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ers社區活動|葉宇燦的成長書單
在2021年倒數第三個月思考自己讀過的書,是很好的回顧。在正文開始寫之前,我在手稿上刪刪改改了數次寫作大綱的書單,最後挑選原則在讓我深受啟發,或者非常感人催淚的書籍,因此有幾本是我生命早期影響很深的啟蒙書。
可分為四類:
- 一、心理學與心理諮商
《生命的禮物:給心理治療師的85則備忘錄》
《憂鬱症自救手冊》
《愛的藝術》
《修復情緒的100個創作練習》 - 二、青少年小說
《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夏綠蒂的網》 - 三、科學
《法布爾昆蟲記全集》
《第四級病毒》
《重病的美國》 - 四、寫作
《寫作課: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寫就對了!》
以上為本文書單大綱,接著正文開始!
一、心理學與心理諮商
心理學與心理諮商的書,對我的人生是學習的指引,同時也是陷在情緒困擾裡的救贖。我挑出以下值得推薦的書給大家。
(一) 《生命的禮物:給心理治療師的85則備忘錄》
作者:歐文.亞隆 (美國)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給心理治療師的85則備忘錄《生命的禮物》,裡面收錄他從事心理治療多年的手札精華。這本是我的床頭書,每當我心情低潮時,睡前都會翻翻它。滿多則記事對我很有啟示,也可以形成自我支持的信念。
書名《生命的禮物》,也是心理諮商常常用到的比喻:生命中經歷的創傷、痛苦、悲傷這些情緒當下讓人難過受苦,但那是老天給人的禮物,只是包得醜醜的,等我們拆開醜醜的痛苦外在的包裝,得到的會是對人生更多的溫柔、體諒、同理心與接納、陪伴的能力。
分享我最愛的句子:
提到生命的意義,亞隆認為:
最好用拐彎抹角的方式來處理生命的意義。我們必須做的是投入各種可能的意義中,特別是某種具有自我超越的意義。
如果治療師移除障礙,病人就會自然地成熟,了解自己的潛力,甚至超越幫助他的治療師,達到更高層次的整合
病人:「我能給你什麼呢?我實在無法想像。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我一生根本就一事無成。」
治療師:「可是我們喜歡一個人不只是因為他的成就,而是因為他是什麼樣的人,你不是這樣嗎?」
病人:「沒錯,我也是這樣。」
治療師:「那你為什麼不相信別人會因為你是什麼樣的人而喜歡你呢?」
(二) 《憂鬱症自救手冊》
作者:李‧科爾曼(美國)
這本書是作者的臨床諮詢與教育督導工作的實務結晶。很多憂鬱症的書籍只有談成因,但較少著墨在具體的憂鬱症照顧方針的說明,這本書不同於其他談憂鬱症的書籍之處在於,它教導憂鬱症患者、患者的家人及陪伴者們很實用的經驗,不僅是認識憂鬱症這種疾病,還有如何選擇醫療方式、如何自我評估治療狀況、如何自我照護,以及最重要的是它有一個章節專門說明如何協助有自殺念頭的患者,從患者自我保護以及家人、陪伴者如何陪伴患者的具體原則。
《憂鬱症自救手冊》裡特別強調「憂鬱症不是悲傷的代名詞」,憂鬱症引發的悲傷情緒,會更加強烈,可能會遠遠超過正常的水準,而且持續的時間更長。關於悲傷與憂鬱症的區別,本書作者舉了心理學開山祖師佛洛伊德的經典論文《哀悼和憂鬱》的區別:
當你沉溺於悲傷時,會覺得這個世界是空虛的;而當你憂鬱的時候,你會感到自己是空虛的。
現今這個萬事加速的年代,時間、空間、生存資源的壓縮感造成許多人受到不同身心症狀的困擾,也很需要這方面知識的教育,教導人如何處理、面對身心症狀,這本書很值得推薦給大家參考。
(三) 《愛的藝術》
作者: 埃里希.佛洛姆(美國)
佛洛姆是第一位認為「愛」和「愛的能力」值得談的心理學學者。他於1956年出版談愛的專書《愛的藝術》。書中對於「愛」和「愛的能力」的深入解析和深刻見解,讓這本書成了當代心理學的經典之一。
佛洛姆告訴讀者,愛和世上所有的技藝、學問一樣,也是可以學習的;愛不是讓人捉摸不定、求之不得,或任人玩弄於鼓掌的東西,愛有紮實的理論與實踐的方法。
他提出「成熟的愛」的定義:
成熟的愛是在保存自己的完整性、保存自己的個人性之條件下的結合。愛是人生命中一種積極主動的力量,這種力量突破將他與他的人類同胞隔離的牆堵,把他與他人結合起來;愛使他脫出孤立與隔離狀態,然而仍舊允許他是他自己,允許他保留他的完整性。
在年少時期,我對於「愛」非常的困惑,在圖書館找到當時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庫出版的《愛的藝術》,雖然初次看仍是非常懵懂,畢竟太年輕了,但是當時讀了佛洛姆對愛的解析,讓我對於「愛人愛己」這件事有一個了解的方向,後來我買了一本放在書架上,往後碰到人生疑惑時,不時會翻閱它。這本也是我人生重要的啟蒙書之一。
2021年台灣的木馬文化出版社重新出版了《愛的藝術》,書籍連結在此
(四) 《修復情緒的100個創作練習:把壓力、焦慮、惶恐、不安轉交給藝術,卸下傷痛,撫慰身心》
作者: 莉亞.古茲曼(美國)
《修復情緒的100個創作練習》作者莉亞‧古茲曼(Leah Guzman)是專業藝術家、藝術治療師。從事藝術治療已有17年的時間,曾任教於學校、醫院、監獄、庇護所、養老院等機構。也提供線上課程,專門治療焦慮和憂鬱症患者。她撰寫此書的用意是希望為個案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使其有創意的表達情緒,同時建立生命的新契機。
當初在網路上閒晃時我看到這本書,原先是被目錄裡數個我滿有興趣的小練習吸引(特別是數位及攝影創作篇章),才買來參考。書到手後仔細翻閱,才發現本書第一章對「藝術治療」深入淺出的介紹和搭配的暖身練習,其實滿適合做為藝術治療的入門書。又由於我過去在參加成長團體時,團體帶領者很常使用表達性藝術治療的方法,以書寫、繪畫、舞蹈、戲劇、音樂等方式帶領成員自我探索及表達、釋放壓抑的情緒,所以我很早也體會到藝術治療對身心症患者有效的幫助,就如本書的副標題:
把壓力、焦慮、惶恐、不安轉交給藝術,卸下傷痛,撫慰身心。
二、青少年小說
我的閱讀書籍中,小說佔了很重要的比例,所以在寫這篇書單時,真的很難抉擇放哪些進來,最後以催淚等級決選,在此文列出兩本我認為最催淚感人的青少年小說。
(五) 《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作者: 米奇‧艾爾邦(美國)
本書跟心靈成長暢銷書《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為同一作者,他寫作目的是獻給所有認為自己來到人間並沒有什麼意義的人。作者希望傳達,假若你認為自己微不足道,生命毫無意義,讀過這本書後將會明白:每一個人都是重要的。我們來到人間,是為了與別人相遇。
我在大學時讀到這本小說,隨著主角在天堂遇見與他生命交織的五個人的故事逐漸開展,以及對主角生命意義不斷逼近的詰問,最後故事的真相讓我的淚水也隨著失控潰堤。由於我也是被生命的虛無感困擾多年,希望找到生命意義的人,對於主角對自己生命意義的疑問特別能感同身受。看完這本小說後,讓我心裡某些匱乏之處被撫慰了許多,這本書也是當我往後陷入低潮時,會重複翻閱的小說。
(六) 《夏綠蒂的網》
作者: 艾爾文‧布魯克斯‧懷特(美國)
這本書是我的童年回憶的象徵之一,也是小時候讓我深受感動的小說。當時我看的是台灣的東方出版社的版本,中譯書名是《小豬與蜘蛛》,小說不厚,但內蘊的情感很飽滿。故事描寫小豬韋伯與蜘蛛夏綠蒂之間跨物種的友情。原本是要被養大當成餐桌上豬排的小豬韋伯因著好友蜘蛛夏綠蒂的智慧,讓他擺脫被宰殺的宿命,得以在農場安養天年。我很喜歡書中傳達出的真摯情誼,以及對於農園景色的細膩描寫。小說後段劇情的轉折也讓我很感動,但避免劇透,在此不贅述。總之是一本值得大人小孩一起閱讀的青少年小說。
三、科學
我同時是知識的雜食者,喜歡閱讀科普書籍,這邊介紹三本科學議題相關的書給讀者認識。
(七) 《法布爾昆蟲記全集》(全10冊)
作者: 法布爾(法國)
法布爾是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他是19世紀法國在昆蟲學的先驅研究者。他留給後世最大的禮物就是他對昆蟲耐心的觀察紀錄(如書本網頁簡介:深入探討昆蟲行為奧祕),以及細膩描繪的昆蟲觀察手繪稿。這套書是我童年科普書籍的啟蒙,總共有十冊,每一冊介紹一種昆蟲的生態。
我很喜歡法布爾平易近人的書寫語氣,彷若一位童心未泯、熱愛研究的老爺爺手把手向讀者介紹他醉心研究的昆蟲們。那讀這套昆蟲記的另外一個意想不到的好處,讓我小時候就成為不怕蟲子的女孩,對於蟑螂、蜘蛛這些害蟲,我可以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不會有莫名的恐懼。這套書很適合親子一起閱讀。
(八) 《第四級病毒》
作者: 約瑟夫.麥科明克、蘇珊.費雪賀區(美國)
本書原文初版發行日期為1996年,在台灣的中文版經歷多次再版,2021年商周有推出最新版本(可詳我附的連結)。這是我在高中時對公衛醫療、傳染病防治的啟蒙書,早於2003年台灣遭受SARS風暴襲擊前,我很慶幸藉由這本書建立起對於公衛及防疫政策的初步認識。
此書是最前線病毒學家的親身經歷,兩位作者是夫妻,是同事,也是第一線對抗致命病毒的戰友。他們以紀實小說的語法,分成數個故事支線,一層層揭開伊波拉、漢他病毒、愛滋病等高死亡率傳染病的致命原貌。我很喜歡作者能在顧及科學性的同時,將探索傳染病傳染途徑用推理小說的方式說一個好故事,帶領讀者跟他們一起在未知、危險的傳染病領域探險。這本書放在當下人類對抗新冠肺炎肆虐的特殊情境,仍然很有可讀性。
(九) 《重病的美國:大疫情時代的關鍵4堂課,我們如何反思醫療、人權與自由》
作者: 提摩希.史奈德(美國)
不同於前一本《第四級病毒》講述的是1990年代的傳染病防治,這本《重病的美國》為讀者揭露當代2020年美國面對第一波新冠病毒大流行時的第一手就醫住院紀實。我想不少人跟我一樣會對身為醫療、生技產業領頭羊的美國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時受到重大打擊,染病人數是全世界第一的現象感到非常詫異,因為在我們印象裡美國也是公共衛生研究的佼佼者,為何美國在面臨第一波疫情衝擊時竟然公衛防線潰敗到讓人心痛?
本書作者是美國知名歷史學者,《暴政》的作者,自身即有扎實的研究訓練、高度文字書寫記錄的素養,他不幸在美國疫情爆發前得到重病進了急診室,因而親眼目睹美國醫療體系在遭受新冠疫情衝擊下的脆弱與無助。本書是很豐富的美國疫情「田野紀錄」,值得有興趣的讀者找來閱讀,相信能回答讀者部份對於美國疫情爆發與快速蔓延的疑惑。
以下文字引用該書的網頁簡介:
2019年12月29日,知名歷史學者提摩希.史奈德進了美國一間醫院的急診室。在接下來一連串被輕忽、充滿錯誤、被新型冠狀肺炎攪擾的就醫過程中,他深刻體會到自己身處的這個國家雖然高舉民主、自由、人權大旗,更協助世界各地將醫療確立為一項人權,但實際上是一敗塗地。病癒後,他寫下結合自身生命經驗、對比過去在他國醫療系統的體驗、歷史教訓,對美國利潤至上、政治帶風向的醫療體系提出沉痛呼籲。
四、寫作
最後一本,我介紹很喜歡的寫作書給讀者認識。
(十) 《寫作課: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寫就對了!》
作者: 安.拉莫特(美國)
作者Anne Lamott集結她多年教授寫作班,協助學生克服寫作障礙的經驗,用她生命中最啟發性的小故事作為書名,呈現給我們這本親切的寫作指引書。
順帶一提,當我瀏覽許多談寫作的書籍,這本野人文化出版的中文版,使用了手繪鳥類排列的設計,頗有童趣,也最吸引我的目光。
我很喜歡這個啟發書名的小故事,寫於本書的第二章。
三十年前,我的哥哥十歲,第二天卻得交篇鳥類報告。雖然他之前有三個月的時間寫這份作業,卻一直沒有進展。
當時,我們在位於博利納斯的小屋度假,他坐在餐桌前,周圍散置著作業簿、鉛筆,和一本本未打開的鳥類書籍。
他面對眼前的艱鉅任務,不知如何著手,簡直快哭出來了。
後來,我的父親在他身旁坐下,把手放在他肩上說:
「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夥伴。只要一隻鳥接著一隻鳥,按部就班地寫。」
作者接著寫到:
寫作可能會是一件令人喪氣的工作,因為它牽涉到我們內心最深切的需要:需要被看見、被聽到,渴望自己的生命有意義,需要覺醒、成長,和有歸屬,也難怪我們有時太過認真看待跟自己相關的一切。……我們現在要做的就僅是如此:我們只要一隻鳥接著一隻鳥慢慢來,終究會完成這一篇短文。
寫作,畢竟還是要一步一步跨出去,光是將想法累積在腦袋瓜裡堆著,沒有表達與產出,就無法傳達給他人知曉。
寫作,也是自我經驗的整理,當生命的喜悅或挑戰如浪潮湧來的當下,壅塞我們的感官,但事過境遷後,獨處時可以細細沉澱想法,反思整理,才能找出自身存在的獨特與意義。
寫於文末:很開心趕上馬特市社區活動「我最愛的十本書」的末班車,這也是我第一次參加馬特市的徵文活動。沒想到這一篇完稿也將近5000字,可見我對這十本書是真愛啊。看到其他同伴分享的書單,我也頗有收穫,謝謝主辦活動的 @古塵,讓我有機會可以回顧過往的閱讀經驗,重新憶起當時的感動與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