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实体烟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屎歌遇知音

实体烟
·

Ted Gioia 发推记录被人搭讪,对方说,听您刚刚口哨小曲,那腔调、那 phrasing(注1),想必是玩音乐的吧?他由此感叹,音乐性(musicality),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事。可那些掌管文化事业的巨头——苹果、谷歌、Spotify 们——也是这么想的吗?对于它们,音乐恐怕只是广义的「内容」,而非需要用音乐性来衡量的音乐。

转述完毕。

-

如果你相信,音乐是可被传授的,那么这个教化的过程该是怎样的?

我不认为 Ted Gioia 吹奏小曲所展现出来的乐感,是被教育出来的,门槛压根没那么高。我也不认同《爆裂鼓手》(Whiplash)所传递的价值观。爵士乐从来都是自由的,经院化不该是其归宿,它更不该是竞技体育。

往学徒空如白纸的脑海里灌输音乐这门技艺,是否存在可复制的一贯方法,在我看来,存疑。

我管你什么 tempo

Ted Gioia 的担忧在于,对平台而言,「内容」似乎成了一粒封闭的胶囊,其作为「作品」的美学价值并非首要考量,即便有价值,也是缓释的。高烈度环境下,但凡不能即时满足平台的生存发展目标,作品再美也是负资产。

考虑到音乐这门生意,成本可大可小,卖价(如果有的话)又高度倚赖听者主观审美的涟漪,那么走量的确是合乎经济理性的策略。今有大数据人工智能加持,匹配分众易如反掌,再屎的歌都能寻得知音。

-

在会员通讯里,Ted Gioia 还提及 Spotify 利用 AI 大量淘换原版金曲、并将翻版置入歌单的行径。爱乐者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完全合乎商业逻辑。再看网易云音乐,不遑多让,都在做这事(见下图)。

好奇为什么拿乡村乐开刀
人工智能小霸王

平台经济自从诞生起,做的就是「匹配」的买卖。它不事生产,不对产品本身负责,更谈不上情怀,这我完全理解,谁也没奢求 Tim Cook 家藏万碟。我的问题是,当内容生产成本无限接近零时,身为肉人,我们只有吃预制菜的份了吗?

人工智能的生成基于人类过往创造,几乎肯定,它将在任何可被度量的领域,超越人类,音乐自然也在其中。然而找对象、下饭馆、听歌、打鼓这类涉及口味之事,终归不是竞技体育,更高更快更强可不一定更香。个中玄妙,连自己都说不清,就算你往智能推荐里插入随机变量、以混沌拟人,我也绝不上钩。

爱乐者如 Ted Gioia,卖乐者如科技巨头,核心分歧在于该以怎样的准则去度量音乐、进而为音乐估值。这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辩题,只要巨头别做杀鸡取卵之事,一切都好说。

也许会吧,在某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里,最后一位自主创作的人类停止了创作,沉浸在伪作繁荣的世界对此全无察觉。从那天起,凡是过去,皆为终章。


李源

2024.8.3

1 中译 Phrasing 为「炼句」,不尽人意,但似乎没有更好的翻译了。大意是指乐手对于给定旋律的个人化诠释。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