3 为何创作
1 创作与策展
我订阅了一个叫做事不过三的中文newsletter,其中的内容是很碎片的,多半也只是作者的个人感受,但行文中语气的亲切和真诚很讨人喜欢。最近作者让我心有所感的一句话是:
“作为一个没什么资源的普通人,我为数不多可以利用的自身优势就是广泛的阅读量。这种阅读量来自于好奇心,很长时间,我不知道如何转化这种好奇心。现在看来可能很简单,就是创作。”
作为读书方法的创作,和希望实现自身价值的创作是有很大不同的。
读书后反刍式的创作是个人的,不面向市场,而且这种自利的创作可以是不完美的,不自洽的,也可以有各种重复和瑕疵。但成就个人价值的创作就不是这么简单了。
另一个问题是,作为没有作品的普通人,如何在不创作的情况下,也能表达出独特的旨趣,这个答案就是策展。广义的策展也可以理解为打造人设,在各种平台上发表意见,形成一个层次丰富的赛博人格。狭义的策展更注重形成一个主题的形式完整的集合,比如写一个review。有了这种meta-curation,即使没有属于个人的作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示自己的信息积累和分析能力。
2 触类旁通
银河系中有 10^11 颗恒星。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但也只有一千亿。 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已经超过了它。我们过去称巨大的数字为天文数字,现在我们应该称它们为经济数字。
-- 理查德·费曼,著名物理学家
对于聪明人而言,触类旁通几乎是一种本能,而这种触类旁通不仅是他们幽默感的源泉,也是他们对世界的深刻洞察力的体现。
3 时间之前众生平等(吗?)
布克奖得主斯里兰卡作家在一段访谈中说:
有时候想想挺郁闷的,写本烂书花的时间跟写本好书差不多。
最大的不平等是对时间使用效率的不平等。
4 只有热爱才能持久的行业
卢昌海提到,《后翼弃兵》中Harry Beltik说的一句话:
I'm not obsessed with it the way one has to be to win it all.
让他极其强烈地回忆起离开科研领域时的心情。无论是象棋还是科研,都是非常枯燥的,只有极度热爱的人才有微小可能取得成功,这种投入产出比是大多数人不能忍受的。作为一个在科研中浅尝辄止的人,我经常在想,人生究竟是一直随波逐流,还是终究会遇到自己的热爱?
5 爱迪生的预言
1911年,爱迪生写了一篇文章,谈到他对于一百年以后的世界的想象,他认为蒸汽动力将会快速被电取代。一个重要原因是电的输送在大功率和小功率的尺度上都具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即维护特别简单。只要想想你家里的天然气管道就能理解电线的铺设是多么简单。
而如果要继续维持蒸汽动力,为了能够长距离输送能量,以及满足城市级别的复杂的布线要求,蒸汽源必须分布的更加松散,这对于能量利用效率的提高是不利的。更不要说蒸汽管道的腐蚀速度远高于电线,一条高品质的输电线路往往可以使用数十年,而蒸汽管道则需要经常维修。
类似的思考也可以推论到工业生产。如果物流不够发达,工业生产的最佳状态必然是分布式的。中世纪的西欧每一个城镇都有铁匠铺,而不是在靠近铁矿和煤矿的地区形成一个巨大的农具武器工厂,再把产品销售到全欧洲,不仅仅是因为高炉的产量没那么大,更因为在当时的运输条件下这是不经济的。在当前反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也许可以看到小农经济的复活。
6 好的反馈是什么样的
Netflix对于反馈有一套非常棒的标准:
当你希望给出反馈时,确保你的反馈是
Aim to assist:你应该旨在帮助对方,而非指责或者发表情绪;
Actionable:你的反馈应该有可操作性,而不是虚无缥缈的要求;
当你得到反馈时,你应该
Appreciate:心怀感激,因为对方确实指出了问题所在;
Accept to discard:理解自己可以接受或拒绝反馈,释放反馈带来的压力。
这一套标准也适合成为人们日常对话的一个准则。
我之前工作的一个单位有很多管理问题,我仗着自己心直口快的人设(其实是要出国了),经常跟领导反映。有一天他终于受不了了,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跟我讲,我的很多反馈是不切实际的,而且并不是关键性问题。这种反馈既不是有帮助性的(因为它们无关紧要),也不是有可操作性的(因为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法)。
实际上这些问题,很多人都看在眼里,但没有人提出,不是因为所有人都是懦夫不敢指出房间里的大象,而是因为即使指出来也没有解决的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先忽略这些问题,留待以后有解决的条件的时候再说。
这个标准是不是鼓励人们更加三缄其口呢?还是希望我们的沟通保持效率?
7 用仪式感对抗不确定性
BBC的一篇旧文提到了一个实验,一群实验者在一个房间完成一个挑战,比如当众演唱一首歌曲,然后到另一个房间等待工作人员打分。一部分实验者在得到分数前先进行一系列的仪式,比如画幅画然后在上面撒盐,另一部分实验者则是静静等待分数出炉。两组实验者的心率都被监控汇总,结果表明,完成一套花里胡哨的仪式的实验者心率更低,更少焦虑。
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仪式感能在不确定的未来中增加一定的可预测性,即使这种可预测性并没有得到证实,它也能减少焦虑。
我长久以来的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聪明人也会信奉宗教?但其实聪明人也是人而非机器,大脑都很容易受到外界情绪的影响,这时候缓解焦虑比正确更重要。
8 如何用chatGPT写博客
我必须承认,一字一句地写一篇几百字的文章已经是一种酷刑,尤其是当写作能力跟不上思想的时候。罗素说语言是逻辑的载体,没有高明严谨的语言能力,思想也只能是混沌的,没有章法。而要把这种没有章法的思想有条理地写成文章,难度不啻于没有怀孕却要生出个孩子来。
我在写上面的某些段落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我的中文能力不足以描述我想描述的现象的时候,比如第5节爱迪生的预言,我想描述如果不采用电力,而是采用蒸汽动力的话,那么现代城市的能量需求只能让蒸汽发生站到处都是,这种分散式分布不仅仅是能源的大浪费,也是污染治理的噩梦。这种复杂的逻辑很难在一句话里描述成功,而过于冗长的逻辑也会使得论证更加薄弱,更容易产生滑坡谬误。
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也许chatGPT的语言可以对我们的文字做一些小小的拯救。
上面是一个例子,我命令chatGPT帮我改写一个句子,使之更具诗意,很明显他错误理解了我的意思,把这个句子改的具有古诗的意味,即古汉语化,而不是具有现代诗的抒情性。接着我发出了一个更具体的命令:加一个比喻进去。这次机器人完成的很棒,第一句话里的比喻明显位置不对,我可以改到后面去,而第二句话的比喻质量就很不错了。机器人把人比喻成高山,把外界的感情比喻为流水,来冲刷人的意志。这个比喻精妙恰当,我是写不出来的。
如果博客作者们可以充分借助机器的力量,把思想借用机器的语言整理出条理,再由机器帮助打磨优化段落,这或许能成为思想工作实现社会分工的一个办法,思想者只管思想,表达交给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