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飈」背後 中美日三角關係重新設定
拜登上台後中美兩國外交高層在阿拉斯加的首場對話,以破紀錄的90分鐘開場白以及雙方無視外交禮儀的激烈交鋒,成為國際輿論的熱議話題。誠然,這場罕見的「外交互飈劇」,戲劇效果十足,中美主角們不顧顏面地全情演出,無疑將在世界外交史上留下重要一頁。在阿拉斯加撕破臉之後,國際輿論關注的,是作為對世界極具影響力的中美之間的對立關係,是否已無迴旋餘地?今後的國際秩序又將何去何從?
阿拉斯加對話的指標性意義
其實,這場阿拉斯加的中美對話,堪稱未演先轟動,早就成為國際媒體的焦點。因為中美關係烽煙四起的特朗普時代落幕,如今迎來得以重新設定兩國關係的拜登時代,全世界都在目不轉睛地關注着華府將如何以新的方式來應對中國的挑戰。毋庸置疑,無論對美國還是中國而言,這場阿拉斯加的對話,都深具指標性意義。然而,要廓清這場會議的背景、意義、目的、目標,及其影響,不應將該會議單獨來看,而應放在拜登已醞釀成熟、且正在出爐的整個外交政策的框架及所部署的脈絡中來理解。
就華府的視角觀之,中國政策是拜登1月20日入主白宮後所重新制定的一系列外交政策的主軸,然而如此重大的政策如何推出,則需講究時間、場合、層級、方法,以及設定各個步驟的目標,以達至最好的效果。經過一番醞釀以及縝密的部署之後,拜登政府選擇在上台不到兩個月後的3月中旬逐一出擊,在短短8天內短兵相接地開完舉世矚目的「四國峰會」(3月12日)、「美日2+2」(兩國外長、防長聯席會議,3月16日)、「美韓2+2」(3月17日),以及阿拉斯加這場「中美外交高層2+2對話」(3月18至19日)。
這4場會議目標各異,卻各具戰略意義,巧妙的次序安排,先後連接起來,恰好組成拜登新政府一幅方向明確、重點清晰、氣勢逼人的外交序幕。首先,首次召開的「四國峰會」由拜登親自坐鎮,副總統及各外交與國安首長一字排開,其設定的效果是先聲奪人,所要發出的信號則有三:其一,強調美國仍是引領世界及穩定國際秩序的領導者;其二,展示拜登政府外交政策的整體框架,突顯應對中國是拜登外交政策的核心;其三,強化美國告別特朗普單邊主義、積極重新聯合民主陣營,以應對世界變局的姿態。
「美日2+2」 日本全面倒向美國
出席「美日2+2會議」,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國防部長奧斯汀上任後的首次外訪,突顯日本在美國應對中國戰略中無可取代的重要地位。此時,正是日本因剛生效的《中國海警法》而極度惱火之際,因此美日一拍即合。呈現在聯合聲明的,是指名道姓點名批評中國無視國際法,企圖以實力一步步改變東海、台海、南海的現狀,甚至極為罕見地表明對香港及新疆人權問題的憂慮。相對於「美日2+2」,「美韓2+2」則被賦予「順道而來」的印象。美國本來就對文在寅總統任內推行的對美中「等距外交」、因歷史問題與日本鬧翻、不放棄對朝鮮的「陽光政策」有所微詞,不過此次也算拉住了韓國,達成了繼續應對朝鮮核武、強化美日韓合作關係的共識。
經過了兩步驟的鋪陳,即率先穩住美國主導的、以印太四國為基本框架的區域大環境,繼而進一步成功拉攏中國主要鄰國,尤其是美國在亞太第一盟國日本之後,拜登遂安排了阿拉斯加這場與中國袒胸以對的「中美2+2對話」。布林肯在開場白就開門見山地從維護人權以及區域和平的視角,嚴厲批評北京就香港、新疆、台灣的政策,與以經濟制裁的恫嚇手段處理對外關係;據悉,美方在3場會議中,又批評中國持續在南海「不符合國際法」的作為。如此的政策宣示,拜登政府所要突顯的,是將中美之間的對立,從單純的兩國國家利益的層面抽出,提升到「民主自由」與「專制極權」兩種不共戴天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及所折射出的制度之爭的層面。
對北京而言,美國的這些「伎倆」自然是「見慣不怪」,因此也一早就表明對這場中美對話「並無期待」。然而,這不過是表面劇本的說辭。在領教了特朗普後期蓬佩奧以「亂棍揮舞」來敲打中國,而使中國30年來首次在外交應對上疲於奔命之後,北京自然是期待拜登上台後與美國的關係可以重新設定。因此,北京派出政治局委員楊潔篪與王毅雙雙赴會,並特意將此次會議定位為「中美高層戰略對話」,彰顯對此次會議的重視與期待。
組建國際聯盟——北京的「軟肋」
與主場的美方所設定的目標相異的是,被動的楊王越洋赴會,顯然並非為了表達中方立場,而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來,希望美國取消對中國的諸多制裁與限制,因此楊潔篪在開場白長達16分鐘(不含翻譯)義正辭嚴的「發飈」,其言辭與內容自然預期不容易得到國際社會的共鳴,最大的意義仍然在於國內輿論的反應。
既然是高層級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空手而回,否則讓自己下不了台階。因此,即使長達90分鐘的開場「互飈劇」精彩絕倫,也不可能讓這場中美對話以「失敗」告終。因此,會議一結束,評價自然是「坦率、具建設性」,對美國的批評馬上降低音調。不止於此,即使在「美日2+2」後,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狠批日本「背信棄義」、「令人不齒」、與美國「狼狽為奸」,然而,北京之後並未立即中止日本駐華大使垂秀夫的天津行程,召回北京抗議。顯然,北京並未完全做好與美國、日本全面攤牌的準備。
無可否認,在拜登政府這一連串「聯手國際力量」的外交出擊下,儘管北京陷於被動的局面,卻亦無能力來組建自己有效的國際團隊來與之對抗。不難預測,北京在與華府的對抗格局中恐怕都將處於下風。不過話說回來,美國即使人強馬壯,然而對北京控制下的香港、新疆問題的影響力十分有限,對北京在東海、南海的「軍事化」作為,似乎亦難以發揮立竿見影的制衡能力。不止於此,拜登也多次表明不會與北京完全「對決」,在應對氣候變遷、朝鮮核武等議題上仍會尋求與北京合作,如此也使北京保有得以喘息的空隙及尋求翻轉戰局的「突圍口」。
2021年將是中美日三角關係重新設定的轉捩點。拜登時代中美對峙的新局面才剛揭開序幕,在日本「全面倒向美國」之後,中日關係也面臨重新設定的壓力。不過,要斷定中國vs.西方全盤戰局的走向,仍為時過早。北京與拜登政府下一輪「交鋒」的場合,將會是4月22日地球日在華府舉行的「全球領導人氣候峰會」上。拜登上台以來與習近平的首次視訊會晤,將會出現什麼樣的「火花」,無疑將再度成為國際媒體的關注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