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找不回來的美味——追憶外婆
如今回想,我對吃的講究,應該是受到外婆的啓蒙。
据母親所説,外婆20歲不到就守寡,當時舅舅還在襁褓中。爲了照顧一家四口,外婆經同鄉介紹,便隻身來到首都當起家庭女傭。我們本地人習慣稱之爲打住家工。
太婆只有外婆一個女兒,而且還是太婆從別處抱回來的娃。雖然是女娃,但從母親的口述得知,太婆非常疼惜外婆。外婆從小十指不沾陽春水。可是爲了生活,外婆失去丈夫後,不但要勇敢扛起照顧一家的重擔,還要逼著自己學會砍柴燒火。除了下厨,還要做各種家務。
外婆就是在這期間學會製作一些傳統粵菜,尤其老火湯,白斬鷄,冬菇燜海參,藥膳煨魚鰾……對於這些佳餚,我對外婆的老火湯特別印象深刻。
可是,外婆當時很年輕。一個正值豆蔻年華的女子,自然對花花世界充滿著的好奇。周而復始的家務與永無止儘的厨房活,絕對不會是她人生首選的職業。
過後,外婆認識的人也變多了。於是,她找到一份在華人街會館的工作。這地方後來成了改變外婆人生的重要轉捩點。
***
首都開埠以來,華人街就林立各個宗親會館。來自中國各省各鄉的人馬,都會聚集在代表各自地緣祖宗的會館聯係彼此。在這集中鄉親的大本營,除了保護同鄉,謀取福利,有的甚至還有私塾、醫療服務、鄉親配對等服務。
同鄉相聚,就必須要有聯絡情感的消遣活動,中華文化的精髓——打麻將。
於是,這些會館便聘請一名負責茶水的外場,除了為下一輪賭客打掃牌桌,清痰盂,泡茶等。外婆也為客人張羅吃喝。有時客人贏錢了,還會給外婆小費。這工作雖然待遇不高,但勝在外婆可以同時兼職,一樣為附近的會館牌友跑腿買吃。
日子久了,外婆開始熟悉暗藏在鬧區的美食好料。後來,等我們長大後,外婆每次都拜訪時都會帶著各種美味小吃,茶點店的燒包點心、新鮮手作沙琪瑪、黃糖馬來糕、燒肉燒鴨和進口水果……
***
自從我上小學後,父親因調派到鄰國工作。之後,我們便很少拜訪外婆了。
30年前,我們的家離首都至少有20公里。就算是要搭計程車,也不見得能找到願意做你生意的。可是外婆還是有辦法,提著大包小包,搭上計程車來找我們。
馳名的燒鴨燒肉,老字號燒包,香濃的黃糖馬來糕,甜而不膩的沙琪瑪,香港菜心和各種進口水果。這些都是她每次造訪,必帶的美食。因此,我們幾個小瓜一聼到外婆要來,總是特別期待。
一旦遠處傳來車子的引擎聲,我們就開始興奮不已。那個年代,開進村裏的車輛真的是少之又少。
這幸福的日常,一直到外婆生病後,我們便很少再吃到那美好的食物。之後,兄弟姐妹也陸續離開到外深造……
***
如今,我已快步入中年,然而每每看到一些食物,如香港菜心,沙琪瑪還有黃糖馬來糕等,我還是會想起外婆。
有時候要是吃到這些食物,心中總是納悶,何以其味道遠不如當初外婆買的那樣美味呢?仿佛這些食物獨有的風味,已隨著外婆的逝世而消失。
我曾經回到那條老舊的華人街,但一切不都不一樣了,更別説那些早已消失的小吃店了。
或許這就是別人説的,消逝的好滋味,任憑怎麽找尋,一切都不復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