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桥与公交站旁的「赵登禹将军墓」
在西道口车站等公交车,终于有机会去看一看赵登禹将军墓。
将军墓坐落在西道口的铁路桥下,紧邻着卢沟桥南路,走下台阶就是西道口公交站,行人与墓园擦肩而过的景象,也是蛮独特的。
小时候那会,每次坐车去外婆家,都会路过这座墓园。那时候墓园似乎并没有像现在这样被好好地保护起来,印象中好像连护栏都没有。每次远远看到墓碑,都很好奇为什么京港澳高速旁的"土堆“上会有一座墓。
后来才知道这里安葬的竟然是赵登禹将军。前几年路过的时候,发现墓园再次被修缮过,还增加了台阶,和印象中的变化还是不小的。
赵登禹将军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第一三二师师长,陆军中将衔(后追赠陆军二级上将)。七七事变后与佟麟阁将军一起负责南苑军事力量的指挥。
1937年7月28日,日军进攻南苑,赵登禹将军率部抵抗,奉命撤退时因遭汉奸出卖,于今丰台大红门一带遭遇伏击,以身殉国,得年39岁。
据将军长女赵学芬与相关人士回忆,南苑的战斗结束后,北平城防副司令田春芳与红十字会将将军遗体就地掩埋在青纱帐中。当天夜里,龙泉寺方丈带领4名僧人,将遗体收殓,停放在寺中,秘密守护9年,每年都会给棺木上漆。
将军女儿回忆说,当年龙泉寺的方丈还曾安慰她说:“赵将军没有死,他的灵柩放在龙泉寺后,大家晚上还能听见赵将军练兵的声音,他还活着”。
抗战胜利后,1946年7月28日北平市政府为赵登禹、佟麟阁举行公祭大会,由李宗仁致辞,灵位请入八宝山忠烈祠。
公祭大会后,曾任第二十九军第一一〇旅旅长、参与过卢沟桥抗战的何基沣,奉前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师长兼河北省政府主席冯治安之命,将赵登禹将军及第二十九军抗战烈士的遗骨,葬于卢沟桥畔。
1948年7月29日,将军灵柩自龙泉寺起灵,被护送至卢沟桥西道铁路桥侧的山坡上安葬,今日铁路桥犹在,而将军墓距宛平城仅两公里。
文革期间,将军墓一度被红卫兵严重破坏,骨殖散尽。1980年,北京市政府重修将军墓,但面积只有160平方米左右。
1991年,北京市民政局与丰台区政府再次重修墓园,并由解放军52903部队承建,将面积增加至350平方米。2003年进行了第三次整修,加高墙体、更新地面、引入水源。
相比于赵登禹墓,在北京,更多人知道的是西城区的赵登禹路,因为邻近白塔寺,人气很高。
据《北京地名典》,赵登禹路原名北沟沿,后改名白塔寺东街,抗战胜利后改为赵登禹路。据说将军生前曾在此居住过。文革时被改为“中华路”,1972年整顿街道名,又拟改为“白塔寺东街”,1984年才恢复。
北京只有三条以人名命名的道路,另外两条是“佟麟阁路”和“张自忠路”,都是在抗战中牺牲的将领。文革时,“佟麟阁路”被改为“四新路”、“张自忠路”被改为“工农兵东大街”,1972年又拟改为“民族宫南街”或并入“地安门东大街”,1984年恢复前名。
此外,北京通州还有一条“赵登禹大街”,1945年由东关大街南北段改名,1981年恢复原名,1985年又改回现名。
在将军牺牲的大红门地区,1997年大红门中学改为“赵登禹中学”,2003年改为“赵登禹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