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鏡

狂徒
·
·
IPFS
·

各位有沒有想過,我們讀歷史是為了什麼?
我想過。

我高中非常討厭歷史課,也沒什麼在讀,所以成績大概就是全班後十名那種。
我更討厭的是考試,尤其是年代、條文、人名的題目,我覺得這根本是在污辱現代人的智商。
為什麼要考我1356年發生什麼事?
我為什麼要背某個死人簽的條約?
這些瑣碎的歷史在網路上都找得到,考這種題目意義何在?

一直到了大學,我遇到一個我很喜歡的歷史教授。
他說自己很不喜歡背年代和任何細節,所以他也不會這樣上課。
相對的,他會重視因果關係、前後變化。
與其考那種背誦題,他更要求我們懂得如何「以史為鏡」、怎麼在現代社會應用、怎麼解釋某段歷史…
這就是我要的。
He’s my man! (這傢伙真上道)


歷史不會簡單重複,可是它提供我們對未來預測的參考依據。

我覺得金融領域的歷史,可以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理論發展,第二部分是市場的數據紀錄。

從遠一點的經濟學開始說起,有凱因斯的經典理論,有馬克思的解釋角度,有芝加哥學派和奧地利學派的鬥嘴…
近一點的金融理論,有馬克維茲的效率前緣,有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有市場無效的各種解釋…
理解這些理論發展有什麼好處呢?

大概可以去酒吧把妹吧。
Good Will Hunting(心靈捕手)裡面,主角把另一個學生嗆爆,這幕就很帥氣。
也或許是可以講得一口好故事,或許能在寫文章時有料可以補充。
不過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我可以將學界的研究課題,拿去和業界的習慣作法比較。
既然最前端的理論一直在改變,業界的做法也隨之調整,那麼這些碰撞火花之下紀錄,就是值得我們了解的歷史。
在釐清各種「為什麼」、「怎麼辦」、「是不是」的時候,這些歷史演變很大程度的替人們捋清因果關係。

如果對於這類故事有興趣,我建議各位到圖書館或書店挖寶。
有關華爾街的、銀行的、國家的、名人傳記的書籍...往往記載的很精彩的故事。


至於有關市場數據的歷史,可能比較接近我們。

拜科技進步所賜,現在要取得歷史數據的成本,是二十年前無法想像的低。
電腦運算的速度、網路的品質、儲存的媒介、通訊的設備…全都以不可思議的速度進步。
這麼說好了,我國中的時候,拿智慧型手機的人算是走在時代尖端,但到我高中時,拿傳統型手機的人已經是復古的少數了。

每幾個月,我都會發現券商提供的免費資訊又一次拓展。
幾百檔的交易數據、大單統計、0.1秒內更新的數據…每一個成交單都被完整記錄。
到截稿前,已經有券商提供免費的美股LV2數據了,這是以往只有專業機構才享有的特權。
同時,網路上也有大量免費的工具和數據庫,讓民眾可以輕易的取得歷史資料,進而分析和計算。
以前要幾千元的運算成本,現在根本不到1元,這還不便宜嗎?

問題來了,我現在有一堆數據,然後呢?
數字只是數字,重要的是後面給人們的資訊。
透過統計,我們可以知道一些規律和發生機率。
透過回測,我們可以看看一種策略表現得怎麼樣。
我們可以看看過去一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一世紀的歷史,到底有什麼變化。
我們還可以把數據和政治事件、經濟發展、文化變革等資訊結合在一起,看看人類的決定對金融到底造成什麼影響,而市場的表現又怎麼倒過來影響人類。


一切看起來太美好了,不過這邊要小心一個陷阱,就是「後視鏡效應」。
如果我們一昧的認為歷史會重演,一直把過去發生的當作對未來的預測,那我們就很像看著後照鏡在開車。
有些狀況,歷史確實會重複出現,就像我們開在筆直的高速公路上,而後照鏡照出來也是直的路,所以我們預測車的前方一樣不用轉彎,這次被我猜對了。
但有些情況,歷史不再重演,或是以另一種形式現身,例如高速公路上雖然一樣很直,但前面塞車了。我們如果繼續看著後照鏡開車,很可能會直接撞上去。
這是一個很呆但很傳神的比喻,如果我們不想發生這麼好笑的車禍,就不要看著後照鏡來猜前面的路況。
如果我們不想因為對未來的預測錯誤而損失慘重,那就不應該在借鑒歷史時,認定它會完全一樣的重演,甚至要有歷史規律被顛覆的心理準備,因為未來很可能會完全不一樣。

講了這麼多,那歷史到底意義何在?

悲觀的說,我們沒有看透未來的本事,所以也只能檢視歷史。
不過樂觀的說,歷史資料可以當成最堅實的證據。
當我們聽到了某個招數、策略、說法,可以將歷史數據當作試驗的材料。

有人宣稱他使用某神秘法則,賺了一票,那我就可以把他的方法應用到歷史資料上。
很多時候,這種宣稱是禁不起檢驗的,在歷史上並沒有明顯的效果。
也有些時候,雖然在特定時間內有效,但在更長的時間內無效,甚至有反效果。
當然也有成功的時候,那我們就可以學起來,同時更安全的信任。


研讀歷史上的演進,也利用歷史資料測試自己的方法,可以得到很好的收穫。
不一定是非黑即白的結論,更多時候是一點一滴的心得累積。
長期下來,善用歷史老師的投資人們,就可以有多點勝利的機率。
遇到突發事件時,懂得借鑑歷史的人,也可以多一分信心和堅持,風雨之後的果實便更加甜美。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狂徒我喜歡研究和挑戰艱澀的學科,也喜歡用易懂的人話分享知識。 http://madx.ctcin.bio 歡迎各位批評指教,互相切磋。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槓桿ETF背後的紛爭和學問

報酬和波動的關係

於是,我寫了一本《穩定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