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祖孫
說良心話,舊公司返工時,因為薪金奇低,工作尚算清閒,經常給年輕的同事講文、講史、講哲、講書法.....
文哥的「文化星期三」說法,是給我戴了高帽了。
所謂的講,其實未必有人喜歡聽,這只是我的私心罷了。因為讀了書,講一下,再寫一下,會有很大的收獲。
可惜很多人不肯這樣做。
記得離開公司之前,講的最後一個人物是徐懋功。講了他改了三次姓,改了一次名,
後面的故事還沒講,大家就一起被炒了.......現在,有時間了,接著把徐懋功說死吧!
為什麼說他改了三次姓呢?他投奔李淵,被賜和皇家同姓,改姓李,這是第一次。他孫子起兵反武則天,又被改回了徐姓,這是第二次。後來,李家重奪政權,恢複功臣名譽,又改回原先所賜的李姓,這是第三次。
當然,後二次改姓是在他去世之後。
改名,很多人都清楚,他的原名李世勣,在李世民繼位後,為了避開皇帝名諱,把「世」字去掉了,改為李勣。
總之,徐懋功、徐世勣、徐勣、李世勣、李勣,(有些傳奇為了方便,還有寫:徐茂功)這六個名字都出現過,但都是同一個人。
為了方便,我提到他都是用徐懋功這三個字。
在評價歷史人物的時候,大多數人是受小說和演義的影響。但是小說演義有的比較接近歷史,有的則離歷史很遠。
這跟作者的價值觀有直接的關係。
因為唐朝出了一個偉大的唐太宗,所以後世的說書人,一屁股就坐在了他的立場上分辯是非。
在人物的性格和形象上,也是這樣。
比如程咬金在李世民手下,是個衝鋒䧟陣的武將,小說就說他曾經做過強盜。而徐懋功是李世民手下的帥才,小說就把他塑造成了諸葛亮式的人物。
但真實的歷史是相反的,徐懋功做過強盜,程咬金反而出身高貴,祖上世代為官。老程最初拉起的隊伍,也是「保安公司」,是防強盜的武裝。
徐懋功家,本來是土豪,但是他和他爸爸都拿財產不當回事,不管親疏,見窮人就給錢,把家產很快就散完了。
他17歲時,就投奔了翟讓,做了強盜。
但強盜和強盜不同。
徐懋功做強盜,從不為自己謀利。
他年輕時跟了翟讓,但翟讓這個人是個土鱉,沒什麼遠見。後來的歷史課本把它捧為農民起義的領袖,主要是因為他出身低微。
17歲的徐懋功見了他就献了一計。
小徐說:老板我們老是在這塊地方搶東西可不行,因為這附近都是我們的鄉親們,名聲不好,站不住腳。
我們不如到運河岸邊去發財,那裡都是官方財富,我們搶了分給窮人,有利我們的發展。
後來,翟讓果然發展大了,但這位農民的本領很顯然跟不上了。徐懋功勸他,把大權讓給李密。翟讓不但沒聽,還要消減李密的勢力。
但李密是個有野心的主兒,他先下手為強,發動了一場兵變,把翟讓給殺了。
這場兵變,徐懋功在亂軍中挨了一刀身負重傷。有人對李密說,這個小徐是翟讓的人,應該殺掉。但李密不同意,他說小徐是個大材,可以為我所用,於是留下了徐懋功。
李密算是對徐懋功有了救命之恩。從此開始了他們微妙的關係。
徐懋功養好了傷,又向李密献了一計。
他前一計成就了翟讓,這一計又成就了李密.....
在隋唐英雄之中,可以說徐懋功是聰明的一個。
他跟了李密以後,正趕上北方的山東河南閙水災,再加上隋煬帝的橫征暴斂,北方百姓真的是水深火熱了。
就在各路反王們都在攻城掠地搶金銀財寶的時候,徐懋功看清了一件事:大家都在搶地盤,爭金銀財寶,其實這些都沒什麼大用,現在最有用的是糧食,誰有糧食誰就有人,誰有人誰就是天下之主。
他跟李密說:老板,咱們先不跟他們搶地盤了,你給我五千人,我把黎陽糧倉拿下來,有了糧食就什麼都有了!
李密一聽,好主意!
打糧倉,不是件容易事,如果容易可能也輸不到徐懋功。
徐懋功帶了五千人,渡過黃河,直撲黎陽。用了一天時間攻下了糧倉。
隋煬帝雖然瞎折騰,但隋朝二代皇帝還是積累了很多東西,特別是糧食。
黎陽倉到底存了多少糧食,記載各有不同,基本的概念是可達幾千萬斤。
當時周圍都是餓極了的百姓,徐懋功把糧倉打開讓大家敞開胃口吃。吃了十天,徐懋功的隊伍由五千人,一下子增加到了二十萬。
徐懋功算是看透了,有了這個糧倉,真的是什麼都有了。他在周圍挖了很深的壕溝,等到宇文化及想到了這個糧倉的時候,晚了!
徐懋功已經把那裡守得固若金湯了,打不動了!不但沒打下來,還被徐懋功從濠溝裡挖洞,挖到了宇文化及的軍營中,打了個中間開花,大敗了一場。
就因為有了這個大糧倉,徐懋功為李密佔領了一片地盤。等到李密在外面打了敗仗,投靠了唐高祖李淵,這一大片地盤仍然牢牢掌握在徐懋功手裡。
徐懋功的聰明,在處理李密和李淵的關係上,發揮得淋漓盡致。總括起來一句話:他利用對李密的忠誠,更深刻地表達對唐朝三代皇帝的忠誠。
李密在王世充那裡打了敗仗,投降了唐高祖朝李淵。但是大片的根據地還在徐懋功手中。
以前講魏徵的時候講諣,魏徵給徐懋功寫了一封信,讓他把地盤献給唐朝李家。
其實這時候不用魏徵寫信,徐懋功也看清楚了,天下是李家的了。但是如何献地投降,徐懋功採取了一個最巧妙的方法。
他對唐朝派來接收的特使說:我佔的這大片土地是李密的,他是我的主上,我不能把主上的土地献出去為我自己掙功勞。這片土地只能由李密來献出去。
徐懋功和使者到了長安,見到李淵。李淵很奇怪:小徐的手中沒有人口和土地的造冊,也沒有献表?
使者把徐懋功說的話轉告給李淵。
李淵大受感動,《舊唐書》原話是:高祖大喜曰,徐世勣(懋功)感德推功,實純臣也!
當下封他為黎陽總管、上柱國、萊國公。不久又加封為右武侯大將軍、曹國公。
在房玄齡還在李世民手下當秘書的時候,小小年紀的徐懋功已經是國公大將軍了。
他的做法達到了三個目的:
一是表明了自己的人格品行。
二是讓新主上對自己絕對放心。
三是得到了最高的榮譽和獎勵。
皇帝李淵心裡很清楚,這一大片领土表面上是李密獻上來的,實際上是人家徐懋功的。所以對李密的賞賜都是虛銜兒,而給徐懋功的是一方大員的政權和軍權。
李密從心裡對李淵並不服氣,這就決定了他投唐又叛唐的行為。這時候的李密身邊的舊人,大都看透了他成不了氣候,他身邊只剩下了一個王伯當。
叛亂很快被平定,甚至不用出動名將,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副將就把李密給殺掉了。
殺掉了李密,皇帝李淵突想到了徐懋功。
皇帝派人,帶著自己的親筆信,還有李密叛唐的所有的證據,去見徐懋功,專門向小徐解釋:我知道李密是你的舊主,而且對你有救命之恩,但是他真的是反了,皇帝沒辦法,只能把他殺了......
皇帝,算是給足了徐懋功面子。
徐懋功當然接受了皇帝的解釋。但他請求皇帝:讓我向李密表達最後的敬意吧!我請求給他發喪,讓他入土為安。
皇帝當然樂得給小徐這個空頭人情,於是把李密的遺體送到了黎陽徐懋功的軍中。
徐懋功命令全軍縞素(穿孝)給李密發喪,在黎陽附近給李密建了一個墓地。
舊唐書李密傳是這樣寫的:
「時李勣為黎陽總管,高祖以勣舊經事密,遣使報其反狀。勣表請收葬,詔許之。高祖歸其尸,勣發喪行服,備君臣之禮。大具威儀,三軍皆縞素,葬於黎陽山南五里。故人哭之,多有歐血者。」
徐懋功傳是這樣寫的:
「及李密反叛伏誅,高祖以勣舊經事密,遣使報其反狀。勣表請收葬,詔許之。勣服衰絰,與舊僚吏將士葬密於黎山之南,墳高七仞,釋服而散,朝野義之。」
李勣,就是徐懋功,以前解釋過了。
最可惜的是,徐懋功的孫子徐敬業不聽爺爺的教誨,參與了武李二姓的宮廷鬥爭。在武則天稱制之後,起兵反武。結果兵敗被殺,徐懋功的後代都因此株連被殺,一代戰神的家族就這樣消失了。雖然武則天倒台之後,又恢複了所有的封號和名譽,但人都沒了.......
唐朝歷史進入武則天年代,對功臣家族的態度有了很大變化。在她老公唐高宗在世時,一般對功臣的處理還是要網開一面,比如房遺愛謀反案,只殺了他夫妻二人,孩子們留了活命。但到了武則天時代,她要立威,對反叛她的徐敬業竟然是殺了滿門。致使徐懋功那麼大的功臣,連子孫後代都沒留下。
但是史家也沒有讓後人徹底失望。
徐家有名冊記錄的當然都殺掉了,(徐懋功在事件之前早己經過世了)但是有些旁系別院的人徐家後人,活了下來。這些旁系別院子孫都是有誰?和徐懋功什麼血緣關係?歷史上沒說。
也可能是徐懋功的兒孫們在外面養了小三?(徐懋功自己是不用偷偷養小三的,因為他是國公,可以名正言順娶很多老婆。)
這些旁系子孫們逃了活命,但不敢呆在大唐王朝的中心地區了,舊唐書上說,逃到了胡越等地。胡越一般是指北方(胡)和東南方(越)的少數民族地區。
到了武則天真的歸天了,朝廷又給徐懋功恢復了所有名譽和死後的政治待遇,這些遠行的徐家子孫也沒有回到長安來繼承祖上的政治遺產,大概他們對朝廷徹底心涼了吧!
時間過得很快。到了唐德宗貞元17年,距離徐家被滅門已經過了118年,在和西藏接壤的地區發生了一件奇事:
那一年,吐蕃人(藏族)攻佔了和唐朝交界的麟州,掠走了很多邊民。這些唐朝人被一個吐蕃將領聚集起來,押到了呼延州。
被俘的唐人中有一個僧延素。
這個大概在人群中有些威信。
一般人不會姓僧,按照隋唐的習慣,這個人應該是出家人,法號是延素。比如歷史記載中,著名的科學家僧一行,就是出家人,法名一行。
出家人不再以俗家姓氏稱呼,所以在法名前面加一僧字,表明是出家人,史書上稱僧一行。僧延素估計也是這樣。
這群人被押到了呼延州之後,那個負責押解的吐蕃將領突然用漢語對僧延素說:
我本來是漢人,姓徐,離開長安已是第五代了,到了吐蕃也已經三代了。我的祖先因為反對武則天,擁戴李家被殺了,我們被迫逃到了這蠻荒地方。
雖然在這裡為將,但心念祖國。
可是我們在這裡已經繁衍多代,家族人口眾多,不能再回長安了。這個地方山高皇帝遠,我說了算,現在我就放你們回大唐吧!
這些人就被這個姓徐的吐蕃將領放回了大唐。
一代戰神徐懋功的這一群後裔,後來怎麼樣了?是像鮮卑房氏一樣回到了中土?還是被徹底藏化了?
在小房讀過的史書中,沒有任何的記載。這群徐氏後人,就這樣被淹沒在歷史的煙波裡了!
另一個問題出來了--
老房講歷史,為什麼稱李靖為軍神,稱徐懋功為戰神?
很難說清楚,基本的原因是:李靖是統帥,徐懋功是戰將。
誰的戰功更大?答:不相上下!
但是戰爭的意義不同。
有的史家,熱衷於對李靖和徐懋功二人進行比較。
但是有些方面可以比,也有很多方面沒有什麼可比性,不能做簡單的比較。比如:這二個人所指揮的主要戰爭,對大唐政權的作用就不同。
先看這二個人的年紀。
李靖出生在公元571年,徐懋功出生在公元594年,相差23歲。
在李靖名滿天下的時候,徐懋功還在讀幼兒園。
李靖指揮的戰爭,是建立大唐王朝的戰爭。而徐懋功指揮的戰爭,很多是令大唐更強大的戰爭。如同淮海戰役和對越自衛反擊戰一樣,不能相提並論。
如果單純按數量計算戰功,可能二個人不相上下。
但是在李靖指揮的戰爭中,徐懋功只是一個部將。另外徐懋功還參加了唐太宗指揮的大多數戰爭,這些戰功就很難計算了。
李靖在軍事理論上,屬於神人級,而這方面徐懋功就差多了。
還有更要命的一方面:出身!
現代中國人看來,這很不公平,但那是隋唐時代,出身特別重要。
李靖出身大氏族,祖上在南北朝時已是高官。李靖的祖上也屬於史家所說的「關隴集團」。而徐懋功的出身只能算是個小土豪吧!
這二個人有那麼多不同的地方,就決定了唐太宗對他們的攏絡方法,也有很大不同。
李淵和李世民二代皇帝對於李靖,都是採取了又壓又拉的方法。唐高祖李淵曾經不止一次要殺掉李靖,而唐太宗李世民,對李靖經常憑著一些捕風捉影的錯處,不斷敲打。這在之前講李靖的時候講過了。為什麼這樣,就是因為李靖出身高貴,名聲響,本事又大。
二代皇帝對李靖都有所忌憚。
對於徐懋功就大不一樣了。記下多少戰功,封了多少官銜,賜了多少爵位,給了多少榮譽,可以上網搜一下。如果講起來就佔篇幅太大了。
只說一件事。
有一次徐懋功病重,請一位大夫看病。這個大夫的藥方太奇怪了--要男人的鬍子入藥。
用鬍子燒成的灰,可以治病?現在講起來是奇談,但古人就信這個。
皇帝唐太宗二話沒說,把自己的鬍子割下一把,讓大夫燒了給徐懋功治病。
古代男人拿自己的頭髮和鬍子,還是很當回事的,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無故損傷是為不孝。
皇帝把自己的鬍子割下來給臣子治病!這是多大的恩典?
故事說到這裡,我要插幾句,新唐書和舊唐書中,大夫都是說用「鬚灰」,沒說用什麼人的鬚灰。我估計這位大夫肯定說過,地位越高,鬚灰越有效,最好是龍(皇帝)鬚。
否則為什為會輪到皇帝捐出鬍鬚?
鬚灰治病,可不可信放到一邊,但徐懋功的病真的治好了。
好了以後,徐懋功趕緊跑到宮中,見到唐太宗扒到地上就不斷磕頭,唐太宗攔到攔不住,磕了一地的血。
唐太宗把他扶起來說:你不要謝我,我這是為了江山社稷。於是留下徐懋功一起吃飯。
這時候只剩下君臣二人了,唐太宗說了實話:「我將來死了,我的兒子登基,環顧天下,本事最大就是你徐懋功了,能保他坐穩江山的人只有你了。
我還記得你對李密有多麼忠誠,你對我,一定比對李密更加忠誠吧!」
徐懋功感動得大哭,咬破了手指。新唐書和舊唐書,都只是說咬破了手指,估計是寫下了血書,誓死效忠唐太宗和未來皇帝。
其實唐太宗比徐懋功還小四歲呢!
但唐太宗的身體顯然不如徐懋功。否則他不會做這樣的安排。史家普遍認為唐太宗吃道士們的仙丹把身體吃壞了。
所以女孩子們沒麼事的時候,不要化妝,化妝品的危害和仙丹基本上是同一成分:鉛。
正如唐太宗所預料的,他真的活不過徐懋功。到了他臨死的時候,突然想到一件很麻煩的事:
徐懋功的地位已經位極人臣了,已經賞無可賞了,如果兒子繼位了,還能給徐懋功什麼,才能讓他繼續忠於新皇帝?
想來想去,終於想到辦法了。他把兒子李治叫到床前,對他說:徐懋功本事大功勞也大,你要座穩江山一定要靠他,但是他的一切都是我賞給他的,你對他沒有什麼恩典,這是個大問題。
我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我把給他的奪回一部分,然後你繼位之後,再賞給他。
於是,唐太宗把徐懋功貶出了權力中心,到疊州任督都,大概相當於一個省軍區司令吧!
李治,就是後來的唐高宗(記住,唐高祖和唐高宗不同。唐高祖是李世民的爸爸,唐高宗是李世民的兒子。)繼位以後,按照父親李世民的安排,徐懋功一路升遷,又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軍事統帅。
這時候的徐懋功,可以說是一言九鼎了,但他的可貴之處在於,他不再輕易發言了。
他仍然和李靖一樣,不參與宮廷鬥爭。
可惜他的孫子徐敬業不遵守他的教誨,不但參與,還要起兵討伐武則天,給徐家招來滅門之災。
武則天基本上是個英明的皇帝,但是滅了徐家滿門這件事,做得太過分了。為什麼過分呢!因為徐懋功在關鍵時刻,幫過她。
在武則天的奮斗史上,唐高宗「廢后」和「立后」是最關鍵的一步。
唐高宗因為「無所出」(沒生孩子)要廢掉王皇后(註:你又不跟她睡覺,她怎麼有所出?),要立武則天為皇后。(註:你老是和武則天睡在一起,她當然有所出)
廢立皇后,不是一件小事。
皇后除了母儀天下、是天下婦女的最高楷模之外,更重要的是涉及到之後的皇子們的地位,誰是謫出,誰是庶出,這就直接涉及到了誰可以繼承皇位。所以唐高宗招集大臣們商議廢王皇后,立武則天為后的這件大事。
之前一直說,徐懋功不參與宮廷鬥爭,所以他托病不上朝。而朝中的大臣立刻分成了反對和擁護二派。
擁護廢立的一派被後世視為奸臣,以李義府和許敬宗為代表,反對廢立的被後人視為忠臣,以長孫無忌和禇遂良為代表。
後人對這四個人的評價,李義府和許敬宗是奷臣,褚遂良是忠臣,我基本上同意。
但長孫無忌是忠臣,我不同意。這是題外的問題,以後再說。
朝臣們吵成一團,唐高宗沒了辦法。下朝之後他去探望病中的徐懋功,實際是要求得徐懋功的支持。
徐懋功很巧妙地說了句:廢立皇后,是皇帝的家事。
這句話巧在了哪裡呢?
第一,表面上是把球又踢回給了皇帝。
第二,實際上是說:皇帝你自己做主吧!我支持你。
第三,政治對手們永遠抓不住把柄----我讓皇帝自己做主這永遠不會錯,天下是人家皇帝的天下。
皇權天下,沒有軍事支持,什麼都白說。徐戰神輕輕一句話,唐高宗成功進行了廢立皇后的大行動。武則天順理成章,當上了大唐皇后,為她之後成為女皇邁進了關鍵一步。
武女皇,是不是欠下了徐戰神一個天大的人情?
反過來再說徐懋功那句話,他是為了幫皇帝才這樣說。但是那句話是沒道理的---皇家哪會有純粹的家事?皇帝吃飯喝水睡覺,都關係天下興亡,皇帝要廢立皇后,你說是家事?
徐懋功留給後人最大的教訓:兒子教育很重要,孫子教育也很重要。
他的孫子不聽他「不參與宮廷鬥爭」的教誨,所以招致了滅門之災。
新唐書和舊唐書比,也並不是一無是處。
新唐書經常會加一些小故事,來說明一個人的品行和性格,單就可讀性而言,新唐書要好一些。後來的小說也經常取一些新唐書中的故事。
比如為了說明徐懋功這個人講義氣,新唐書就加了二個故事。
王世充被唐軍打敗以後,他的大將單雄信也一同被斬。
單雄信就是隋唐演義中的老五,徐懋功是老三。這是小說中的身份,歷史上他們二人也是很有交情的朋友。
單雄信被唐軍俘虜了,徐懋功是唐軍大將。
於是徐懋功為單雄信求情,請求李淵饒單一死。但單雄信自己不投降,要做個王世充的忠臣,情願赴死。
新唐書記載,單雄信被斬之前,徐懋功大哭送行,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給單雄信吃下,表示一同赴死。
他又收養了單雄信的孩子。
這個故事在後來的演義中被保留下來了,還有戲劇,好像叫「斬五龍」也是出自舊唐書的這段記載。但在人物中又加了秦琼和程咬金等幾個人。
第二個故事是講徐懋功如何侍奉守寡的姐姐。
舊唐書只提到了這個姐姐,說她早年守寡,居住在徐懋功的舊宅中。被皇帝封為東平郡君。皇后(可能是武則天)經常給她衣物,而且還去探望。
舊唐書只描寫了皇恩,新唐書就不一樣了:徐懋功那麼大一個統帥,經常親手給姐姐熬粥。有一次熬粥,火冒出爐子,燎了徐懋功的鬍子。
姐姐說:弟弟啊!你也老了,別再親自下手了。
徐懋功說:是啊!老姐妳身體多病,我真的也老了,天天給妳熬粥,還能熬多少次呢!我還是親自動手吧!
寫出了一個走下神壇的徐懋功。
說徐懋功的孫子徐敬業,要從一個文人說起,因為這個文人,雖然是他手下,但後來的名氣,比他還要大一些。這個文人就是著名的駱賓王。
現代人讀書,是要找一份好工作,或者搞投資當老板,或者搞研究賺大錢。
其實古代人大部分也是這樣。
真正「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把文化傳承當成使命的也是少數。
讀書讀得好,被當政者看中了,就可以當大官,可以有所成就,青史留名。但前提是當政者必須知道什麽文章是好文章。
文章寫得好,不僅僅是可以做大官,有時還可以救自己的小命。
這樣的事例,最著名的有二個。
一個是發生在東漢末年,曹操當政的年代(嚴格說,曹操不是三國時代人,他死之後,兒子曹丕篡位,三國才開始,之前講過了。)曹操和北方最大的諸侯袁紹開戰,開戰之前,袁紹命大才子陳琳(建安七子之一)寫了一篇文章,聲討曹操。這就是著名的《為袁紹檄豫州文》。把曹操的祖孫三代罵了個狗血噴頭!
這篇文傳到曹操手中的時候,老曹正在患「頭風」,按現在的說法曹操可能是長了腦瘤。
老曹頭痛得正滿床打滾兒呢!文件到了,老曹命令人:念!
等念完了,從來不知道害怕的曹操,竟然被一篇文章,吓出了一身冷汗!
冷汗出完了,一摸腦袋--不痛了!
曹操打敗了袁紹,陳琳成了俘虜。
大家都主張殺了陳琳,也都以為曹操會這樣做。
曹操把陳琳叫過來,問:老陳你寫那篇檄文,你罵罵我也就算了,怎麼還連上了我的祖孫三代一起罵呢?
陳琳回答: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老曹哈哈一笑:跟著我吧!當秘書。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偉大的女皇武則天年代。徐懋功的孫子徐敬業起兵反武則天,
和徐敬業一起造反的,還有大才子駱賓王。
以前提過的唐初四杰,他是其中之一。
他在隨徐敬業起兵時,替徐敬業寫了一篇千古流傳的檄文,題目是:《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曌:武則天自己發明的漢字,到現在為止只用於她的名字。)
武則天這個人,實在是不簡單。
她在接到這篇痛罵自己的文章之後,竟然讀得津津有味。
她一邊讀,一邊不斷點頭微笑,但是讀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這句時,她突然問道:「這篇文章是誰寫的?」
大臣們回答:「是駱賓王寫的.....」
武則天長嘆一聲:「這樣的人才,不能被朝廷所重用,是宰相的過失啊!」
徐敬業,當然不是武則天的對手,這二個人的政治智慧,根本就不是一個重量級。
失敗之後,關於駱賓王的結局,歷史上沒有結論。一種說法是死於亂軍之中,一種說法是逃了活命,出家當了和尚。
二種說法都可以說明,武則天沒有殺掉駱賓王。
但是我比較相信第二種說法--出家為僧。
這要由武則天的行事手法進行推斷。
武則天奪了李家的皇權,但是她用的不是陰謀手段,而是因為她的兒子們真的沒有本事做皇帝。當然她自己確有做皇帝的野心。雖然全天下的人都承認,她有這個本事,但是忠於李家的,還是大有人在。
面對這種形勢,武則天需要對所有的反抗者「明正典刑」,以此來證實自己的皇權名正言順。所以,對於失敗的反抗者「生要見人,死要見屍」。而偏偏她讚賞過的駱賓王,生不見人死不見屍。
合理的推斷是:武則天放過了這位大才子。
另外,所有史書都沒有駱賓王家人和族親被殺的記錄。
關於他的結局,三本比較重要的史書有三種態度。
第一,最可信的《舊唐書》什麼都沒說。
第二,不太可信的《新唐書》說他逃亡了,不知去向。
第三最不可信的《資治通鑑》說他和徐敬業一同被殺。
說到駱賓王出家,就要提到另外一個詩人。
為什麼是一「個」詩人,而不是一「位」詩人?
因為他不配。
千萬別以為詩人=好人。
像郭沫若一樣,拍了半輩子馬屁的詩人,歷史上大有人在。
和駱賓王同時代(年紀比駱小十幾歲)的詩人宋之問,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他在武則天當政時,拍不上女皇的馬屁,他就先後依附了女皇的二個男寵以及女皇那個人性很差的侄子武三思。
等到李家復辟了,武家被打倒了,宋之問的日子不好過了。他在朝廷呆不下去了,被貶到了地方。
有一天他到了杭州靈隱寺。多年來依附權貴,空有一肚子的文采,現在又被貶官,他也想在這裡發發感慨。
但是剛吟誦了二句就吟不下去了。這時廟一位老僧高聲吟道「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
宋之問聽罷茅塞頓開,文思泉湧,他的名篇《靈隱寺》就這樣完成了。宋之問深感老和尚不簡單,想拜他為師。但第二天再找老和尚,已經不見人影。
他問寺裡的人,這和尚是誰。
寺裡人說:駱賓王。
趨炎附勢的小人,本性難移。其實這次二大才子詩人的相遇,對宋之問而言,是個很好的改過自新的機會。
真的想拜師,不僅僅是在詩文上求教,更重要的是在品德上修煉。可惜他仍然捨不得自己的官職,沒有去追隨駱賓王。
武則天年邁被逼退位開始,李家真正奪回皇權,其實是到唐玄宗繼位才實現的。
唐玄宗繼位,朝廷才騰出手來清洗政壇。宋之問在貶官後,又被判飲鴆自盡。結束了他的小人加詩人的生涯。
駱賓王後來的足蹟,還有一些記載和傳說,比如他祖籍的宗譜有他回鄉的記錄,但因他是出家人,不能正式認祖歸宗記入宗譜。
最後一個問題了:有沒有覺得,駱賓王的名,很奇怪?不是有故事,是有講究。
他一平民出身的讀書人,怎麼能稱王?
這個王,不是皇帝封的王,也不是皇家親王,更不是山大王和稱王稱霸的王。
還記得日本鬼子要在中國建立「王道樂土」吧!這個「王道」是和「霸道」相反的意思。
王道,是以仁政施於萬民。
霸道,是用暴政統治萬民。
「賓王」的意思,是老爸希望他成為仁政王者的上賓。這個「賓」就有了輔佐的意思了。
日本鬼子用刺刀把個好詞兒,給糟蹋了。「王道樂土」是中國古代人治的最高理想。
不說文人了。
接著講那個不爭氣的徐敬業吧!
他這個人,跟他爺爺徐懋功差得太遠了!
可惜了駱賓王那一篇好文章,竟是為這樣一個沒有頭腦的人寫的。文章寫得很壯烈--起兵的目標就是要從武則天手中,替李家奪回皇權。
這不是個小事,要有宏大的戰略思想才能做成。可惜,徐敬業根本就不懂什麽是戰略,一開始就把方向走偏了。
比如,你要為李家起兵,最基本的一條:你軍中有李家有影響的人物嗎?
他只是找了一個像太子李賢的普通人,詐稱是李賢在世。
全天下都知道,太子李賢早死了,這點小手段,上墳燒報紙--騙鬼呢!
駱賓王雖然是書生,但他把這次起兵的戰略目標表述得很清楚,就是要消滅武家,替李家奪回皇權。
應該說這個目標很有號招力,但是你軍中沒有一個有繼承權的李姓男人,所以這個號招力,就大打折扣了。
因此,徐敬業一開始起兵就有些倉促了,沒有找一個有用的李家人做旗幟。
再看女皇武則天是怎樣做的--
她竟然派了一個姓李皇族大將,帶三十萬人去征討徐敬業。
這個人叫李孝逸,很特別的一個人,他的爺爺是李淵的叔叔,就是說他父親和李淵同輩,而他自己就是和李世民同輩了。
從輩份上說他就是唐高宗李治的堂叔,武則天也應該跟高宗叫他叔叔。
用他來打徐敬業,這就是武則天的高明之處了---你徐敬業不是以李家做標榜嗎?我就找個李家的人去打你,你的所謂扶李滅武的目標,就不攻自破了。
這裡有另外一個問題,武則天不會擔心李孝逸和徐敬業合兵一處共同反武嗎?
這要從武則天的政治生涯說起了。她在唐太宗時就開始接觸政權運作,在唐高宗繼位之後,她在幾乎整個唐高宗時代都在和皇帝共同執政,當時他和高宗共同被稱為「二聖」。
高宗死後,她開始大權獨攬。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她也攏絡了很多人才,甘心為她所用。李孝逸就是其中一個。
武則天派出李孝逸,令徐敬業的「李家戰略」徹底失效。
徐敬業第二個戰略錯誤,就是戰術和戰略相違背,這種低級的笨蛋錯誤,真的對不起他爺爺徐懋功。
徐敬業聚兵反武,兵力最多的時候聚集了十萬人呢!但是有一點必須搞清楚,這些人可不是朝著你徐敬業來的,人家是為李家奪回皇權而來的。
這就是駱賓王在討武檄文中定下的戰略動員令。
按照這個戰略思想,這十萬大軍應該不顧一切,直撲長安,拿掉武則天,立李家人為帝。
他們起兵的地點在揚州。這個時候有個謀士說:金陵(南京)有王氣!
徐敬業竟然聽了他的話,要去佔領金陵。
很明顯,這是要佔地稱王了!
這是個很要命的錯誤--人家跟著你玩命,是要打武則天,擁載李家的,憑什麼要為了你徐敬業割據稱王賣命?
打仗這東西不是開玩笑的,人家為什麼跟著你玩命,這很重要。
徐敬業自己跟本沒有那麼大的號招力,他的號招力來自李家王朝。
當士兵發現你指揮的方向不對,不是長安,誰還替你玩命?
結果他剛打下潤州,武則天派山的李孝逸帶三十萬大軍趕到,徐敬業根本沒有還手之力,一個衝鋒就被打散了。
他和另外二個人主謀(沒有駱賓王)又犯了一個低級錯誤:他們要劃一條小船,劃到高麗(朝鮮)去!
能想像到,他有多麼幼稚嗎?
一艘小船,三個人(可能有幫手,但不會多)要劃過黃海,一直劃到朝鮮半島。
這仨人,可能誰都沒見過海。
但永遠見不到了,因為出不了長江口就被捉了。
徐敬業手下,有明白人嗎?
還真有。
有個人叫魏思溫,他對徐敬業說:兵貴神速,我們應該先渡淮河北上到山東(不是現在的山東省,范圍要大很多)聯合山東豪杰,然後攻取東都洛陽(武則天的另一個統治中心),再過黃河打長安。
這個策略,簡直是無可挑剔。
為什麼呢?因為北渡淮河到達山東,那裡是徐敬業的爺爺徐懋功原來的根據地。
徐家的號招力特別大。
打著李家王朝的大旗,加上徐家的號招力,一定會兵威大振。
只要到了山東,武則天派誰來都沒用。
但是,徐敬業不聽。
大概,他自己覺得比爺爺更厲害吧!
從他爺爺徐懋功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人生的經驗。但是從徐敬業的身上,我們能看到的只有人生的教訓。
其實,他根本沒有條件起兵反武。最根本的一條,他的政治智慧,和武則天根本不在同一個重量級。
他自己一衝動就起兵,但是整個徐氏家族都在長安武則天的手心裡。武則天連親生的兒女都可以殺掉,她能放過徐家?
對於武則天,你爺爺都處處退讓。
爺爺是誰?是大唐戰神,你徐敬業屁都不是,憑什麼反武則天?
其他方面的不足,傻子都能看到。
比如你替李家興兵,卻沒有一個李家的人跟著你,天下人誰信你? 再有就是前面提到的,戰術和戰略,相互違背的問題。這場戰爭,徐敬業不打敗才不正常呢!武則天派出三十萬人去征討,真的是高看了徐敬業。
其實有三萬人,就可以打垮他。
可能武則天也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君烕和軍威吧!
徐懋功一世英名,毀于一個不爭氣的孫子手裡。
後來,李家復辟了,又恢複了徐家的名譽,又恢複了唐太宗賜給他家的李姓。
這有屁用,一家人都被殺光了。
漏網的都是些旁系子孫,都𣎴敢回京領功了--都吓出毛病來了。
大唐功臣中,他們家的下場是最慘的。因為大唐初期的那些反王們,都沒有被滅族。
有時候從歷史,可以看出人生。後世的評論,都把徐敬業和他爺爺,一同視為李家的忠臣。
我不太認同。
徐懋功為李家立功很大,大概三分之一的天下都有他的功勞。但是立武則天為后這件事上,他妥協了,這對天下百姓而言可能是件好事,但對李家而言,他就不太忠心了。
關鍵時刻,在關鍵位置上幫了武則天。
徐敬業,講過了。他起兵時是打著李家的旗幟,但是他想割據一方,這就不太忠心了。
關於徐家祖孫,就說這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