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製造(Made in Hong Kong)
曾幾何時,香港製造(Made in Hong Kong)是優質產品的標誌,在外地見到,會感到自豪。
隨著工業轉移,香港的工業,製造業大規模萎縮,可能還有一些產品是在別處生產,再運回香港,貼上「Made in Hong Kong」的標籤,最重要的作用可能是有稅務優惠。而隨著全球化經濟發展模式,製造工序都遷移至人力資源過剩的地方,以廉價勞工大量生產模式,獲取最大利潤。一件衣服(或商品)在那裡製造已經不再重要,因此,美國不再承認「Made in Hong Kong」,要寫成「Made in China」,對我來說並不是那麼重要。
自從黑心食品事件廣傳,在加拿大也盡量避免買中國食品,例如一支豉油,香港和台灣的品牌多的是,選擇並不困難,而且加拿大的商品標籤很明顯,產地必有註明。回到香港這幾年,購物時依然是有意無意間,看看是否中國製造,卻經常無可適從。我不清楚香港的商品標籤條例,但似乎產地是不一定要列出來。很多時,有一大堆資料,有香港代理的公司名,地址電話等,只有說是Distributed by。有些,特別是外國的名牌,則稱是Manufactured under license,一樣有齊外國總公司和本地代理的地址電話,就是不告訴大家在那裡製造。原則上,這種閃縮行為,大家是心裏有數,此地無銀三百兩吧。
不知是不是「Made in China」有點聲名狼籍,近年便出現「Made in PRC」這標籤,但一說穿了,還不是同一貨色?全球疫情下,很多國際品牌都將工序分散各地,減低風險,近來「Made in Vietnam」和「Made in Cambodia」也較多見到,對市場和消費者來說,沒大分別。一件T恤,一對波鞋,在那裡做都沒所謂,大家最在意的應該是食物。而入口商也熟知大家的要求,我記得看過一篇報導,本港的食品來源,只有不足五分一是依靠內地。例如雞類,除了活雞主要由內地供應外,其他的冰鮮雞主要是巴西和泰國。以前小時候,午餐肉罐頭幾乎全是大陸牌子,現在有韓國,有台灣,甚至其他地方的,是市場有需求吧。
回到香港這幾年,最令我驚奇的,是番茄和雞蛋的種類,差不多是集中全球的不同種類。這些食物在外國,以多倫多為例,主要就是來自本地農業供應,雞蛋多是白色那種,亦有少量啡蛋。在超市內,就只有以大中小作分類,不同超市可能來自不同供應商,但分別不大。後來也有Omega3這類別,從沒有聽過甚進口雞蛋,如果要買日本或泰國雞蛋,真不知道在那裡找到,可能市中心的日本小區內的商店有售吧,但誰會為了幾個雞蛋而勞師動衆?但在香港,偏偏就是五花八門,有機的,走地雞下的蛋,不同牌子的日本蛋,隨時選擇困難症發作。
如果對雞蛋有要求還可以理解的話,那不同的番茄又是甚麼回事?以前在多倫多一樣是本地農場供應,有時在夏天駕車到城外,有些農場會將農產品放在入口擺賣,一籃子的番茄,洋蔥,青瓜之類,幾塊錢加幣,已是很高品質,我相信沒有太多人會要求甚麼入口番茄。有時在冬天,可能要從美國入口一些來保持供應,只此而已。因此我不明白,何以香港有必要供應這麼多不同的番茄,或者是一些外國人,一定要家鄕口味吧。一般家庭煮婦弄一碟番茄炒蛋,大概不會有如此精細的要求吧。
或者有星級廚師,以不同的番茄和雞蛋弄一碟番茄炒蛋出來,就像年前某酒店弄一個百多元一碟約黯然銷魂飯,加幾片金箔,改個驚天動地的名字,製造話題。那一定是香港製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