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伦自己认可的第一部电影《傻瓜入狱记》
伍迪·艾伦自己认可的第一部电影创作是《傻瓜入狱记》(Take the Money And Run, 1969),此前写过剧本或者出演过的三部电影他并没有强烈兴趣主动挂在自己名下。他在这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获得几乎完全不受干扰的编剧、拍摄和剪辑的自主权,在此后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从未有人能从他手里夺走这项权力。
艾伦举例说明为什么自己对自主权的重视远高于预算规模。他说自己写过一个笑话,急不可耐的一对男女在酒店的电梯上就进入实战。拍摄过程中制片人找到了巴黎最好的酒店,电梯装饰繁缛得如同寝宫那种,显然他并没有理解艾伦笑话的实质。跟一个最简陋、漏水漏电漏风的电梯比较起来,在一个寝宫氛围的电梯里做爱有什么特别好笑呢?
《傻瓜入狱记》由艾伦自编自导自演,以伪纪录片的框架整合进系列搞笑小品而成,整体上并未着力于深刻的戏剧冲突和复杂的人物关系,此时伍迪·艾伦刚进入由脱口秀演员转换为电影人的长征,或许95%以上的他仍为脱口秀演员。电影中喜剧元素的整合、对话风格和其中的趣味独一无二。从1969年的第一部开始到2020年的《里夫金的电影节》(Rifkin's Festival),几十年间艾伦自然会有演变,但其内核一以贯之:对社会尤其文化现象的精准观察与捕捉,男主角钟情于能形而上学的漂亮姑娘,但他个小笨拙且神经质,无法像体育明星或者摇滚主唱一样天然吸引女生,不足只能靠自嘲来补充。
打闹元素(slapstick)在艾伦电影中难觅踪迹,他的笑料由知识分子趣味的语言表达来承载,也有一些人说是伪知识分子,其中往往包括一些哲学、艺术领域的术语。戏仿(parody)是这部电影中主要的喜剧手法,讽刺对象之一是受众量极为广泛的犯罪影视。1930年代江洋大盗John Dillinger用木头刻出、用鞋油涂成黑色的假枪越狱成功的故事已经成为一代美国人的集体记忆,艾伦在《傻瓜入狱记》中的角色Virgil用肥皂刻出一把枪试图越狱。他并没有止步于“仿”,在大雨中,Virgil的肥皂枪融化成肥皂泡,这个视觉“戏仿”成为喜剧电影的经典之一。
另一项主要的嘲弄对象是当时极受小众追捧的”实录影片”(cinema verite)风格的纪录片,其核心趣味为拍摄时完全不加干预,力求镜头真实反映现实。但艾伦显然从不相信镜头出现时人们还能保持同样的言谈举止,从而给拍摄者提供纯粹的真实再现,并让观众接受编导者的想象,嗯,我看到的就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艾伦无需写争鸣文章,他的做法是嘲弄。《傻瓜入狱记》是用片段来嘲弄,后来的《西力传》(Zelig, 1983)则是用一整部电影来嘲弄。
艾伦电影中的一多半在纽约拍摄,而第一部《傻瓜入狱记》则是在加州湾区拍摄,他后来还回到旧金山拍摄《呆头鹅 》(Play It Again, Sam, 1972)和《蓝色茉莉》(Blue Jasmine, 2013)。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