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日子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信仰之旅|06 顱薦。生命。能量場。

日子
·
·
信仰最終要回答的就是生命從何而來?去向何處...

嚴格說起來,這不是宗教,但這最後會跟我現在選擇的信仰有關。

當初發現孩子髖關節需要開刀重建時,我花了一年的時間,帶孩子跑遍全台灣,遍訪名醫,同時尋找各種可以不用開刀就能改善問題的可能性,就在這個過程中,我遇見「顱薦椎」,是一種溫和,非侵入式的療法,看起來治療師只是把手輕輕放在個案身上,原本僵硬的組織就開始放鬆軟化,這很符合我想要的治療方式:我輕鬆+對方輕鬆+有效果。

其實骨骼的問題,都跟肌肉脫離不了關係,如果肌肉能好好放鬆,骨骼就有機會正常發揮作用。

我開始跟某位老師學習個顱薦椎的手法,接觸後,才發現自己原來就有這個能力,只是以前不知道我的手摸到的能量是什麼,接下來,我也學習了另一個相似卻不相同的「顱薦動力」療法,在往後的六七年至今,這兩種成了我最基本的能量療癒手法,幫助我陪伴孩子度過無數原本讓我手足無措的艱難時刻,療癒孩子的同時,也療癒自己。

「顱薦椎」三個字,指的是「頭顱到薦骨(尾椎)之間的脊椎」。發現這個療法的,是一位骨科醫師,他有一天發現原本被認為是固定不動的頭骨,其實是會動的,後來進一步發現,人體的每個部位都存在著一種獨特的生命律動,這個律動有自己的節奏,跟呼吸、心跳、脈搏都無關,他發現可以藉由調整這些律動,來達到調整功能或結構的效果。在這些律動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從頭顱到尾椎之間的腦脊髓液的律動,腦脊髓液的律動與生命最初的創造有關,也是維繫生命能量最主要的源頭。

這療法的第一堂課,就是去練習感受這個律動的存在。

如何感受呢?

看起來只是把手放在個案身上,但重點是我們的「心」,或者說「想法或念頭」。基本上腦袋是處於一種類似放空卻保持覺知的狀態,我們自己先和大宇宙共振,然後以這個狀態,跟個案一起共振。因為是「共振」,所以是不費力的;但也因為是「共振」,所以我們要做的是讓我們自己的「頻率」保持在和大宇宙的頻率共振的狀態。

我們如何讓自己的頻率和大宇宙共振呢?

由我們的 念頭/想法/意識 出發,就這樣而已,簡單到不知道該怎麼解釋...

其實這原本就是生物的本能,就像我們去觸摸一棵樹,感受樹的存在狀態,就是一種能量的共振;也像是我們跟寵物在一起,會覺得被療癒一樣。

只要我們放下腦袋裡喋喋不休的聲音,回到最單純原始的覺知狀態,就能輕鬆地跟大宇宙的頻率共振,因為我們本來就是大宇宙的一份子啊~

以上說的能量療法,很多地方和信仰裡的元素是相通的。

還記得在大學打工時認識的那位有他心通的麵店老闆,他說要會他心通,就是要「沒有自己」,他說的沒有自己,就是對於事物,沒有自己腦袋裡既定的「想法」,而是單純地處在一種「觀」的狀態。

另外,佛教是非常強調「起心動念」的,在種子法則的學習裡也一再提到,光是念頭的產生,就已經種下種子了,並且提到,我們所處的世界,都是由我們的念頭所投射出來的,可見「念頭」的重要性。

在顱薦能量療法中,我更親自體驗到念頭可以直接改變物質的力量。我在過去接觸佛教/道教和種子法則的過程中,已經習慣隨時檢視自己的念頭,所以在顱薦能量療法中,我很容易讓自己進入沒有念頭的放空狀態(類似禪定),也很享受這種和大宇宙共振的美好感受。

顱薦如何去調整個案的能量狀態呢?

用注意力,我們的注意力放在哪裡,就像雷射光打在哪裡一樣會讓能量聚焦,提供能量給受阻的部位,讓受阻的部分有機會自我調整,重新恢復通暢。有一句話說,我們光是注視一樣東西,就已經開始在改變他了...

顱薦椎是屬於比較物質層面的調整,治療方式比較有主動性,所以後期發展出更偏向能量層面的療癒手法,為了和傳統顱薦椎有所區別,會稱為顱薦動力(之類的)。顱薦動力是一種被動式的療癒,是提供身體支持性的能量,由身體自己決定要調整哪裡和如何調整。

整體來說,這雖然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感受到,甚至相信,其實什麼都不去想,就是最大的療癒能力。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