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中“失匹配問題”的解決途徑

Justice
·
·
IPFS
·

現代政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之上。民主的實現模式多種多樣,但選舉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選舉既是民主的直接體現,也是民主的終極保障。然而,人的偏好是隱藏的,無法直接觀察,也不能根據特定個體或組織的意圖自動調整。這便構成了人們的自發投票結果和特定主體意圖之間可能的矛盾。為解決這一“失匹配問題”,特定主體就需要採取各類手段主動調整人們的自發行為。本文以X國為例簡述這些手段。

按X國的《憲法》和《選舉法》規定,X國基層(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縣、自治縣、鄉、民族鄉、鎮)民意代表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基層以上民意代表則由基層民意代表間接選舉產生。X國採取大選區制,每個選區可產生一至三名民意代表。有趣的是,X國同時採取了絕對多數制的投票規則,“代表候選人獲得參加投票的選民或選舉代表過半數的選票時,始得當選”。這確保了當選民意代表都具有超過主流民主國家議員的民意基礎。

X國民意代表的提名方式有兩種:“各政黨、各人民團體,可以聯合或者單獨推薦代表候選人。選民或者代表,十人以上聯名,也可以推薦代表候選人。”不過,基層民意代表候選人應“多於應選代表名額三分之一至一倍”,基層以上民意代表則需“多於應選代表名額五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此條規定意在保障差額選舉。另外,為了確保選舉公平,X國《選舉法》還規定,選舉過程採取無記名的方式投票,應當設有秘密寫票處,且“妨害選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可除以治安管理處罰或追究刑事責任。

可見,如果按照常規方式進行選舉,X國的當選民意代表和特定主體需求之間的“失匹配問題”可能很嚴重。為避免這一問題,X國採取了一些被實踐證明非常有效的舉措。這些舉措貫穿選舉始終,包括選舉委員會遴選、選區劃分、候選人提名、競選過程、投票過程、選舉結果等方面。

首先,X國選舉委員會的遴選過程牢牢掌控在特定主體手中。學界將這種模式總結為“下選上”和“老選新”。X國議會的常務委員會是在法理上屬於議會的下位機構。然而,X國《選舉法》規定,基層以上議會的常務委員會主持本級議會民意代表的選舉,且任命本級議會的選舉委員會——此為“下選上”,由議會的下位結構主持議會民意代表的選舉。由於選舉前新議會尚未組建,負責選舉新議會的選舉委員會只能由上屆議會的常務委員會任命——此為“老選新”。根據公開可查的資料,選舉委員會的主任通常由常務委員會主任兼任。因此,選舉委員會的運作實際上是在特定主體的掌控之中的。需注意的是,基層議會無常務委員會,但是,《選舉法》規定基層選舉委員會由上級議會常務委員會任命,且受到上級議會常務委員會的領導。

在選區劃分過程中,X國特定主體可採取至少兩種方法滿足需求。一是按照《選舉法》中規定的,“按生產單位、事業單位、工作單位”劃分選區。這樣一來,特定主體便可保證某些單位中必然產生民意代表。二是選區擴容,突破法律規定的一個選區一至三個民意代表,以便安排特定主體中意人員擔任民意代表。

候選人提名過程也可以採取各類辦法弱化“失匹配問題”。候選人獲得提名的前提是通過X國特定主體的忠誠度測試。根據公開的官方檔,提名過程必須堅持特定主體的“領導”,把民意代表選舉“作為[特定主體]管幹部、管人才的重要工作內容,強化[特定主體]領導和把關作用”。除此以外,官方文件明文規定,“對於那些政治上有問題的,品行不端、道德敗壞的”,一律不准提名。根據一些學者的調研結果,基層初步推薦候選人時,蓋的公章有時甚至是特定主體的公章,只是在後來推薦正式代表人時才轉換為選舉委員會的公章。為了保障計畫內民意代表可順利當選,特定主體經常充分利用組織資源,動員成員以選民聯名(縣以下)或代表(縣以上)聯名形式推薦計畫內代表候選人。這些組織提名獲選率通常接近100%。在X國還存在獨有的候選人“醞釀”制度,即在正式確定候選人之前,將初步的候選人名單交由本屆議會民意代表充分協商討論,以最終確定正式候選人名單。據統計,選民連署提名的候選人被“醞釀”、“協商”掉概率遠高於團體提名候選人——當然,連署的選民可能依然是符合特定主體需求的人員。

在競選過程中,X國不能允許自由競選。多年以前,X國B市和S市曾出現過競爭性選舉的苗頭,這極大地惡化了“失匹配問題”。在那以後,X國通過修改法律等手段,再次收緊選舉的競爭性。X國《選舉法》規定,“選舉委員會根據選民的要求,應當組織代表候選人與選民見面,由代表候選人介紹本人的情況,回答選民的問題。但是,在選舉日必須停止代表候選人的介紹。”換句話說,只能在選舉委員會的組織下,候選人才能與選民進行交流。事實上,即便允許自由競選,X國的《選舉法》也已經為不滿足特定主體需求的候選人設定了充足的障礙。候選人的競選資金必須“列入財政預算,由國庫開支”,“公民參加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選舉,不得直接或者間接接受境外機構、組織、個人提供的與選舉有關的任何形式的資助”。除了排除計畫外候選人,X國特定主體也通過隱晦的“反復強調”、“群眾理解”,確保計畫內候選人當選。

在投票過程中,雖然法律已經規定必須秘密投票,但至少在以往的實踐過程中,秘密投票常常不能實現。根據一些學者的觀察,投票主持人常常不提及秘密寫票處的事,事實上也未設置秘密寫票處。由於不瞭解候選人,選民在實際投票時也顯得隨意,“所有的人都挨在一起,拿到選票,馬上畫圈打叉,五分鐘以內,在場的數百名投票者就完工走人了”。客觀地說,這一現象是符合X國特定主體的需求的。選民投完票後就迅速撤離,便無法核實開票結果的真實性。當然,目前的投票現象如何,還有待觀察,或許已經有了一些實質性的改變。

除了上述防患於未然的辦法,X國也有手段對選舉結果施加影響。最根本的辦法是規定某人必須獲選民意代表,即“戴帽選舉”。實施過程中,選舉委員會將符合需求的計畫內候選人分配到某一選區,若其獲選,則結束選舉,若其落選,則收回該選區分配的名額,且不得由其他候選人佔用。這樣的民意代表被稱為“戴帽代表”。可以這樣理解,這位候選人是戴著民意代表的帽子來到這一選區的,如果沒能選上,那麼他也將戴著民意代表的帽子回去,“揮一揮衣袖,不留下一個名額”。“戴帽代表”多是X國特定主體內的關鍵人員,但基層在也存在。

比戴帽選舉不確定性稍大的辦法是設定連任配額,即事先便發文設定某個比例的民意代表必須連任。如N市的《選舉工作安排意見》明文規定,“為保持[議會]工作的連續性,連任代表不低於三分之一”。X國也存在“預留名額”的說法,即不將全部的代表名額分配到對應選區,而是預留若干名額以備後用。W市曾於2021年9月6日發文,明確“預留市第四屆市級[議會民意代表]名額44名”。顯然,這些名額將導致選區內正常民意代表配額的減少。

應該說,X國這種“未卜先知”,規定民意代表成分的做法非常常見。J市於2021年9月30日的公開檔要求,“領導幹部擔任人大代表的比例要繼續從嚴掌握”。事實上,各個群體的民意代表比例都是有規定的,如前面提到的N市發文規定,“縣、鄉兩級人大代表結構參照本屆的比例一般應掌握在,縣級:公務員不超過30%,企業負責人不超過10%,專業技術人員占15%左右,工人占15%以上,農民占20%以上,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占10%左右。鄉級:公務員不超過20%,企業負責人不超過3%,專業技術人員占10%左右,工人占5%左右,農民占55%以上,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占7%左右。縣、鄉人大代表中[特定成員]代表一般占65%左右,婦女代表占25%以上。”特定主體成員比例65%左右這一規定有其特殊含義。X國《憲法》規定,修改憲法需得到三分之二國會民意代表的贊同票。因此,保證拿下65%的國會民意代表將極大有利於推動《憲法》與時俱進。當然,65%左右只能理解為最低限度,而非最高限度。統計資料顯示,X國最近四屆國會中特定主體成員的民意代表比例均超過70%,已然超過三分之二的規定。

X國的這些舉措在實踐中已經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最明顯的證據是X國議會的某些議案的贊同率遠高於一般國家,往往只有個位數的反對票,甚至完全沒有反對票——這是公共決策中的奇跡。從設立選舉委員會到影響選舉結果,X國全面系統、不留死角的經驗為有效解決“失匹配問題”提供了充分的借鑒,也為投票理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由於資料缺失和筆者知識、能力不足,本文涉及的X國“失匹配問題”解決途徑難免挂一漏萬,望讀者補充和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JusticeJustice through freedom.
  • Author

效用主義之不現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