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人民注视下慷慨赴死?不,他完全是被害死的
历史深处的忧虑
以前,我国初中语文第5册有一篇课文叫做《悲壮的两小时》,介绍了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丧生前的感人事迹。
课文称,1967年8月23日,科马洛夫驾驶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在完成了任务后,胜利返航。此刻全国的电视都在直播宇宙飞船返航。然而当飞船返回大气层后,科马洛夫突然发现怎么也打不开降落伞,无法减缓飞船“砸”向地面的速度,必死无疑。此时距离飞船坠毁,还有两个小时。
在科马洛夫向领导汇报了飞行过程情况后,他通过电视直播接受了总理授予的荣誉称号,然后与妈妈、妻子和女儿告别,随后慷慨殒命。
可惜这个感人的故事完全是凭空捏造的。整篇课文可以说既无科学依据,也没有任何地方符合事实。
事实是:“联盟一号”的飞行是冷战期间苏联为了与美国竞争登月而进行的绝密行动,并没有电视直播“联盟一号”宇宙飞船返航的过程,而是在失事几个小时之后,才由塔斯社将事故公之于众。
而且,从科马洛夫发现飞船返回舱打不开降落伞,到坠毁丧生,只有十余分钟的时间,不是“悲壮的两小时”。当时空军现场指挥官报告说需要急救措施,然后掐断了通讯联系,科马洛夫没有留下任何遗言。
我搜索了大量关于此事的文章和视频资料,反复比对,认真核实,找出了最详细的真相,特此公布于众:
科马洛夫于1960年入选苏联宇航员中的第一梯队。他的综合素质很强,但他的年龄是第一批宇航员中最大的,身体素质稍逊一筹。因此,加加林捷足先登,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但他们俩关系很好,是非常亲密的朋友。
后来,科马洛夫曾作为帕维尔·波波维奇的替补队员参与了东方4号任务。再后来还参加过“上升号”的飞行任务。
时间来到了1966年,美苏都在为谁能率先登月抢时间。苏联宇航局继“东方号”和“上升号”之后,设计了全新的“联盟号”飞船,这种飞船一直到今天还在使用,但当时,“联盟号”的技术还不够成熟,这为后来的灾难埋下了伏笔。
加加林和科马洛夫都清楚飞船设计上的问题。因为宇航员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跟飞船设计师一起优化设计。他们曾经发现,“联盟号”的舱门太小,可能会导致降落伞在打开时被卡住。他们不是没有提出这个问题,但是当时等着解决的问题那么多,这类问题被束之高阁了。
随后,联盟号飞船进行了多次无人发射实验。1966年11月28日发射了“宇宙133”号,入轨后由于高度控制系统故障,无法实现姿态控制。在燃料耗尽后,它坠落在大海里。
1967年2月发射的另一艘无人联盟号飞船“宇宙140号”同样高度控制系统故障,但情况没有恶化。在再入时,下降轨迹又出现了偏差,掉在了一个咸海里。不过高层急功近利,认为这样的发射还算成功,于是匆匆决定,下一次就发射载人联盟1号和2号飞船。
这样,时间就来到了1967年4月23日早上,联盟1号带着科马洛夫升空了。这是科马洛夫第二次进入太空,上一次是他执行“上升1号”的发射任务。
按原定计划,联盟1号发射后,联盟2号将在随后搭载两名宇航员升空,与联盟1号对接,然后三人一起返回地面。
但是联盟1号在进入太空后便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左侧太阳能帆板未能自动展开,造成电力供应不足。紧接着,导航系统也开始出现故障。当飞船进入到第13圈时,飞船的自动平衡系统彻底陷入了瘫痪,手动操纵系统也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地面控制中心取消了联盟2号的发射,安排联盟1号尽快返回地球。
当联盟1号返回大气层时,致命的悲剧发生了:由于飞船姿态不正,主降落伞的伞索缠绕在一起,无法张开。科马洛夫手动释放备用伞,结果又和主伞缠绕到了一起。
飞船以40米/秒的速度坠毁在哈萨克斯坦卡拉布拉克以西3公里处。救援人员赶到时发现被砸扁的返回舱燃起大火,连金属都被熔化了,人们甚至无法分辨出科马洛夫的遗体。
高层观看了完全无法分辨的,类似一团焦炭的尸体后,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事故调查结果显示是飞船的降落伞舱设计有问题,之前几艘无人飞船因各自不同的原因都没暴露出伞舱的问题。实际上,如果联盟2号也接着升空,也会遭遇同样的事故。
一直以来,宇航员们比设计师和高层冷静得多,因为一旦升空失败,送命的首先是他们。
由于时间太过仓促,联盟号的设计存在着极大的缺陷,实验过程中陆陆续续发现了203处结构问题。然而,没有人敢向上级报告这件事情,因为这次任务是给十月革命胜利50周年献礼的政治任务。科马洛夫没有退路。
发射前一个月,科马洛夫见了他的朋友罗萨耶夫。他对后者说,这次可能回不来了。罗萨耶夫问道:那你可以拒绝吗?科马洛夫摇头道,如果我不去,他们就会让加加林去。我说好要照顾他的。
想起自己的妻子儿女,弗拉迪米尔·科马洛夫忍不住掩面大哭起来。
加加林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国家英雄,他试图用自己的影响力挽救好朋友,他把203处问题写成一个10页的备忘录,交了上去。但是交上去之后,看过这份文件的每个人都被降了一级,这就意味着推迟发射是不可能的。
加加林只能寄希望于意外的发生。发射当天,他穿上了全套宇航服,尽管他不需要这样做。他希望意外发生,这样他就可以接替科马洛夫的任务。
科马洛夫摔死后,加加林变得郁郁寡欢,在之后的《真理报》采访中,加加林义愤填膺的斥责航天方面的官员,让他的朋友执行了一次必死的任务。
现在来看看那篇课文虚假荒谬到什么程度:
最令人发指的是,课文称联盟一号发射于1967年8月23日,其实是1967年4月23日。文章的编纂者和审阅者竟然连这一基本信息都未能查实,其专业态度着实令人遗憾。
其次,两小时的电视直播是不可能存在的。从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到坠毁丧生,最多十余分钟。这事情大家凭常识就可以判断,作者和编者智商严重欠费,这水平还编教材?
其次,返回舱底部与空气剧烈摩擦产生高热,返回舱周围的高热空气处于离子态,隔绝了无线电信号,称为“黑障”状态,怎么可能电视直播?
再次,课文说科马洛夫对妻子讲:“这支金笔随我飞入太空,是我最珍贵的东西,我用宇航服把它包好,待会儿的大爆炸,不会对它造成损伤”。
作者可能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金笔”。麦克阿瑟签署日本投降书时,用了五支金笔,长这样的:
金笔不是浑身都用金属做的!何况一般的金属也完全无法抵抗高达几十米每秒的巨大撞击力。
作者这样写,有点皇帝也用金斧头的意思,相当土鳖。
掩卷沉思,为什么作者要从自己的想象出发,超出自己的水平,虚构如此荒谬的情节呢?
来听一听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先生对这篇课文的评价:
“这篇文章“非常生动”地描写了宇航员的献身精神,随着死亡时刻的逼近,那位宇航员所表现出来的无畏无私,使人“深为感动”。如果摒弃《悲壮的两小时》违反科学之处,这篇文章应当是出色的。”
叶先生是大家,说得很含蓄,但他点出了关键:一切都是围绕着渲染“献身精神”为目的。似乎战士不怕死,战争就一定会赢,似乎领导一重视,科研就必然成功。
其实,为了追赶政治任务,刻意缩短试验周期,才是科马洛夫丧生的主因。
再多不怕死的科马洛夫们,也无法违背科研规律,更无法带来成功,只是白白葬送了性命。而他本来是可以作出更多贡献的。
美化牺牲者,大张旗鼓地赞扬“献身精神”,有一种“丧事办成喜事”的“油腻”。群众情绪一激昂,就忘了追究根本原因,本该负责的人,就可蒙混过关。(我读的版本是因为工程师算错了小数点的后几位,电视直播宇航员告诫孩子不能粗心,,,这样自然和‘’党核心‘’无关,要追责找工程师)
万一下次又摔死人怎么办?继续甩锅给“敌对势力”,然后大张旗鼓地赞扬“献身精神”呗,反正多的就是两条腿的活人。
回想起那个疯狂的时代,成年人为了给小孩子灌输幻觉,真乃厚颜无耻、不遗余力、无所不用其极。可惜这样干的后果,只是将他们自己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人们却更快地清醒了过来。(评注:这屁话就和正义终将惩罚这些恶人一样,大陆有几个人记得这篇课文的作者?)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仅仅活着”
作者|小靠君
荟楠絮语:读者朋友,我的另两个公众号“荟思想5”“荟思想6”在前两天因发江苏女辅警事件的文章,被同时封号,十分痛心。同时,我对本公众号的未来也十分担忧,怕与大家失联。在两个荟思想被封号之后,我又开了“荟思想8”(荟7早已被封),请大家扫码关注此号,多一层联系。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