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皆有情,心頭闌珊處。
選了兩首詞,李清照寫那離別相思,辛棄疾寫那忽略的緣分,有男生女生的角度,有對愛情不同角度的思考,更有那對愛情不同的感觸。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兩句的形容,被我們後世人常拿來用,閉上眼睛,想像那種相思以及緣分,是不是很美,很貼切,對於愛。
佛教經典說:「人是從愛中來的。」也提到「愛不重不生娑婆。」,更稱人類是有「情」眾生,人是有情有愛的個體。
愛,是生命的根源。
圓寂捨報的星雲大師開示過:
青年人談愛情,愛情是掛在嘴上,說說而已。 中年人談愛情,愛情在身上、在手上。 老年人談愛情,愛情是放在心上,刻骨銘心。 愛是有層次的,我們從最初夫妻之間深深的愛,擴大到兄弟姊妹,再擴大到親戚朋友,擴大到鄰居、同胞、全國人民,再擴大到一切的動物、一切的眾生。
也曾以佛陀故事舉例這人類的情愛糾葛:
佛陀沒有出家之前,已經娶了天臂城主善覺王的長女耶輸陀羅公主,祂出世離家修行多年,某日,祂回到了當初自己的故鄉,
耶輸陀羅公主知道這消息,便告訴自己一定要當面詢問佛陀為何離開她,心裡有著很多問題要責問:為何要離開我?
可是,當她看到佛陀那莊嚴的威儀時,不自覺的跪了下來。
佛陀平靜莊嚴的說:「耶輸陀羅,請妳諒解我的做法;我雖然對不起妳個人,但我卻對得起一切眾生。請妳為我歡喜,我終於修滿了我歷劫的願望,成就了佛果,我以廣度眾生為我的志願,你也在我廣度的眾生之列。」
那佛陀跟耶輸陀羅的情愛有沒有結果?乍看,好像沒有結果,可細想,耶輸陀羅當時不自覺的跪下來,在之前滿懷委屈跟不平失去愛人的情緒下,那跪,與佛陀所言,不是有了結果嗎?
聖嚴法師也說過:
愛情裡的關係,並不是在互相執著、糾纏和占有,而是互相的貢獻、成長和學習。能夠互相關懷、照顧、包容,不去彼此計較、相互猜疑,多溝通,並相互信賴,才能成為菩薩伴侶。
這不是佛陀跟耶輸陀羅的寫照嗎?
坦白說,芸芸眾生應該都不懂的愛是什麼?
可是呢?芸芸眾生卻好像又知道愛是什麼!
每個人的感跟受都不一樣,對於愛。這才是主因...........
文頭的李清照用相思來表達了愛,辛棄疾用忽略來展示了愛。
文中的佛陀、星雲法師、聖嚴法師則用了大愛來表達了人世情愛。
有沒有對錯?有沒有是非?唯有「愛」才沒有是非對錯,施與受兩者之間的感受才為要緊!
用了佛陀的故事,幾位詩人的文采,還有高深修為高僧的開示,來演繹這主題,或許寫非所問,或許借用太多,但在他們的言談文筆故事中,也許真能看出愛的形狀,在很多地方的呈現!不管是在嘴上、身上、還是在心上。
下筆前,原本要以李清照跟辛棄疾的詞來大寫特寫關於愛。
下筆後,才發現,沒有一個名詞或句子可以去形容愛,原來,這,是如此奧妙跟精深,每個人都有心中認可的愛,自己的感受認可,就是專屬妳自己的愛。
寫到這裡
突然發現,愛,這個字變得陌生,看太久,字都變得奇怪,哈哈
勇最近火熱烏龍的假新聞爆料,劉文正的《愛像什麼》來做結尾。
愛像什麼 愛像星期天的早晨
愛像什麼 愛像擁抱著風
愛像什麼 愛像紫色的夢幻
愛像什麼 愛像說話的眼睛
讓波濤不斷激盪我憂傷的心靈
將我清洗的更灑脫
不會再煩憂
讓飄泊的船遠離過去的回憶
裝滿了愛情 向大海奔去
彩蛋?卻上心頭,原來我也跟得上新聞,呵呵
我很喜歡的歌~~我們那年代的歌~~
謝謝收看
因為這是參加社區活動徵文,【懇辭一切亢支持】,用力拍手即可,Red謝謝大家。
如果要支持,請參加▼
社區活動提案|紅?紅線?
Luz請見諒,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