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梨咚咚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三、沉默不會產生共識

梨咚咚
·
·

現在,我的微信聊天裡只剩下一個大群,那是一個有四百多人的攝影機硬件交流群。本來上個月之前,我另有在一個以精釀啤酒為主題、多廣州人的閒聊群裡潛水。片面甚至虛假描述香港亂象的信息,最容易在國內社交網絡中傳播。幾次看得我忍不住沉默,發言指出那些看熱鬧的群成員未經核實就傳播的信息多麼離譜,最後一次,滿嘴粵語粗口的群主說反俢例有什麼好反,難道任由殺人犯去台灣殺人後逍遙法外?我說,人家台灣已經明確表示不會跟你簽,句末還加了個捂臉表情以圖緩和語氣。他說,xxx(粗口),見到你就煩,我踢你啦。

之後在我剩下的唯一大群里,看到有人提起香港的事,雖然我還會忍不住說兩句,但收斂了許多。我對那個貶斥一切反動勢力、一副大國范兒的群成員說,大群公聊不是一個可以公開討論政治的平台,有興趣平和討論的群友可以加我微信私下討論。結果也沒有人加我。

在我既有的微信通訊錄裡,朋友圈也“豐富多彩”。從“香港這座城市還有救嗎?”這種看似深度實則胡說的文章,到各種假新聞,無非想傳達香港很亂、青年很廢、民主和自由很沒用、大陸真好、我們真幸福。且不說官方有沒有直接扶植這些為一黨獨裁添磚加瓦的自媒體,光是但凡往此“結束一國兩制”的方向造謠、煽動,都不會被自動識別屏蔽、不會被刪帖封號、不會被追究法律責任,而只會增加點擊量,就足以讓這些沒有道德底線和社會責任感的微信公眾號肆無忌憚、遍地開花。相反,“請收起你的厭港癥”這樣的反駁文章,沒有任何反動和違法內容,卻被刪除和屏蔽。作為自媒體、作者,自然受到一種導向,知道怎樣能活得安全、活得美滿。

更不用說官媒是如何以片面報道混以主觀描述來迷惑大眾。所謂“官字兩把口”,又所謂“謠言一張嘴,闢謠跑斷腿”,結合起來,官媒瞎說兩張嘴,民間闢謠跑斷腿。

相比同這“局域”網絡里被連接和拉近的素未謀面、觀念迥異的十幾億人拉扯,不如著眼身邊認識的人,讓他們之中哪怕只是多一兩個人,與我一起用更多思考替代直覺。連日來,看見微信有人發朋友圈傳播那些墻內廣為流傳的片面報道和抹黑香港運動的言論,我都忍不住想獲取一個討論的機會。我會輕描淡寫地簡短評論,引對方回覆一句輕易可以反駁的內容,然後擺事實反駁,繼而轉至私聊,發報道截圖展開討論。

一次又一次,我在討論中強調,要就事論事。局部上,誰暴力衝擊、誰涉嫌違法,就捉誰,不姑息;同時警察也要維持自身威信,凡有產生爭議的執法事件,都應調查清楚。大局上,像習總所說“不忘初心”,不應讓少數激進者蓋過大部分理性者,不應讓暴力手段蓋過原始訴求;根本上是什麼造成民怨步步加深,應該冤有頭債有主。

然而,心寒的新聞總是頻出:前幾天,澳洲昆士蘭大學的大陸留學生,用唱國歌來蓋過支持反送中的香港和白人留學生的事件陳述。這與兩年前香港中大的內地學生搞的破壞如出一轍,我的回答用來評論這次也同樣合適:



在微信上說了太多,久而久之,再讓我重新整理提煉這些議論,已是讓我疲憊的事情。因此,我很感激這個平台的議論文章,不僅能把我拉回理性的世界、拉到學術的高度上,更能讓我感到我們並不孤獨。

六月開始,我已很少瀏覽微博主頁。連以收錢做汽車宣傳為營生的汽車媒體,都參與到“議政”來,開口平暴,閉口撐紅。我只是想看車而已。冇眼睇。我把原本逛微博的時間都用於看Facebook,一個多月以來,每天消息爆炸,多方媒體各執一詞,了解一件事情並不容易。因為在爭論中說過要多方求證,所以每次看到資訊都習慣找更多相關信息核實;因為在爭論中說過要看民意偏向,所以看到一些帖子會習慣瀏覽評論區。與人爭論所推動養成的好習慣,讓僅僅圍觀事態也已變得耗費時間。但也只能這樣,不能偏信哪一方,不能籠統概括,不能粗暴捆綁。腦袋不用會生鏽,眼睛不用會失明。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