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Odyssey1048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HPMOR和我的故事

Odyssey1048
·

HPMOR的全称叫做Harry Potter and the Methods of Rationality (by Eliezer Yudkowsky).

它是一本哈利波特的同人小说。它的作者是一位认知科学/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HPMOR极具创意地将7本HP原小说里的经典剧情浓缩到了一年的长度,并且赋予哈利巫师的才能以及非巫师界的物理、金融、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

读HPMOR的时候,我时常能感觉到作者的少年时代可能就是一个有些nerdy,朋友不多,有点挑剔,有很多想法的男孩(就是书中的哈利了)。作者是喜欢“吊书袋”的,而且吊书袋的过程还能写得很有趣。比如哈利首次发现可以向过去/未来送信的时候玩了一个近似于“while循环语句”的把戏,作者兴致勃勃的描写了这个循环的过程(本来应该是计算机的代码)。又比如哈利搞清楚古灵阁巫师银行的金银铜兑换比例之后发现自己可以进行“套利”,作者耐心的解释巫师世界的金银兑换比如何小于非巫师世界的兑换比率,如果往返于巫师界与非巫师世界之间频繁交易就能赚不少差价。在哈利试图召唤守护神的过程中作者的思想非常接近心理学的分支“人本主义”。哈利独自发现的“部分变形术”需要用到“非时间物理学”的知识。我还可以继续列举下去。

试想有另一位时间受限的读者。这位读者不想要随时打开一个浏览器窗口,搜索作者提到的自己不懂的知识。这位读者同样可以从HPMOR中获益。单纯的从故事剧情来讲,以下几个情节都长久的留在我的记忆中,甚至成了我的理性的一部分。

哈利与赫敏一同进行头脑风暴解决问题。赫敏想出了一个办法,然而并不十分可行。哈利给赫敏一块糖,让她“奖赏自己的大脑”。因为想出了办法而奖赏,不因为“办法不可行”而给予大脑负反馈。这个理念与“福格行为模型”有些相似,福格行为模型认为,如果要养成某种习惯,应当将它分解成非常小而且非常明确的任务,将此任务置于固定的时间来做,一旦完成就要给自己及时的奖励。同时“给赫敏糖”这个行为还有点像“做题答案错了,但仍有正确的步骤,所以能得步骤分”。有时我会因为自己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而否定之前付出的努力。冷静下来思考,还是能明白自己的部分努力是有效的,不仅不应当因为“遗憾”而阻挡了下一次尝试,而且还应当庆祝自己取得了“部分进展”。


另一个情节是奇洛教授教哈利的“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保持冷静,然后认输”。这个情节过程非常详细,也很能调动读者的情绪。大意是奇洛教授指使高年级学生在课堂上“霸凌”哈利之后,要求哈利能够平静地求饶以及认输,并且宽恕霸凌者。这是教授想要教给所有人的一课,因为“愤怒和(即时的)报复不能让你得到应得的东西”。按理来说我们从小被教育成“威武不能屈”的样子,但很多人将它使用成了“强词夺理”“固执武断”或者“拒不合作”,我也时常如此。在遭遇不公的对待之后我会经过很多愤怒和自我怀疑。有时我会因为学习了更多的知识后谅解自己;而当再多的知识也无法解决我的困惑,我会试一试“认输”。默念“我认输”会带来一种完成感,好像一个痛苦的事件可以画上休止符,停止对我的持续伤害。说出“我认输”并不会让我们成为loser,而“害怕说出这句话所以硬撑着做错误的事”有可能使我们成为loser。就像作者在他的博客文章中写道“承认自己的过错不会让自己变得更错”。实事求是的态度让我感到更有底气。


说一些比较轻松的小设定吧。HPMOR里出现了一个有内部扩展咒的行李箱,哈利将它做成了自己的随身图书馆。这个设定非常像中国穿越文中常见的“随身空间”(所以无论中外的作者都喜欢这个吗?)。哈利的家训是“看到新的书店一定要进去转转”,这也成为了我的信条。书中的哈利的思考非常“悲观”,即总是做好最坏的准备,并因为“没准备好而无法拯救他人”而感到恐惧,这非常像我。书中的斯内普完成了任务之后选择从霍格沃茨辞职,云游四方。而哈利跟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换一种牌子的洗发水吧”。斯内普的回答是“去死,波特”。然后二人都笑了。也许这个结局才是斯内普应得的结局,即使原版HP也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


最后想说的是我读HPMOR的时间点。那时候我大概是完成了我的博士项目的申请(然后全都被拒绝了),处于正在写硕士论文,对工作没什么头绪的迷茫时期。还记得最后几章没有翻译,就去啃原版生肉。还因为对此书和中文翻译的喜爱而加入了那个翻译组(当然没有多少产出)。还有某个迷茫的凌晨出去跑步,一边跑一边思考着书中关于“英雄主义”的见解。还有很多很多欢乐的午餐和晚餐时间,因为有喜欢的书的陪伴所以什么食物都能吃的津津有味。任何一种饮料都可以是“笑话茶”,任何一种零食都可以是“麦片糕”。如果你也读了此书,你也会想吃这两种东西的。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