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射手媽咪婷婷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過度反應

射手媽咪婷婷
·
·
養兒育女的過程,其實也是自我理解之路。
圖片來源:unsplash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比如當孩子還在學步期的時候,跌倒在所難免,但有些比較焦慮的家長會在孩子跌倒的當下驚聲尖叫,其實反而讓孩子嚇到以為自己做錯事,也會影響到孩子在自己遭遇到挫折的時候而自然產生的愧疚感,最好的做法是觀察當下的狀況,盡可能以平靜的語氣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若是需要協助也可以扶孩子一把,無須過度擔心或反應過度。

孩子情緒點燃時,別再燃起另一座火山

等孩子大一點之後慢慢有了自主意識,也開始會面臨到意見被否決的時候,此時他們可能會難過哭泣甚至大吵大鬧,通常父母對於這樣的狀況即便經歷多次仍然會感受到壓力,於是便容易怒火中燒而大聲斥責孩子,當兩座火山同時爆發的時候,可想而知短時間內一定無法收拾,既然孩子的大腦尚未發育完全還無法調節情緒,所以盡可能避免過度反應的責任便落到了父母身上,雖然很難,但我們必須先理解保持穩定的情緒用平和的語氣回應孩子才是比較適當的做法。在孩子的心裡方面,當父母過度反應的時候,也容易讓他們馬上認知到這件事情是足以撼動父母的大事,一旦他們想要吸引父母注意,腦中會立即閃過既有的經驗而拿出來故技重施直到察覺此招失效為止。(即父母保持平常心的態度)

過度同理情緒,反而弄巧成拙

另一種極端的狀況是父母過度感受孩子的情緒,比如跟著孩子一起歇斯底里或抱頭痛哭,彷彿孩子的痛苦能完全傳達到自己身體的每一個細胞一樣,這樣的情況其實是危險的,因為孩子可能以後會比較不願意對你吐露任何情緒,因為他們會貼心的認為自己的坦誠會對父母產生太大的負擔,或是你過度反應也會使他認為你干擾了他的生活,久而久之他們會對父母隱藏自己真實的情緒,因為他們也會擔心自己無法承受如此的過度反應。

省思過度反應,找出真正源頭

有時候乍看之下我們會做出過度反應的行為是在針對孩子,其實深究之後會發現是自己內心的焦慮感作祟,或許自己小時候跌倒的時候沒有人協助而感到無助的感受深植內心,抑或是日常的壓力或身體不適導致孩子的某個行為觸發了我們情緒的開關,冷靜檢討之後總會發現當下過度的反應指向的其實是另外一件更重要的問題,試想若是夫妻感情不睦、肩負沈重的經濟壓力等等,若是再遇到孩子出現不如預期的行為時,是否就容易喪失耐性而過度反應了呢?

相信每個父母都並非完人,也絕不可能在育兒的道路上都沒有犯過錯,但只要有心去釐清事情的脈絡,一點一滴慢慢去調整改善,都能讓我們更增進親子關係。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