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避免向社交/社群靠攏的文字平台,你還對創作有信仰嗎?
我想,這個分界點應該是從NFT被火熱炒起的那一瞬間(隨即又瞬間的失去了熱度。)
大半年來(從2021年底起),不論是方格子或是matters都很認真的朝發展NFT、web3.0、元宇宙的方向走這種潮得出水的東西,攪和在網路上的人誰不想摻一腳(就像九天玄女、健子操一樣):總是想不落人後的,至少知道別人在幹嘛?大量大量大量的社交互動都留下了那句:「有興趣的話請加入我們的discord一起討論吧!」
我想起了最初最初我到matters寫字的原因,以及後來留下看著人來人去的網路變化。
應該很多人X10000從過分社交的Facebook逃難到比較單純互動的文字平台:我不過就想寫個字,怎麼那麼多煩死人的社交,誰理誰誰不理誰誰又私下說了誰什麼誰又搞個小圈圈⋯⋯好像不與世界主流的聲音同仇敵愾,就失去了「待在某個世界」的資格,好像不在那些熱烈討論的群組裡現個身、簽個到,就會被遺忘在同一個宇宙裡。
後來決定不再打開discord的我更像邊緣人,從方格子到matters都是,discord劃分出一道涇渭分明的界線:你在這邊,我在這邊,你不來你就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你不來你就不是我們的一分子。
更早之前是我放棄了telegram,甚至後來的現在放棄了likersocial,沒有特別的原因,跟逃離Facebook一樣:我不想知道那麼多不關我的事的事,不想知道誰跟誰多麼要好的在同一個場域裡曬著自己朋友好多跟誰友好(然後背地裡又說了誰什麼壞話,而且到處邀喝誰與自己站在同一邊,或被邀喝。);我不想知道許多像Facebook狂塞的廣告,非得什麼都要知道、非得跟上流行;我不想知道到底搶這個NFT能賺多少錢,也不想知道跌跌不休的幣圈怎麼空投怎麼派發都跟不上它下跌的速率!
於是所有建立在這些社群之上的友好,在你不參與、不加入之後,那些友好都像幻想般的泡沫,一戳就破。如同我離開Facebook時,問的那一句:他媽的沒Facebook的「好友」認證,就不會交友不會互動了嗎?那交情是假的吧?反正曬在檯面上的總是熱絡的像在跟世界證明什麼!就像交易買賣一樣,總還是要跟別人行銷一下「我這個很厲害,你要不要一起」。
但無可避免的向社群/社交靠攏是最快速會有起色的聚焦作用(像取暖,是同溫,每個人都需要)尤其是在疫情之中還有戰爭、通膨帶來幾乎沒有什麼可以令大眾雀躍的消息。(想起了2021年的東奧,在舉辦前我都在想辦個屁,疫情這麼嚴重,而它的確在當時激起了世界群眾的熱情。)
「了無生趣」是目前時代的氛圍,什麼看起來都沒有起色,什麼也都像少了一點熱情,但能夠攏絡願意一起唱和的人,往前走也多了一點動力。
而原先有著社交障礙、從不同的社群網站逃離的人,又再次的感到心裡不平靜的干擾,再度地望向自我質疑:不社交錯了嗎?不互動錯了嗎?不想知道誰的隱私、不想聽見誰的八卦、不想知道誰跟誰交好交惡、不想被歸類在某個群體錯了嗎?
生在這個聲音/意見吵雜的大時代裡,那些特別敏感、敏銳的創作者都在修煉一種能力:不論世界的雜音再多,都要能使自己心理平靜地繼續創作。光是要對抗自己內在鳴放的聲響就夠吃力了,哪來的力氣去接收那麼紛亂、四竄的情緒:高亢的、激昂的、卑劣的、潛藏惡意的、互相攻擊的、意有所指的、逼你表態的⋯⋯
在不夠堅定的信仰之下就容易被龐雜的社交互動給拖垮,於是再次的遺失了自己!(所以,找自己的書一直在排行榜高掛不墜。但這半年也一樣,好像也不再是萬靈丹了!)
無可避免的,人就是群體動物。走到哪裡都是要社交的,逃也逃不了。唯有靜下心來從這些紛擾的人際關係中,堅守自己的信仰,勇敢的拋棄自己不要的,留著可以與自己相伴的,才不用在未來的人生中,一次又一次遺失的自己、一次又一次尋找可以依附的(卻又一次又一次的被拋棄)。
圖:20170921,日本,高尾山,599MUSEUM,Canon EOS M3。我現在只想可以出國玩,也許要等到世界全境開放後,才會迎來熱情與活力。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