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化”、沟通、边界(hello,matters)
单从这个讨论活动的主题“学科分化是否让交流的距离更远”简单说几句。
———————————————————————————————————————
以下表达均从社会系统论观点出发进行的浅显至极的表达,或者就在社会系统论表达范畴之内。最终的小结是论题的微调,如果详细阐述,恐怕写一本书绝不为多。
有关讨论活动,请移步@凌于深渊 有关#学科分化是否让交流的距离更远#的活动页面,本文是一时兴起在活动页面下留言评论形成的文章(原来账号的邮箱密码忘记了,也找不回来了,只好重新写一篇作为这个账号的开篇了。为什么不能注销账号、转移账号呢@Matty ,辛辛苦苦攒了300个likecoin又吹了)
———————————————————————————————————————
从选定的本主题“学科分化是否让交流更远”的字面意义上,可以抽离出需要厘清的东西:交流(沟通)、学科分化、学科分化对沟通的影响。我们不能仅就字面意义上的表达内容进行讨论,因为这会使人陷入现象学意义上的描述,或者对从本主题引发的讨论浅尝辄止,甚至是主观性很强的观点(即使刻意的避免主观化,也有可能落入客观化)。讨论仅仅停留在“是否”的层面或者最终以这个“是否”结束,限制了人们沟通的可能性。我们必须从字面意义的现象层面的描述转移到抽象层面,以避免对主题所描述的问题的直接回答。(就像活动评论区里所做的那样,“学科分化肯定会让交流的距离更远”、“我不认为学科分化作为单一因素让交流的距离更远”或者“意识形态不可避免的让交流的距离更远”、“知识壁垒是/否让交流更远”等等。这不能说没有意义或者不有趣,但这真的就够了么?)
1.沟通
(1)从概念上、无可区分的意义之上定义“沟通”,沟通才是可能的,否则一切都是经验主义或者浅尝辄止;有关沟通的定义,科学理论比比皆是,但也只是发生在科学的范畴之内的交流;有关成功的沟通,只需思考一下:一个成功的交流或沟通所需要的条件(告知、信息、理解、选择过程),以及障碍(告知方式的选择失误、信息接收人的愚蠢、曲解、不在场等),就知道沟通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且成功的概率极低;
(2)社会系统是一个不断从沟通中生产出沟通的自我再制系统,同时社会系统必定得依靠某些条件,尤其是在作为系统的环境之中,它至少要以两个心理系统为前提。据此,我们不能以“传递者移送信息给接收者”这种移送的意义来理解沟通,这太简单了,以至于这只是沟通的简化形式(行为),不是沟通(所有可能的沟通:日常的/学术的等);
2.科学系统的内部分化(子系统的建立)
(1)本主题的设定隐含了一种倾向,即学科分化毫无悬念的是导致“交流的距离更远”的可能原因,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科分化的负向性,这是不能提前设定的,任何的在这个提前的设定之下的讨论,均无意义;相反,学科分化是从何时开始、如何开始、分化过程以及结果是什么等问题,才是应当关注的论题;从历史上看,学科分化并不是从零开始,并不是“不知道从哪里就这么出现了”;
(2)学科分化终究不过是发生在科学范畴之内的事件,科学系统作为社会(沟通)系统的子系统,通过社会系统内部的分化形成自己的表达,这种表达是通过真/不真这个区分进行。科学系统内部复杂性的增加、科学系统与作为其环境的社会系统内的其他东西的接触,导致科学系统内部分化的加剧,这一点可以从现代社会现象中很容易观察到,即学科分化。在社会系统论范畴内,且称之为科学系统内部的分化(内部次系统的建立),至于映射到教育(非教育学),那是后来的事情了,或者说是另外一件事情了(映射);
(3)交流发生的场景是学科内还是学科外,是个重要的前提,如何区分和定义内外的关系也是同等重要。例如,搞民商事法律研究的人在刑事法律研究场景内进行的以后者学科范围内的论题为对象的交流过程中,这个人可能会显得无所适从;(这是否一种适当的学科划分尚存争议,但例子中的现象是存在的)
3.“距离的远近”
(1)这个主题的设置可能还隐含了另一个倾向(无论@凌于深渊 是有意或无意),即距离是个(负向性)问题。但这是为真么?毕竟,距离提供了一个从外部冷静观察状况的机会;
(2)主题中设定的“距离的远近”应是指处在沟通过程中的人的感觉,并落定于心理学范畴(考虑到题主对于不成功交流的态度),意识的复杂性决定了,如果这个主题的前提没有问题的话,那么发生于处于交流过程中的人(无论是信息的发出者还是接收者)所涉及到的心理过程,远不止“距离的远近”;(比如,我在和同学谈论马克思理论范畴内关于意识的讨论,但我心里实际上想着的是刚刚在教室门外看见的女生的大长腿或者,长款连衣裙,看同学那张因为争论变得通红的脸都觉着英俊了几分也不是不可能)
(3)如果,主题中设定的“距离的远近”指的是:我(信息发送者)所沟通的对象(信息接收者)对于沟通内容(信息)的理解是否达到足以接续沟通(理解并开始告知信息发送者有关自己的理解)的程度,就会好很多。距离远近(理解)的程度并不必然导致交流的中断、终结(消逝),虽然它有可能导致交流暂时以一种方式结束、储存起来,作为可能性,期待下一次的交流;
4.边界
(1)知识壁垒是什么?按照多数人的讨论,应是指由于(知识壁垒)学科分化和专业知识集中于,双方可能因此不能有效沟通(瞬间觉得,哇。。我离你好远)。那么,知识壁垒究竟是什么?一条线——割开不同专业知识领域?一个圆圈——圈起某个专业知识领域?又或者是某个无形的东西——包围起某一领域的知识不让外人窥探?
(2)我刚刚Google了一下“知识壁垒“,最多的结果是由于知识产权形成的贸易壁垒或者企业管理中的学习曲线。。。
(3)相较于以上静态的描述,科学系统(次系统)与环境的边界问题更能有效的描述这个问题。边界不是一条线,不是像动物领地那样需要动物去识别、保护。边界可以是静止的,这样可以清晰的标识出需要辨别的事物的归属(系统/环境);边界也可以是动态的、非固定的,这样边界内外的事物才可以穿过边界输入/输出(系统);边界也不一定必须是可以容易感知的,除非认真且小心翼翼的进行辨识;
(4)透过边界,可以标识、交换、沟通——即使不同系统之间;
小结:我自己更愿意调整论题为:作为社会(沟通)系统的子系统,科学系统内部的分化(子系统的建立)与沟通(系统)的关系(不是影响,而是指如何可能、相互关系):作为系统与环境、子系统与系统内环境(其他子系统)、沟通系统与心理系统、科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