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糾古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給Matters的建議:上位貨幣MAT(下)

糾古
·
·

近日Matty發起了由用戶決定什麼文章上「不要錯過」的活動,以去中心化宣示了鞏固當前用戶族群的決心;但可惜由於UX(使用者體驗)設計與既有去中心化要素(Matty在系統內也只是個普通用戶)使然,並未發生太大的效果。不過這也暴露了一件有趣的拉鋸:「介面即權力」的前提下,UX的改善常伴隨著擴權,而UX也很可能是擴權最合適的理由。


Matters與LikeCoin的定位差異與利益矛盾

前次提到核心用戶的困擾,以Matters有限的資源來說,「去中心化」把權力交給核心用戶的確是一舉兩得的良方,我們也大致可以描繪出這條社區的行進路線:以「有品質的時事議論」為基礎,再慢慢往這些用戶喜愛的題材延伸發展。

但LikeCoin能滿足於這個「陽春白雪」路線嗎?從目前的設計看起來顯然不能。除了「金流工具」這個特質之外,LikeButton隨處可嵌(embed)的擴充性,也同時意謂了海納百川、來者不拒。Matters抓住一小群用戶固然可喜,但LikeCoin得抓住更多用戶才能讓這個貨幣真正有意義可言:以貨幣性質來說,Matters等發行商(distributor)承擔了「價值表彰」的功能,使LikeCoin得以全力發展「流通」功能。

而兩者分工之餘,立場難免也會有所衝突。例如:

  • Matters用戶只推崇「好文章」→ 不隨便按讚 → 降低了LikeCoin的流通性
  • LikeCoin為了拉到更多用戶 → 活動大灑幣 → 那我們在Matters上辛苦寫文章算什麼?
  • LikeCoin加入了twitter型態的發行商(與Matters同地位)→ 發一句十幾個字一樣能拿到幾百讚 → 那我們在Matters上辛苦寫文章算什麼?

最後一點尤然,「創作有價」的標準有寬有窄,假若Matters挑了光譜上「陽春白雪」的一端,那其他發行商看起來多半都會長得像「下里巴人」——而在「下里巴人」上拿LikeCoin會顯得輕鬆許多;這正是LikeCoin生態系中的「劣幣驅逐良幣」,歐元區德國與「歐豬」的矛盾也類似如此。


給Matters的建議:上位貨幣MAT

儘管Matters只需要顧好文章品質,「良窳之爭」就能得到相當程度的解決(選邊站,站在既有核心用戶這邊);但若是採用前次提到的「政策買票」,則在照顧核心用戶之餘,也能多少舒緩非核心用戶的不滿;方法正是:在LikeCoin之上,增設Matters自有的貨幣。如此一來,Matters表彰的價值能透過新MAT來實現,用戶也能更隨意地使用LikeCoin(但用戶習慣或許需要額外手段來改變);除了非核心用戶能獲得更多LikeCoin之外,也能消除對流動性的負面影響。

什麼叫「LikeCoin之上」?與舊時不同,新MAT必須用LikeCoin來兌換,如此一來,仍然不需額外花力氣處理金流,也能達到募資效果。流程大略是這樣:

籌LikeCoin → 發行MAT → 授予創作者MAT

——由認同Matters價值者提供LikeCoin,Matters收取後再透過發行MAT「行政」。實際執行方式則可以是:

  • 一般用戶覺得某篇文章很好,花LikeCoin可以對文章「點MAT」。
  • 大額投資人可以直接向平台認購MAT,交由平台或社區選出來的編輯,由編輯挑選文章「點MAT」。
  • 發行MAT換得的LikeCoin,可以拿來養這些編輯。
  • 用戶可選擇只看有MAT的文章,也能選擇看Like/互動多的文章。

如此一來,良(Matters)/窳(LikeCoin)兩種不同的價值便能在Matters上共存,雙方的衝突也能得到相當程度的緩解。若要更進一步,甚至能透過開源,讓其他用戶團體在Matters(的基礎建設)上建立「自己的MAT」。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