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Vicky Yu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死亡與生命手記》

Vicky Yu
·
·
A Matter of Death and Life: Love, Loss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作者:歐文.亞隆/ 瑪莉蓮.亞隆譯者:鄧伯宸出版社: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在一次與阿建聊天的話題中,我們聊到了死亡。我比阿建大了七歲,死亡比較早降臨到我身上,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阿建沉默了一會兒,搖頭說「不行,我不能沒有你。」

這本書,是一對夫妻在其中一位死亡前共同完成的書。有點像日記、有點像記錄。
雖然談的是夫妻之情,但何嘗不是親情、愛情、友情的一部份呢?!

只要牽扯到愛,遇到死亡時都會產生許多情緒。
除了大哭、悲傷、除了無比的情緒釋放,我還能如何面對死亡?!

至少,我希望一切可以是走在美好的路上。

我想知道…

  1. 如果我先死了,怎麼辦?如何放下?怎麼樣才會比較容易放下?對方可以好好活著嗎?

  2. 如果對方先死了?我要怎麼面對剩下的日子?我還有振作起來的可能性嗎?該怎麼活下去?

  3. 如果剩下我,我希望自己是怎麼活著?還可能讓生活依然有意義嗎?

  4. 如果剩下我,日子會變得多可怕?該怎麼面對生活?

  5. 如果沒有孩子、朋友,誰會是我的情感支持?

  6. 在對方很痛苦時,我會願意放手,讓對方離開,讓自己面對失去嗎?

  7. 怎麼讓對方安心的走?


面對死亡的練習-時不時的向自己提問

  1. 如果今天是生命的最後一天/或最後一週/或最後一年,我還有什麼事情是還沒做的?!

  2. 死亡,倒底讓我害怕的是什麼?!


怕的是什麼?!

記得在老豆往生前,照顧他的那一年,我問過老豆「你怕死嗎?!」
老豆說「我不怕死,但我怕死亡前的那些痛苦」。是呀! 我也是。
尤其是今年遇見的些死亡,長輩因為配偶或晚輩的無法放手,在死亡前的醫療折磨,讓充滿智慧的長輩在往生前的那陣子,痛不欲生。死亡前的那一些,才是真正可怕的。

如果拿掉那些醫療行為,就是讓我自然的面對死亡。我好像不太怕死亡。


書讓我理解延伸的回答

  1. 如果我先死了,怎麼辦?如何放下?怎麼樣才會比較容易放下?對方可以好好活著嗎?
    書:如果我先死了,在死亡的那一刻,我會想著著還活著我愛的那些人,或那一個人,是不是能好好的活著,如果可以,我就沒事了,就可以好好的進行我的下一段旅程。SO~你們能好好照顧自己嗎?!

  2. 如果對方先死了?我要怎麼面對剩下的日子?我還有振作起來的可能性嗎?該怎麼活下去?
    書:如果我愛的那個人先死了,我一定會讓他知道我可以好好的活下去,一方面讓他放心,一方面讓自己放心。最不容易的,是少了一個可以分享的人,因為一直以來都是叫著他的名字跟他分享,書說「無法分享,但可以練習感受與“懂了”。這不是在說寂寞。而是我懂了,有些事情即使是我一個人經歷,即使無法與瑪莉蓮分享,並不會減損其價值、趣味及重要。」

  3. 如果剩下我,我希望自己是怎麼活著?還可能讓生活依然有意義嗎?
    書:即使我愛的人都走了,我還是會想鼓勵自己用自己可以接受的步調去擁抱世界,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交朋友、常分享、多聽多看,多做對社會世界有益的事情。然後,在這過程中找到自己生活與存在的意義。

  4. 如果剩下我,日子會變得多可怕?該怎麼面對生活?
    書:覺得寫日記是個極棒的方法,如同作者一樣寫出來,是抒發也是紀錄。
    維持良好友誼跟持續為社會/他人奉獻,是很重要的。在奉獻中,找到與證實自己的價值。一直覺得自己朋友已經夠多了。但似乎,現代人都很懶惰去“實體”接觸了,因為距離等等。但真實的接觸,似乎在老年生活中,非常重要。

  5. 如果沒有孩子、朋友,誰會是我的情感支持?
    書:多與世界接觸,也許就會發現了。

  6. 在對方很痛苦時,我會願意放手,讓對方離開,讓自己面對失去嗎?
    書:很肯定的 說,會放手。我尊重生命,更應該尊重我愛的那個人的生命,尊重他對生命的所有選擇。

  7. 怎麼讓對方安心的走?
    書:這個提問的延伸是…「死亡是一個人的嗎?」
    死亡,要面對的,當然有自己,也就是死亡的那一個人,但是對於身邊的至親包括配偶兄弟姐妹兒女等等,死亡某部分也屬於他們,他們不得不分享我的死亡。
    然而,能讓死者真正安心的一段話,我覺得是這段「我希望妳明白這一點:沒有妳,我照樣活下去。我無法忍受的,反倒是妳活得那麼苦,為了我,受那麼大的罪。」


書中值得記錄的那一些話

  • *年輕時,總覺得完全沒有預期的突然死去,不用經歷到病痛折磨和離開親人的痛苦,是個不錯的死法。然隨著年齡的增長,真正思考生命、活著和死亡的議題,才體會那只是我逃避面對死亡的一種想法。

  • 從書中第22篇開始,只剩歐文一人繼續撰寫此書,敘述自己經歷喪妻之痛的失落經驗。對於親人的離世,我很有共鳴的感覺有以下幾點:

  1. 再也不能和這人分享我的喜怒哀樂、生活經歷和想法,他都無法知道。

  2. 覺得心中少了一塊甚麼,再也沒有人可以填補。

  3. 常常會有麻木恍惚的感覺,似乎失去做任何事的興趣和動力。

  4. 有時會忘了對方已離去,不自覺地呼叫他或想要告訴他甚麼。

  5. 對死後世界常有矛盾的念頭,在腦中反反覆覆……


  • 告別時間的長短,其實是屬於生者的功課,如果被留下的那個人不肯放下開的人就會帶著牽掛,無法真正地安息。(那要怎麼用佛法更廣角的方式來看呢?)

  • 悲傷,是我們為敢愛所付出的代價

  • 兩千年前,塞尼卡(Seneca)說:「不懂得生活的人,不可能為死亡做好準備。我們別無選擇,定要充分地活出來才行。」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