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靠引導就可行嗎?還是根本不需要引導?
許多家長都認為身為一張白紙的孩子最容易塑造,卻忽略了孩子也有先天的氣質及個性,打從出娘胎開始便有了自己的意志,何時想喝奶何時不想喝,想喝多少需要喝多久都不會是按照父母的意志,更遑論孩子日漸增長,小小的腦袋瓜可是越來越發達,倘若父母想要孩子凡事按照自己的期望,那恐怕會面臨許多挫敗的經驗了!
昨天看到有位媽媽表示帶自己的雙胞胎孩子去參加英文繪本活動,有一個孩子可以安安靜靜坐好,但另一個孩子則是不專心想要跑來跑去,但接下來老師拿出教具後又很有興趣參與活動,於是這位媽媽發文表示要如何引導讓自己的孩子都能喜歡聽英文繪本呢?
看了以上的發問,我直接了當地回應:「根本不需要引導啊!!!」
為何不需要引導?試問一下,難道大人都會對英文讀書會有興趣嗎?何況是三歲的小孩,家裡既沒有講英文的環境,怎麼會對英文繪本的活動有興趣?前提是根本就聽不懂,又加上年齡太小也還沒上過學,根本不懂上課該遵守的規矩,會跑來跑去才是「正常」的吧?!
很多家長都有一些迷思,把自己根深蒂固的觀念套用在孩子身上,卻忘了小孩的年齡該有的心智發展,就如同@蔡凱西 的這篇文章描述的一樣,家長自己根本就沒興趣的東西卻希望孩子要有興趣?
許多家長會反駁說就是因為我英文不好,所以我希望我自己的小孩從小要學英文,但因為自己英文不好也怕自己發音太爛,於是把英文這項工作交給專業的人士外包,但卻忘了許多小孩先天會害怕陌生環境也會害怕嘗試新事物,假設希望孩子要對某一件事情有興趣,最該做的事情就是先在家裡開始練習,畢竟環境熟悉且父母也有愛(假設各位父母都很有耐心很有愛的情況下),尤其閱讀這件事情是很個人的一件事,在家沒有閱讀的習慣,怎麼能期待可以熱情參與多人共讀呢?
為何我一個孩子可以安靜坐著,另一個則不行呢?
這問題很簡單,就是先天個性的問題而已,對於好奇心強的孩子會被環境周遭許多新鮮的事物給吸引,於是無法專心於課堂上的教學,這都是很正常的反應,實在無需認為安安靜靜坐著才是正常,該被引導的事情是「規矩」本身,而並非必須要「喜歡英文繪本」,就像長大成人的我們如果被強迫參與一場演講,我們會知道乖乖坐好保持安靜是一種尊重及禮貌,但我們卻沒辦法勉強自己一定要喜歡這場演講。
養育孩子的過程是最能讓我們反思自己的一個絕佳機會,也能讓我們學習到如何有效溝通及保持彈性思考,而並非讓我們成為一個控制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