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如何寻求退身之所?
俞敏洪说,很多大城市打拼的人没有退身之所,只能往前进。作为一名在大城市打拼多年、回到乡村定居的人,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在都市年轻人,如何寻求退身之所?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就算农村里有退身之所,也很难退回农村,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社会文化压力、农村居住条件、收入来源。分析完这三方面的问题之后,我们再聊一聊规划。
一、社会文化压力
首先,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包容年轻人回乡的选择,社会主流文化还无法容忍与奋力拼搏的文化相违背的行为,更不能容忍年轻人有空闲的时间。
我的一位海归同学,在北美读研时跟母亲提到假期打算去一些城市旅行,她母亲听到了很不理解,说玩乐就是浪费时间,催她赶紧去打工挣钱,但是她的留学签证是不允许校外打工的,一旦被查到会被遣返,她母亲不相信,怀疑女儿骗她,就是为了偷懒。
在这样类似的观念影响下,很多老一辈的人认为,培养一个大学生却回到农村是不可接受的,年轻人不应该休息或享乐,没有体面、稳定的工作意味着丢脸,若是从事自由职业则是与社会脱节。
我刚从香港头部新闻机构辞职的时候,我爸妈也有点不理解,这么好的工作怎么就辞了呢?我说,我每月薪资2万多港币,去掉房租1.4万元港币和基本开销,每个月一分不剩;而且那大半年的时间,当地社会事件闹得很凶,多次下班时看到地铁站燃烧着熊熊烈火,走了好几公里回到公寓楼下,几个黑衣少年举着砖头看着我,我都不敢在公众场所说普通话,有一天上班出门还听见枪声;后来,香港疫情爆发,我在20平米的蜗居隔离了四五个月;在香港那一年,我的体重不知为何少了10多斤。第二份工作虽没有第一份工作那么惊险,但是每天重复着机械性的流程,动不动病一场,社畜的生活让人一眼望到尽头。我又是何苦呢?
辞职做视频创作者之后,我爸妈看到我能发挥自己的语言特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住在我喜欢的山村,他们身边的教师们和家长们时常将我的视频作为孩子们学英语口语的材料,他们自然而然非常支持我,他们说,“还是自由职业最适合你。”
二、农村客观生存条件
另外,中国不同区域的农村发展形态差异较大,不一定能提供适合年轻人的工作岗位和居住条件,但是,江浙地区的农村,宜居程度比大城市高多了。
目前,我住在浙江杭州富阳的一个山村,公路平整、交通完善,坐公交至最近的小镇需要二十分钟,在镇上能买到丰富的食材(蔬菜、肉类、淡水鱼、海鲜,甚至还有三文鱼);村里有居民充当保洁人员,还有电子平台监督和评定家家户户院子的卫生;村的前后几十公里铺有沿山沿湖的乡村绿道,每天都有村民散步。
这里的居住环境比我在大城市住的压抑的公寓好太多了,空气清新、植被丰富、无噪音污染。很多粉丝,尤其是在西北长大的人,来看我的时候,被这里的景致惊讶到了,“天呐,中国还有这样的农村?浙江的农村看着像发达国家的乡村,太舒服了。”在他们以前的印象中,乡村似乎只有光秃秃的土坡、泥泞的道路或脏乱差的工厂。
浙江农村的居住条件算得上是全国领先的,这里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次于上海和北京,城镇和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全国最小的,被誉为共同富裕示范区。这得益于浙江活跃的民营经济,更得益于一代又一代办实事的基层人员、反哺乡村的城市人群。我在2020年采访过杭州白马村书记,几十年前,宁可自己掏钱负债,也要为村子修路;杭州文村请到了中国美院的建筑师王澍设计房屋,打造出了民居建筑典范;杭州富阳、桐庐、杭州临安的道路平整,山林环绕,就是一幅现实版的《富春山居图》。
如果这样美丽的乡村能成为更多年轻人的退居之所,是多么幸福的事。当然,放眼全国,不是所有的乡村有这样好的环境,这也是很多年轻人不肯回去的原因之一。
三、收入来源
目前乡村的产业没有城市丰富,一些行业的年轻人很难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体面工作,但未来的乡村肯定会更适合年轻人回流。据我了解,浙江不少城镇为返乡人和新乡人提供安家和创业方面的政策扶持,购买乡镇房子的价格也比城市低廉很多,在浙江农村宅基地建造一栋三层别墅仅需三十万元。我身边有一些年轻人回到家乡当乡镇干部,也有做农产品电商的。
有幸成长于互联网时代,我目前在乡下做视频创作,专业和特长不受地域限制,虽然收入没有我之前在城里上班那么丰厚,仅为上一份工作的三分之二左右,但是生活质量反而上升了、存款变多了,因为不必要的生活开销少了、身体和精神状况变好了。
所以,如果你身边的社会文化足够包容,你又有额外的收入来源,那么离开大城市其实是非常舒服的事儿。
四、如何规划退身?
如果你想要离开大城市、不被单位束缚,一定要发展个人品牌,在为他人工作兑换薪资的同时要为自己打工。
美国管理学者汤姆·彼得斯(TomPeters)提出,21世纪的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它包括你的专业能力和声誉。企业裁员是家常便饭,化被动为主动的最佳手段就是打造个人品牌。职业的晋升期可能需要二三十年,而个人品牌的积累只需几周或几个月,维持几年可以让你有选择的权利。
无论你在大城市还是回乡村,你的个人品牌都是可携带的增值资产,你的专业认可不应该只局限于某个单位,而应该在更广阔的领域大放光彩,从而掌握主动权。
怎么为自己创造退居的机会?第一点,你要学会创造属于自己的时间或者勇于对夺走你时间的行为说不,时间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投资工具或启动资本,它不只能用来谋生,更应当被用来创造生活。
第二点,把你自己的时间合理用在有益于个人发展的事情上,将你的专业、特长、经验知识和个人规划结合起来,在你所在的细分领域成为相对稀缺的人才、释放你的独有价值;如果目前没发觉稀缺的特性,也可以尝试着发觉你身边人的优势,为他们出谋划策,帮助他人建立个人品牌,他们的优势也就转换成了你的优势。
五、随心而行
世界和人生千变万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再细致的盘算也赶不上变化。《Blink》一书的作者采访了许多心理学家,得出结论,我们往往认为决策需要大量数据、思前想后,但事实上,最好的决策总是一瞬间的直觉 —— 当内心强烈呼唤你做一件事情,往往就是最适合你的决定。
我在大学做义工的时候碰见一个广东女孩,她的梦想是世界旅行,尽管和我差不多年纪,但她已经通过做家教和代购攒钱去了好多国家。从2014年至2020年,她的足迹踏遍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在印度坐卧铺火车并且代购仿制药、在澳洲农场做农活换宿、在埃及买几十元的廉价机票出行,也慢慢积攒了朋友圈里的人气,变成了一个靠谱的小代购,现在她依然在国内旅行,从未停止脚步,准备过段时间前往澳洲。满世界奔跑是她的生活方式,她从未动摇这一信念,想去哪个地方,她不纠结,说走就走。
但是,有时错过一些机会,可能就再也没机会见到喜爱的人和事了。我的一位浙江的同学,在上海工作,在2021年末打电话和我说挺想离开那家公司,但还不能辞职,准备先找下一份工作同时申请研究生,有着落了再辞。我说,两种路子都蛮不错的,但是我心里想的是,如果是我,有辞职的想法我会先辞了,再全身心准备后面的事情,但是为了不影响她的决策,我没说出来。没想到今年发生了意外,她父亲因独自在家滑倒没人发现而去世。看到她发的朋友圈,我一直没敢问她,甚至不断自责,我为什么不把真实的想法告诉她,为什么当时不劝她辞职回家一段时间,或许这一切能避免呢?我每天都想穿越回到那一刻告诉她:如果你有强烈的念头了,就去做吧,那是你心里最真实的声音,一定没错。
结语
所以,各位朋友,改变现状、尝试新的人生道路的方式有很多,我也不知道哪一种适合你。但是我想说,倾听你内心真实的声音吧,这是冥冥之中最适合你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