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何不知不覺說著流行語?
這篇是與 Tao. 邱韜誠 討論 文字 UGC 時整理的一些感想補充。上篇提到容易傳播的 meme 多具有「應用廣」和「格式清楚」的特質,這次討論補充很多流行語為何能深度影響日常用語。
這些流行語的特質簡單分成幾類,當然一個流行語可能兼具多種特質
語義簡化
用簡單、生動的語句,表達複雜的意涵,久了變成某些事物的代名詞,指涉特定對話情境,或成為一種標籤。如果這些簡化後的語句非常琅琅上口,更可能變成常用的俗語,直到下一個更有力的簡化詞出現,或隨著指涉情境被時代淘汰而漸漸消失。
例如:
- 「你XX系?」代表「你在XX方面也太專業了吧?」
- 「發車、上車」代表「有人提供稀有資源啦,快點跟上」
- 「剁手」代表「買到失心瘋,不能再買了」
- 「佛系」代表「一切無所謂,無作為,無欲無求的態度」
許多簡化詞的意義,可能跟原來的出處已經不同,例如柯文哲的「垃圾不分藍綠」,本來指的是垃圾處理的責任不應有黨派之分,但後續被解讀成藍綠兩黨政客都是垃圾並被大量使用。
諧音趣味
用諧音字取代某個單字
保有原來的意思但更為生動,或是有裝可愛、接地氣等語感。比如「好想出國R,好羨慕同事休假去日本超爽der,4不4該來搶ㄍ廉航」。
同簡化詞一樣,諧音的意義也可能在大量使用後改變。例如「森77」諧音「生氣氣」,原出處本來帶有調侃女性做作、愛生氣的意思。但在大量使用後,很多人真的直接當作生氣的說法,並賦予裝可愛的印象。
字義幽默化
透過諧音,讓普通的詞語產生新的意義,可能因為順口或延伸字義好笑而受歡迎。也常被用來軟化某些帶有負面意涵的詞彙。
例如:
- 「同理心」變成「銅鋰鋅」
- 「八家將」變成「8+9」
- 「失言」變成「施鹽」
- 「快逃阿」變成「塊陶阿」
誤用借代字
刻意用錯字、相似字,取代原本用字,有時也有諧音的特質。流行的原因,通常來自於借代字延伸意義產生的反差很有趣、荒謬。
例如:
- 「這我一定告」寫成「這我一定吉」
- 「我的老天爺」寫成「我的老天鵝」
- 「呵呵、ㄏㄏ」寫成來自簡體字的「廠廠」
共通認知印象延伸成用語
「先別說這個了,你有聽過OO嗎?」,我們腦海中浮現出的就是被某直銷員推銷情境,這被廣泛套用在生活情境。網路時代共通印象甚至強烈到能創造一個新的詞彙,最知名的大概是「黑人問號」。
當有人在現實的交談中說出「上次經理真的很扯,他講這種話我整個黑人問號誒!」就已經預設對方看過 Nick Young 那張著名的梗圖,甚至把這張圖傳達的情緒當成一種溝通常識。
強烈的事件印象
很像第4點的強化,但通常更著重於特定事件、人物造成的流行。例如:
- 吳奕凡的「Skr」
- 童仲彥的「了不起,負責」
- HOWHOW的「可……可惡!」
- 很久以前的「颱風天就是要泛舟阿」
這些話語本來就有字面上的意義,但連結了爆紅的人事物,使用時會不斷想到特定的表情、語氣,就是俗稱的「自帶音效」。但也因為爆紅的事件總有過氣的一天,也較容易快速退流行。
如同一開始提到,上面這些特質,非常有可能同時發生,甚至在大量流行與網友加工後變得更為複雜,很多已經無法考究出處或爆紅原因。
有時候一句話能流行起來,可能單純是語感上特別順口。
例如「找飯店,Trivago」被大量造樣造句成為找三角形?Triangle、找女友?impossible、找衣服? UNIQLO 等等。「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先肯定再否定的語氣會讓人非常好奇,被延伸成各種「你的OO不是你的OO」,比如你的粉絲不是你的粉絲、你的作品不是你的作品。
歸納這些特質,並不保證能馬上產出爆紅的話語,但多少能抓住網友們的語感,應用在文案、品牌口號設計等領域,創造可能流行的契機。
如果大家有發現甚麼沒提到的特質,或是有其他想法,一起來討論看看吧!
本文提問由集知會所編輯整理,如果你想第一時間看到各種整理並參與討論,歡迎加入我們的社團。
除了在 Matters 追蹤我們,也歡迎你加入集知社團,一起交流討論創意的觀點。臉書搜尋「集知會所」或是直接透過以下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knowledgehub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