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假訊息的數位素養 》2. 破解無所不在的假訊息生態系統
下文是《破解假訊息的數位素養》一書的第二章節。《破解假訊息的數位素養》的作者是胡元輝教授,共6個章節,將持續在Matters連載。前兩章節可在下方關聯文章中找到。
假訊息正在破壞我們的良善生活,許多人不免疑惑:假訊息為何無所不在? 為何能夠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其原因就在於當代的假訊息已經發展成一種生 態系統,有專人產製,有管道傳布,當然也有眾多接收者,而且麻煩的是,從產 製、傳布到接收並非單向進行,而是多向流竄,並且角色多變,以致假訊息的破 解特別困難。
在進入當前假訊息生態系統的解析之前,我們有必要先對假訊息做個界定。 假訊息種類甚多,定義上的混淆往往造成對策上的歧異。因此,如何明確定位所 欲處理的假訊息相當重要。例如美國非營利組織「初稿」(First Draft)即將假訊息 分為七類,包括諷刺、惡搞、誤導性內容、假冒性內容、虛構性內容、題文不符、 脈絡錯置與操弄性內容等七類。但一般而言,民主國家所刻意防備的假訊息並不 包括幽默、諷刺、題文不符,或是新聞工作者查證不慎下的報導,而是諸如操弄、 虛構、假冒或誤導性的內容。
假訊息意圖牟取特定利益
歐盟於去年 9 月端出的全球第一份由社群媒體平台及相關業者協議遵守的 自律規範中,即定義網路假訊息係「可證實的錯誤或誤導性資訊」,其製造與傳 播的目的在於經濟利益或故意欺騙大眾,而且可能形成公共傷害(public harm)。 換言之,今天民主國家所擔憂並思防範者乃是「故意虛構或扭曲事實,意圖改變 他人認知,以期牟取經濟 利益或達成特定目的之不 實新聞或訊息」。
明確定位我們所要對 付的假訊息是「故意」作 假的訊息,並且理解假訊 息的目的包含經濟與政治 利益之後,我們就可以比 較清楚地勾勒出當前假訊 息生態系統的輪廓。首先 就假訊息的產製者來說,諸多調查與研究發現,假訊息的來源有不少來自謀求經 濟利益或具有強烈政治偏好的個人,譬如南歐國家馬其頓的韋萊斯鎮(Veles)就出 現上百個年輕人製作假訊息,以賺取網路與社群媒體平台的廣告分潤。但更令人 憂慮的是,假訊息的產製與傳布已經出現產業化現象與政治力量的系統性操作。
假訊息背後潛藏政經力量
在假訊息的產業化方面,調查與研究發現,全球已有不少專門操作假訊息的 公司,以收費方式為特定企業或政治組織達成行銷或政治目的。這些公司不只可 以在特定地區作業,也可以從事全球性的操作,因此已吸引不少「顧客」上門, 形成一個穩定的產業鏈。台灣同樣有產業化趨勢,包括一些傳統從事行銷或公關 的公司,或是一些新生的工作室或個人都在經營此類業務,其中包括不少追求網 路流量的內容農場。
至於政治力量的系統性操作,除了境內政治組織或政治人物的攻防之外,尚 有來自境外敵對或敵意國家的資訊戰。2016 年的美國總統選舉是引起世人關注的關鍵 事件,政府與民間普遍認為俄羅斯介入該次 大選。同樣的,隔年在歐洲國家舉行的法國 總統選舉及德國聯邦議院選舉,德法兩國都 指責俄羅斯以假訊息介入了選戰,其中,當 選法國總統的馬克宏就直接指責俄羅斯製 造他是同志,以及在巴拿馬擁有秘密帳戶的 假訊息。我國政府與一些媒體亦在多個場合 指責中共以假訊息製造台灣的社會對立,進 而干預選舉。
網路與社群媒體是關鍵傳播管道
再就假訊息的傳布來說,其途徑可就更為多元了,不只查證不夠嚴謹的傳統 媒體可資運用,網路與社群媒體平台更是當代假訊息最重要的傳播管道。當代假 訊息生態系統其實就是依附於近二十餘年來所興起的數位傳播生態系統而形成, 透過此一無遠弗屆的生態系統,現代社會中的閱聽人一方面得以更快速、更便利 的接收訊息,另一方面亦使許多閱聽人不再以特定的新聞媒體為其資訊來源,而 是透過網路與社群媒體獲取資訊。
根據牛津大學路特新聞研究中心去(2018)年所進行的全球性調查發現,如今 已有超過半數(53%)的民眾是以搜尋引擎、社群媒體與新聞聚合平台為其主要獲 取資訊的途徑,直接到新聞媒體網站或其 app 取得資訊者只佔 32%,而年輕世代 更是仰賴社群媒體與搜尋引擎為其主要消息來源。該項調查顯示,18 到 24 歲年 齡層的新聞來源,社群媒體高達 53%,搜尋引擎亦有 48%,只有 33%的人會直接 瀏覽新聞媒體網站或其 app。
個人可能成為傳播假訊息的「無心共犯」
網路與社群媒體平台對於人類資訊傳播生態系統的影響確實至深且鉅,尤以 年輕世代的資訊消費模式改變最大。但數位傳播生態系統所帶來的影響並不只是 單純的資訊接受途徑的改變,而是涉及整個傳播模式的變化。既然大眾已不再像 往常需要依賴新聞媒體作為訊息傳播的中介者,相對的,可以透過連結全世界的 網際網路與須臾不可離身的數位工具進行直接的交流,這就意味著大眾亦不再是 資訊傳播的配角,每個人都可以是資訊的產製者、傳播者,甚至是假訊息的有心 製造者或無心傳播者。
假訊息生態系統示意圖 當然,能夠讓網路與社群媒體在 假訊息傳播上發揮最大效用者,還是 有意透過假訊息達成特定目的的經 濟或政治力量,因為它們可以透過豐 沛的資源、專業的技巧,以及計畫性 與組織性的操作,讓假訊息眩人耳目、 惑人心智,滲透進每個人的資訊世界, 發揮它轉移公眾認知的影響力。無論 是搜尋引擎、社群媒體或新聞聚合平 台,其實都是以演算法作為運作基礎 的數位平台,假訊息的操作者懂得如何運用演算法將假訊息推到使用者的眼前, 並且抓住使用者的目光。
假訊息傳播形成一個生態系統
很顯然的,假訊息所帶來的問題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傳播課題,而是一個生態 系統如何改善的命題,而且假訊息生態系統正在建制化與擴大化。我們不只要想 辦法揭露那些假訊息的製造者,以及背後的政經力量,還要面對除了媒體之外的 傳播途徑,特別是當代的網路與社群媒體,如果這個重要的資訊平台不能有效抑 制假訊息的傳播,許多努力都可能功敗垂成。同樣的,作為訊息接收者的一般大 眾如果不能讓自己變成假訊息的「絕緣體」,透過數位工具無孔不入的假訊息勢 必可以收割成果。何況,大眾已不只是訊息的接收者而已,還是具有傳播力的閱 聽人,彈指之間就可以分享假訊息,成為假訊息傳播的「無心共犯」。
唯有理解假訊息的生成與傳播不只是簡單的製造問題,而是一個生態系統的 問題,我們才有可能在試圖解決假訊息的問題時,避免淪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也才能以完整的視角、周延的對策,消極的避免假訊息對良善生活帶來的傷害, 積極的有助於整體資訊生態品質的提升。即使如此,我們還要進一步理解,假訊 息不只是科技問題,還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層面的問題,換言之,假訊 息乃是奠基於社會所存在的爭議或衝突,如果社會沒有爭議或衝突,假訊息就不 容易見縫插針、掀起波瀾。因而欲徹底解決假訊息的問題,還需要面對假訊息所 指向的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問題,必須對症下藥,方能真正藥到病除了。
假訊息的定義
- 故意虛構或扭曲事實,意圖改變他人認知,以期牟取經濟利益或達成特定目的之不實新聞或訊息。
- 民主國家當前所特別防備的假訊息並不包括幽默、諷刺、題文不符,或是新聞工作者查證不慎下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