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李怡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失敗者回憶錄10:先知

李怡
·
·
「經此世變,義無再辱」

年輕時買了一本《人間詞話》,是我的至愛。王國維的「境界」說,一則一則對古代詩詞的美學評論,讓人反覆咀嚼,浮想聯翩。其中談及「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三種境界分別援引古人詞章,不只作美學闡釋,更是講人生對事業、學問的追求。

王國維是清末民初的國學大師,寫於1910年的《人間詞話》,以西洋美學觀點欣賞中國古典詩詞,見解獨特。王國維的學問廣泛超卓,國學大師陳寅恪指他的學術成就「幾若無涯岸之可望、轍跡之可尋」。

晚清開始的啟蒙運動在未被救亡意識壓倒之前,中國作家、學者名人輩出,辛亥後的民國北京政府時期,在思想自由、學術自由中出現眾多人才。1925年清華大學設國學研究所,聘請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做導師,號稱國學院四大導師」。長期擔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清華國學研究院正是由於擁有四位大師,創辦兩年,聲望即超群出眾。

當年我沉醉於《人間詞話》的美學境界,卻不知道王國維那幾年的事。

俄國1917年十月革命後,社會主義思潮在世界泛起,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924年國民黨引入蘇聯專家向列寧式政黨轉型,並採取「以俄為師」和「聯俄容共」政策。這一年,王國維在一篇題為〈論政學疏〉的文章中寫道:「於是有社會主義焉,有共產主義焉。然此均產之事,將使國人共均之乎?抑委託少數人使均之乎?均產以後,將合全國之人而管理之乎?抑委託少數人使代理之乎?由前之說則萬萬無此理,由後之說則不均之事,俄頃即見矣。」要平等分配財產不可能由全國人一起去均分,而必然要由少數人代理,這少數人成為特權也就無可避免。這種特權會越演越烈,以致成為極權。

王國維又在給朋友信中說:「觀中國近況,恐以共和始,而以共產終。」

其後近百年歷史證明了他的先知預言。

1927年北伐軍即將打到北京的消息,在清華園引起兩極反應:青年學生欣喜若狂,國學院的「四大導師」卻個個憂心忡忡。6月2日,王國維往北京頤和園,於園中昆明湖自沉而死。從其衣袋中尋出一封遺書,上寫:「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死時僅49歲。

1929年,陳寅恪在清華園為王國維所立之碑文上寫道::「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俗諦」是佛經中指世俗變幻的法則,有別於穩固不變之「真諦」。「三光」,是指日月星。

王國維之自沉原因,數十年來眾說紛紜。但從他對當時政局之憂慮,預見到隨著民國北京政權的覆滅而容納「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環境也將消失,「以共和始,以共產終」的局面將臨。他說「經此世變,義無再辱」,似預見後來附共知識人「經世變後再辱」的共同遭遇。

這是當年先知對國人的「死諫」,但幾乎無人領會。

改一下<Vincent> 的歌詞:「中國根本配不上擁有一個美好如王國維這樣的人。」

(文章發佈於2021年5月12日)


《失敗者回憶錄》連載目錄(持續更新)

  1. 題記
  2. 闖關
  3. 圈內圈外
  4. 殺氣騰騰
  5. 煎熬
  6. 傷痛
  7. 動盪時代
  8. 抉擇
  9. 那個時代
  10. 扭曲的歷史
  11. 先知
(《失敗者回憶錄》此前在《蘋果日報》連載,現正在Matters持續更新)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