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 《脫單指南》#3 如何約會

wenyi
·
·
IPFS
·
「如何約會」

「你走到桌子旁,把包包放在地板上,和對方握手,然後在對面的座位坐下。

『你想喝點什麼嗎?』

想了一下,點了杯冰茶。(這是測試嗎?一杯冰茶會反映出我什麼特質?)

冰茶端來了。

面試開始。

『你大學讀哪一間?』

『讀什麼系?為什麼讀這個系?』

『冒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五年計畫是什麼?』

然後評估你的人請你問他一點問題。

評估結束。

你站起來,和對方握手,臉上堆出友好的笑容。

『期待很快再次和你交談!』

然後轉身離開。」

這是約會還是求職面試?

首次約會並不是要決定是否要和這個人結婚,而是要看這人是否能引起你的好奇心,他們身上有甚麼東西讓你覺得願意花更多時間和對方在一起。

書中給了十個步驟,讓你設計出一個「不像求職面試」的約會。

  1. 約會前改變心態:心態不僅影響約會時的心情,還能決定結果。帶到一個有關心態的研究,找了「認為自己特別幸運」和「認為自己特別倒楣」的兩組人。給每個人發一份報紙,讓他們數裡面有多少張照片。幸運兒花了幾秒就數出照片數量,倒楣鬼則花了約兩分鐘。報紙上有「別數了,這份報紙有 43 張照片」的提示,幸運兒看到這訊息,寫下正確答案,完成任務。而倒楣鬼則一絲不苟的數照片,沒看到提示。

研究指出,兩類人與世界互動的方式不一樣,幸運兒認為自己幸運,期待有好事情會發生,所以對機會保持開放態度,一旦機會出現,他們就會發現。而認為自己倒楣的人緊張不安,他們認為會發生不好的事,焦慮妨礙了注意到機會。

設計一套約會前的活動,幫助自己獲得正確的心態。

  1. 約會的時間和地點:找一個時間是自己感覺最放鬆,把約會安排在這時段裡。選擇更有情趣的地方,書中給的例子是燭光酒吧。最好坐在對象的旁邊而不是對面。日本心理學研究,人們在不注視別人的眼睛時更容易交談。

  2. 有趣的活動:有趣的活動可舒緩尷尬的氣氛,也能增加話題、觀察對象是如何與他人互動。書中給了一些範例:逛市場,然後做一頓早午餐;唱ktv;看電影,然後邊散步邊討論;上烹飪課;騎腳踏車去野餐等等。

  3. 讓對方看到你的努力:當人們看到一件事背後付出的所有努力時,會更重視這件事。主動提出規劃約會,或為約會挑一個靠近對象工作地點或家的地方。或可以提到你做某些決定的想法,如「我之所以選擇這個祕魯風情的地方,是因為你交友檔案寫夢想是去馬丘比丘旅行」,對方會珍視你的付出,會對你的體貼周到產生好感。

  4. 玩得開心:玩耍並不是某種特定的活動,而是一種學習方式,一種全身心投入、獲得樂趣、好奇地發現世界的方式。簡單來說我覺得就是放輕鬆,如書中所說,這不是求職面試。

  5. 跳過寒暄:見面後直奔主題「我剛在來這裡的路上發生一件事!」或「我剛和我妹講電話,她說她和她房東為了垃圾箱的事吵了一架!」跳過見面式的寒暄,直接進入朋友模式 (或情人模式) 聊天,然後或許再過渡到寒暄,如你今天在幹嘛、住哪裡等等。

  6. 要對別人感興趣,而不是顧著讓自己有趣:成功的約會是與另一個人建立關係,而不是炫耀自己。學會做一個好的聽眾。多數人聽別人說話只是為了形成自己的回答,這樣焦點還是回到自己身上。傾聽的目的是理解,而不僅僅是等著輪到你發言。然後學會給出「支持性回應」。「轉移性回應」是將話題焦點轉移回自己身上的回應。「支持性回應」與之相反,它鼓勵說話的人繼續講下去。如:「我要和家人去某地旅行」轉移性回應會說:「哦,我之前有去過那邊」表面上有回應,但把談話焦點轉移到自己身上。支持性回應:「你以前去過那裏嗎?」或「你們家為什麼挑那個地方?」這表示你對他的故事感興趣,想聽更多,鼓勵對方繼續講下去。

  7. 限制手機的使用:把手機放在視線之外。研究發現,手機會降低談話的品質,人們會很自然地談論一些膚淺的話題,因為他們擔心電話隨時會打斷他們。它削弱了兩人之間形成的同理心聯繫。如果兩人都承諾把手機放在視線之外,既展示了對約會的重視,也增加約會順利的可能性。

  8. 一個好的句點:結尾很重要,當人們評估一種體驗時,很大程度是根據他們在感受最強烈的時候以及最後時刻的感受來判斷。他們的記憶並不是每分鐘體驗的平均值。

  9. 約會後問自己八個問題,幫助自己轉換到體驗式心態:為了避免〝考察對象是否符合所有要求〞這種評估式心態,作者設計約會後的八個問題,幫助讀者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a. 他激發出我的哪一面?

b. 約會時我的身體感覺如何?僵硬、放鬆,還是介於兩者?

c. 告別後,我覺得比約會前更有精力,還是更沒精力?

d. 對方有什麼讓我好奇的地方嗎?

e. 對方讓我開懷大笑了嗎?

f. 對方有在聽我說話嗎?

g. 在對方面前,我覺得自己有魅力嗎?

h. 我感覺被吸引了?無聊了?還是介於兩者之間?

透過這些問題來拒絕那些看上去很好卻讓自己感到冷漠的人。讓自己在約會中體驗自己的感覺,而不是去〝面試〞。


接下來書中提到「放棄一見鍾情的幻想」,我本來就不相信一見鍾情,所以這部分沒有做太多筆記。主要論點就是「感情是培養出來的」。書中提到,一見鍾情只能證明一個人有多迷人,並不能證明你們之間有什麼共同聯繫。

開始有第一次約會後,就要有第二次約會

有些人會過度將對象的缺點放大。專注尋找對方積極的一面和優點。不想被他人評判,就不要這麼評判他人。首次約會並不是在決定要不要選對方為人生伴侶,只在決定要不要和這個人再見面,僅此而已。

不要把一些可以容忍的小毛病當成不能容忍、必須分手的理由

不能容忍、必須分手的理由是兩人的根本差異,如信仰不同的宗教、是否要生小孩、開放式關係等。可以容忍的理由如身高,假設自己對擇偶身高的標準是 180 公分,而現在遇到一位善良、善於傾聽,還能讓你開懷大笑的人,但他站起來只有 170。大部分的人應該都還會繼續想跟他約會。所以身高不是不能容忍、必須分手的理由。

可以逼自己列清單,什麼是不能容忍、必須分手的理由?什麼僅僅是自己的喜好或〝有它更好〞的東西。

而要約會多少次,書中提到,主要還是看自己和對方約會時的感受:和這個人在一起覺得開心嗎?對方讓你感到快樂嗎?你對對方的興趣是在增長、減弱,還是在艱難的向前跋涉?如果約會對象對你或其他人不禮貌或不尊重就不要再見這個人了,同樣,如果對象讓你感到不舒服、焦慮或悲傷,也不要再見這個人了。


不要玩消失

消失看起來是一件慷慨的事,避免尷尬。但實際上不僅傷害對方,也傷害自己。如果我們選擇用良善、坦率、禮貌的方式拒絕對方「嘿,和你一起討論XXX很開心。我不認為我們會交往,但我很高興認識你」,往往會得到正面的回應「謝謝你告訴我這些。祝你好運」,這種回應讓我們鬆一口氣,我們感覺更好了,因為對方肯定我們是好人。

拒絕他人的時候應該措辭明確,如「我覺得我們做不了戀人」或「我覺得我們不適合」。應該簡短而親切。要寫的是禮貌地告知,而不是關於現代婚戀危險性的宣言。

不要評論對方,或告訴對方應該怎麼做。對方沒請你這麼做,這不是你比手畫腳的地方。如果對方想知道更多細節,不必長篇大論說明,把事情說清楚就好了,你並不欠對方一場攏長的對話。


設定好決策點

書中帶到一個行為科學實驗,他們給每位受試者發一包 20 塊裝的餅乾,這些人一邊吃餅乾,一邊完成一系列的任務。餅乾包裝有三種不同的形式:將 20 塊餅乾放在一起;每幾塊用白色蠟紙分隔;每塊餅乾用彩色蠟紙分別隔開。

用彩色蠟紙分隔的餅乾,受試者吃得最少,吃的時間也最長。彩色蠟紙建立的決策點最明顯,把人們從無意識的思考轉移到了有意識的決策。全放在一起的沒有提供任何決策點;白色蠟紙的決策點很容易忽視;彩色蠟紙把人們從盲目地吃零食的動作喚醒,迫使他們思考:「我應該繼續吃餅乾嗎?」

在親密關係中,主動決策意味有意識地推動彼此的關係向前發展;另一種模式則是不去想太多,順其自然,任由感情發展到下一個階段。

確認關係是必要的決策點。這是討論雙方關係到哪一步,下一步該如何發展的機會。為了獲得回應,做出正確的決定,必須和對方確認關係。讓對方明確知道,你想知道什麼:算不算男女朋友?在性關係上彼此是唯一嗎?解除安裝了交友軟體了嗎?

有可能得不到自己希望的回答。記住這只是一次談話,不是談判。尊重對方的意見,了解他們的感受,而不是說服他們給你想要的結果。然後,決定自己的去留。


同居也是一個決策點

根據調查,同居讓伴侶更有可能結婚。我們的目標是長久穩定的關係,那就把同居當作婚戀關係中的里程碑和決策點吧。

書中設計幾個問題來幫助伴侶對於同居前,雙方的認識是否有一致。

  1. 我們為什麼要同居?

  2. 同居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

  3. 我們認為這段關係未來會如何發展?

  4. 我們會考慮結婚嗎?如果是的話,我們打算什麼時候結婚?

  5. 我們對同居生活的擔心和恐懼有什麼?

接下來是關係出現問題,要如何分手,如何從分手中走出來。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