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 x AI
20.01
再尝试过几种AI writers, 像chatGPT, lex, writesonic, 我其实很开心,因为那些基于统计模型的写作行活不再会被认为是写作,很多规则也会逐渐失去重要性,写作最终在意的是我是谁,我想要说什么。写作是最小的艺术实验,我最乐意的生活方式就是文学性地活着。
26.03
这学期教一门艺术和数字文化的通识课,但我几乎只比学生早48小时知道所学的内容。chatGPT3.5, 4, midjourney, DALLE, Stable Diffusion, 知识以小时的速度更迭。每一天都处于信息爆炸中,狂飙突进已经不足以形容那种被新的产品震撼到的感觉。
30.03
今天按时收到36份数字人文课上的数据分析作业,学生要用Python分析博物馆,画廊,电影档案,历史数据库的数据,并指出趋势,热门艺术家,年代的缺漏,隐秘的性别差异和地域差异。两个月前我还担心,对于才学了一个月编程的人文专业学生,这大概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这两个月AI产品的狂飙突进忽然让这成为了可能。
文科不需要去转码,因为之后百分之八十的数据分析,根本不需要人参与。AI时代生长出无数交叉小径,再也没有既定规划的路线可以遵循,学科如此,人也如此。
10.04
岛上的梅雨季让人崩溃,在走路,在吹风,在用AI训练一个会生成超现实猴子的模型。
18.04
作为一个数字人文探索者,我曾经觉得我的使命,应该是某种对接性的,比如如何用computer vision的方法去追寻一个艺术史的经典icon,天使,皴石,美人的裙摆等一类的反复出现的图像。
但当下AI的狂飙突进日常现实,忽然觉得我也可以创造点什么新东西。
和系里吴老师咖啡,提到一个很有趣的可能,比如用CV去追索19世纪末点石斋画报里某一类图像,是否在西方的图像史里出现过。when and where images went viral.
人文学者的好时候。it's time to prove who is irreplace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