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atman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書]權力-基進觀點 從讚嘆seafood談起

atman
·
·

本書是分析權力概念的經典 
不過目標讀者不是一般沒有學術背景的人
其實不是很好讀 
不過掌握最重要的概念就很足夠了

權力 不論是在政治上 人際上 親子間 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但是又似非常模糊 似乎什麼都有權力在其中 
讓人不知道所謂 "節制權力的使用" 或 "濫用權力"是何意?
或許從本書的分析可以有些幫助

作者提出了權力的三種面向 (前兩者是已經有許多討論)

1.權力的第一面向

A有能力使B去做B原先不會去做的事,包括強迫、武力、利誘…

這是一般外顯的權力很明確的定義
強調真實的、(從第三者的角度)可觀察到的衝突

2.權力的第二面向

A(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讓B的意見更難提出來被看見與討論

在政治上上就是議題設定的能力
在社會上就是邊緣化的弱勢 不被看到 不被討論的一群人
在家庭裡 就是不敢 不懂 不會 發聲的小孩 (又或老婆或老公 ? )
第三者的角度可能觀察不到實際的衝突
因而也無法發現權力的行使

3.權力的第三面向

人/結構(社會文化、意識型態或慣習) 透過影響形塑人們的想法、認知與偏好,以使他們接受自己在既有秩序中的角色,從而盡可能地防止他們產生任何不滿讓人服從,被壓迫者認為自己被迫採取的行動是自己的意志和選擇。

在三種權力面向中 第三種權力是最為幽微而不被人察覺
然而讓他人擁有你要他們擁有的欲望,即藉由控制他們的想法與欲望來獲致其順從,不正是權力的終極展現嗎
這種狡猾的權力行使方式,是從一開始就防止衝突出現
不只從外部無法觀察到衝突
連被壓迫者都認可 或是同意其支配與剝削

等等 說好的seafood 呢 ?我們就以讚嘆師父的信徒來聊聊

我們可以想像信徒有以下可能

1.為了利益而加入,不只是外顯的金錢 也包括人脈甚至是某種社會地位,還聽說可以因此交到女友 ?

2.其實自己也覺得怪怪的 可能有聽到斂財騙色的新聞,可能已經厭倦不斷被要求捐獻的壓力 但是因為團體的威脅 朋友人情的壓力 自己反抗的成本太高 因此沒有反抗的行動 =>這裡就只有無聲的抗議

3.為了心中的信仰,追求心中的平靜或是某些價值 (如普世救人)
 因此信徒自然涉入了整個剝削的體制

4.受到欺騙壓迫 沒有足夠的資訊 
或是沒有接觸過其他意識型態 如科學、神學
所以沒辦法認清所謂真實與自己真實的利益
因此發自內心的認為師父就是佛

5.師父就是佛! 就是真實 就是來拯救我們大苦大悲的凡人

顯然 這些理由不是互斥的 而是混合的 (當然這也沒有窮盡所有理由)
一個信徒可能因為多種理由而選擇當信徒

第二個理由就是權力的第二面向
第四個理由就是權力的第三面向 (第三個理由的某些部份可能也是)

我沒辦法猜測到底有多少人是因為真心相信而入教
但是很清楚的可以意識到 這種發自內心的虔誠信仰
應該才是支撐師父整個組織的關鍵力量

困難的是 我們要怎麼使人能夠分清楚4.跟5.
哪個才是真實 ?

如果覺得這明明就是很簡單的人(心中有OS: 這白癡才會信)
如果換成是你心中的信仰呢 (基督教? 傳統信仰? 死亡與祖先?)
如果是父母 勞工的傳統角色呢
如果換成是資本主義呢

這個問題其實是困難的
尤其是受壓迫者本身都認為是天經地義或是應當的
(這兩者還是有程度以及立場不同的)
要如何辨別到底當事人真正的”自主意願” “真實利益”為何

作者不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任務
只是從政治或社會的研究來說 需要更深入的分析
作者舉了克蘭森對不同城市的空汙議題與法規的研究為例
當然這個例子 防制空汙是所謂的真實利益是相當合理的
因此在做比較研究時確實可以發現權力第三的面向

而更一般來說 還有兩個方法可以辨別
1.提供資訊 (知識 其他意識形態)
2.解除壓迫

作者舉了印度種姓制度與婦女的例子
當壓迫鬆綁在相對來說沒有壓力與威脅的狀況
另外在有充分的資訊提供下
是有可能使受迫者發現自己的真實利益
當屈從與"知識上的從屬"的情況不存在或消滅時
當權力機器被移除或鬆綁時
人們可以進入一種相對自主的狀況

這個概念其實在不同領域都有人討論過
心理學的適應性偏好 馬克思的虛假意識 
葛蘭西的霸權概念 布迪厄爾的象徵暴力 
這些都有其共通之處
從更遠處來看
這其實是對於"自我意志" "自由"的爭論 
"素樸"的自由主義者 可能認為每個人就是"如其所是"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 原子式的個人
做出理性的 出於自我意願的選擇
直接無視於媒體 廣告 以及整個社會對於人的影響
另一方面如果無限上綱
則別忘了法西斯主義 極右派 或是共產黨等等
國家可以以真實利益 更高的價值為名 侵犯人民的自由
要如何解構這個問題
我建議可以擺脫國家VS市場的二元思考
可以參考”真實烏托邦”一書的三元架構 社會vs國家vs市場

https://medium.com/@linatman/真實烏托邦-書摘-心得-1a1d9b93d89f
這邊就不贅述

另外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權力的第三面向"
這個概念是理所當然的 早就知道的
有必要花那麼多篇幅討論嗎
以此書來說 主要是從政治學的角度出發 (而非哲學)
因為學術圈實證主義 行為主義還是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們在概念上同意權力第三面向是存在的
但是如何觀察 如何田野 如何科學的驗證 
如何知道其影響的程度如以及範圍為何
如果研究只侷限在第一面向的權力 
而做出了權力是多元分配的 是平等的可能是錯誤的結論
不正是又一次助漲了第三面向的權力
因此對於第三面向權力的討論 不只是思想上概念上的
更是方法學上 實證的 政治研究上的重要的基點

有關權力 還有許多值得仔細思考的

權力的行使可以是
有意識/無意識
作為/不作為
直接/間接
外部限制與內在內化是同時出現互相影響的

權力的脈絡有三種
分別為務實的 道德的 以及社會評價

務實的脈絡可以畫出一個權力地圖 了解
每個權力的能動者(人)在所在的位置角色上 所擁有的權力
甚至依其處境及性格的掌握 了解實際上他對我們自身的影響
這使我們有部分預測與控制的能力

道德的主要概念是責任
有權力者才有責任
這在家庭關係中相當重要
不是只擁有第一面向的權力才有責任

社會評價的脈絡是對於社會體系以及其中權力分配的判斷與評價
讓我們用接下來的討論說明

首先是權力不只是個人的 更多的是
集體的/結構的(社會的) 權力
就算是在第一或是第二面向中的A (有權力者)
仍然可能是集體/結構的
甚至有人說權力都是集體的 
就是有人們的認可才出現權力
結構具體的例子就是法院的權威 科學與文憑的地位 
現代醫學的權威 以及宗教 意識型態等等
更多的時候權力是綜合體
人同時做為結構的載體 依據社會結構賦予的角色行使權力

不過在本書中 作者更聚焦於
在這些結構與限制中的有權者(能動者)所做出的選擇

作者引用密爾斯的理論與文字
他主張將權力歸諸於那些位居要津
而能夠推動有利於社會多數人民的改變 但卻沒有這麼做的人 
並主張對有權者提出要求 
並要他們為特定事件的進程負責
這是社會學上合理 道德上公平 政治上必要的作法

而對於受迫者來說 
其默許可能是因為認為自己所在的社會秩序是不可避免 無法反抗的
或是更積極的同意其被支配的現像
甚至主動解釋證成其被支配的價值

最後 容我引用此句做結
"強勢者 誘導 塑造 影響弱者使弱者同意強者支配的現象
理論上是可能的 經驗上是普遍存在的 
在我們認識到這個事實 
並努力運用理性打破這種霸權之前 
我們都不是自由的 "
 
by 吳叡人 評 權力-基進觀點

你 
自由了嗎 ?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