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顯影PhotogStory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電影人系列之四】劉偉強 「做導演是不能獨沽一味」

顯影PhotogStory
·
·

每年的香港國際電影節,除卻放映世界各地的精彩影片,還設有另一重要環節——「焦點影人」,過往的主角有許冠文、洪金寶、林青霞、張艾嘉,2013年訪問劉偉強時,也因他是當年電影節的「焦點影人」。

在成為獨當一面的導演之前,劉偉強已為多部經典港產片擔任電影攝影師,例如周潤發主演的《龍虎風雲》、王家衛首部電影《旺角卡門》等,當時王家衛只是初出茅廬的導演,劉偉強的名字甚至比他更多人認識。後來王家衛的《重慶森林》及《東邪西毒》等電影,劉偉強也是攝影師之一,不過光環都聚焦在杜可風身上,加上他後來成為導演,這些經歷也慢慢越來越少人提起了。

劉偉強在1990年導演首部作品《朋黨》,後來幾年執導過三級片、臥底片,當然最令人記得的,是一系列《古惑仔》電影,眼見票房、口碑不錯,他三年內連續拍攝六部,可謂一眾70、80後的集體回憶。也由於電影成功塑造出「古惑仔」形象,也令很多內地人對銅鑼灣及古惑仔有過度浪漫的想像。

千禧年代的劉偉強走得更遠,在香港電影的低迷時期,以三套《無間道》掀起一股臥底間諜片,2006年更被荷李活及Martin Scorsese翻拍成《無間道風雲》(The Departed)。及後他曾走向國際,執導韓國電影《Daisy》、荷李活電影《The Flock》,之後主要轉戰內地,執導《不再讓你孤單》、《血滴子》、《建軍大業》、《中國機長》等。

在《血滴子》客串雍正皇帝

1.「焦點影人」環節給你回顧過往拍攝電影的契機,不如回憶一下你的電影之路吧!

我從小就喜歡看電影,大概小學二年級已開始看,那時戲院的感覺很有趣,儘管當時並不知道什麼是導演,但心想有機會拍電影在戲院播放也不錯。年輕時開始對攝影有興趣,於是學影相、晒相,畢業後做過一兩份跟攝影有關的工作,有次看到邵氏登廣告請電影製作助理人員(即PA),我去應徵,幸好被錄取了,那是1981年。後來我跟製片說我喜歡攝影,然後便自薦調去攝影組,大約1984年左右,我開始做攝影師。

2. 平面攝影和電影攝影應該很不一樣吧,當時是怎麼適應的?

電影攝影確實是另一回事,因為有24格,但對我來說很不是難事。當你真正喜歡一樣東西,就會用心去研究,到底拍8格或16格、要用什麼光圈,燈光要怎麼打。你喜歡便會不停去學,就如我小時候,在廁所鋪黑紙學晒相。你覺得有趣,便會很興奮去做這件事情,這就是我當時的態度,所以很快就適應了。

3. 當時邵氏有很多大導演呢,有沒有哪位對你有影響呢?

我會比較留意其他導演的攝影,當時像李翰祥、楚原、劉家良、張徹等導演都很出名,所以我不時會去其他片場看他們拍攝,從中偷師。當時邵氏有個好習慣是,不同片場會在同段時間內拍很多組戲,當拍完戲後沖晒菲林時,攝影組可以看其他片場的戲,讓我有機會去看很多其他人拍攝的東西,古裝片、時裝片、鬼片等等都有,所以那時候吸收很多知識。

那時我很喜歡李翰祥導演,因為他很全能,無論服裝、佈景、攝影等什麼都懂,我也喜歡看他的電影。有一次我看他拍的《武松》,覺得拍得非常好,他影響我立志做導演一定要全能,一定要懂得十八般武藝才可做一個好的導演。

4.這也是你不斷嘗試不同類型影片的原因嗎?

我覺得導演是不能獨沽一味的,不然很易被淘汰,像李翰祥他拍風月片、笑片、宮廷大製作都可以。作為一個導演,我覺得在方向上應該沒有限制,我也不想不停重複拍某一類型的影片,當然《古惑仔》也可以拍到第十集,但我不想再重複,寧願做另一個嘗試拍《風雲》,它和《古惑仔》是完全不同的風格,是一部古裝加超現實和視覺效果的影片。你要不停找些新的東西,自己才有興趣去做,例如拍完三集《無間道》,便找些新的刺激如《頭文字D》,之後的《傷城》是比較推理性和文藝味的,之後又可能想拍些輕鬆點的愛情小品如《遊龍戲鳳》。當然有時候也看時機,像《Daisy》《The Flock》等外國電影,是人們賞識你才邀請你拍的,去見識一下荷李活製作,也是很好玩的。

5.那你覺得自己最有突破性的一部電影是?

對我來說,幾乎每一部電影都很有突破性,《古惑仔》、《風雲》固然,充滿歌舞元素的《愛君如夢》也是有突破的,《血滴子》也是如此。我覺得每部戲都是挑戰自己的過程,所以現在我每次拍戲也會有壓力,究竟影片怎麼出來才會好看,攝影、美術、後期等各方面可以有什麼效果,幸好我還有這樣的心態,仍然很高興去鑽研這些東西。

6.你更喜歡攝影師、導演還是監製工作?在《血滴子》裡你客串演雍正帝,你享受演戲嗎?

最喜歡當然是導演!幕前演出都是娛樂性質的,但我覺得做演員有時也很有趣,尤其是參演別人的電影時,沒有平時當導演的那種緊張和壓力,我反而覺得很輕鬆、很好玩。

7.很多你的電影都是根據漫畫改編,你本身喜歡看漫畫嗎?

小時候窮,沒有電視、電腦,看漫畫是那時唯一的娛樂,《老夫子》、《財叔》、《十三點》什麼都看,一毫子就可以在街邊看一下午。可能是因為這樣的影響,對漫畫有一種很特殊的感覺。但改編漫畫是時機問題,也是商業計算,90年代《古惑仔》很流行,心想既然有這麼多的觀眾群,如果改變為電影,那票房應該有一定保證,後來的續集也是用這種計算方法。拍完《古惑仔》後,又再找一些另類的、出色的漫畫,例如《風雲》。

8.以十年為一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挑戰或得著是什麼?

80年代是挑戰自己如何去攝影,如何去突破;到90年代是另一個里程碑,作為導演自己如何去掌控整部戲;現在會更宏觀些,去令觀眾層更廣泛。80年代、90年代都是香港電影為主,但千禧年後當大陸市場開放,面對內地電影市場的快速發展,拍戲再不是將一個劇本拍好那麼簡單,事前要研究規模、預算、票房等,如何讓合拍片令觀眾廣泛接受之餘而又帶有個人特色,這也是要考慮的事。

·顯影 Instagram / Linkin.bio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