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 vs 藝術家 : 一場當代藝術嘅權力遊戲
以前講藝術,大家第一時間都會諗起藝術家,就好似重要既藝術史書The Story of Art 作者E.H. Gombrich喺裡面所講,藝術史就係藝術家嘅故事(There really is no such thing as Art. There are only artists)。一直以嚟藝術家嘅角色都好似為所欲為,係一個才華橫溢嘅天才,可以放浪形骸任意妄為,為藝術而藝術,呢啲都係長久以嚟流行文化所建構嘅藝術家形象。
但藝術其實從來都唔單單係藝術家同作品之間嘅事,當藝術成為志/職業,進入系統,就會牽涉到好多嘅人同事。
喺西方藝術史上,「藝術家」呢個概念自文藝復興(十四至十六世紀)嘅時候誕生,藝術家再唔係好似以前咁樣只不過係一個工匠。自從文藝復興開始,我哋越嚟越注重藝術家呢個角色,藝術史上亦開始出現好多星光熠熠嘅名字。但就算係咁,當時嘅藝術家其實唔係想做乜嘢就做乜嘢,嗰時大部份嘅作品都係一啲委約作品,往往有贊助人或者金主。嗰時嘅藝術主要係為宗教或者係權貴服務,只不過有才華或者被受追捧嘅藝術家就會有多啲牙力,可以有多少少個人風格或發揮,情況就好似娛樂圈一樣。但如果行得太前,仍然會有機會遭人唾棄,甚至前途盡毀,就好似當年林布蘭(Rembrandt, 1606-1669)張《夜巡》(The Night Watch, 1642)。呢張今時今日被視為荷蘭國寶嘅大畫,亦不幸成為林布蘭藝術生涯衰落嘅轉淚點。就算文藝復興三傑之一嘅米高安哲羅 (Michelangelo, 1475 – 1564),當年亦都要做一啲佢唔想做嘅作品,明明佢最叻嘅係雕塑,但就比教庭夾硬迫咗佢去畫畫,然後勉勉強強用咗四年時間完成咗梵蒂岡西斯汀禮拜堂嘅天花,最後搞到條頸都傷埋。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更加不在話下,其實當年佢都係要四處搲撈,唔算好好景。
到咗十九世紀,個遊戲有少少唔同咗,藝術家多咗更多自主性,因為好多時候係先有作品後有買家,情況比較接近今時今日個玩法(呢度牽涉好長嘅歷史發展,下次有機會再講)。咪以為咁樣就好開心,係就係喺呢個情況之下藝術家可以多咗創作自由,但換來嘅係可能一生人都賣唔到一件作品,真係窮到冇飯開。好彩嘅係可以好似畢加索(Pablo Picasso, 1881 – 1973)咁樣,得到藝術收藏家葛楚·史坦(Gertrude Stein, 1874 – 1945)既協助,可以唔理個市場,處理番繪畫嘅可能性,研發一啲當時前衛到爆炸嘅作品,否則都未必會有立體派(Cubism) 嘅出現。
葛楚·史坦當時幫過唔少藝術家,活地亞倫 (Woody Allen, 1935 – )嘅電影《情迷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2011)其中一幕,就係講啲藝術家去葛楚·史坦屋企傾藝術,然後俾葛楚·史坦噴到一面屁。
當時都仍然有委約作品,但就更多係先欣賞藝術家嘅風格,然後順住佢嘅風格創作進行創作,但當然作品內容會以委約人所謂委約既內容為依歸。就好似俄羅斯嘅藝術收藏家Sergei Shchukin(1854 – 1936) ,就曾經多次委約馬蒂斯Henri Matisse(1869 – 1954) 畫咗唔少作品。
除咗唔同嘅藝術收藏家、贊助人、藝術經紀、畫廊⋯⋯ 藝術圈仲有一個角色叫藝評人。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嗰啲乜乜「-ism」,好多都係當時既藝評人為某一啲作品所改嘅花名。路易·沃克塞爾(Louis Vauxcelles, 1870 – 1943)就以 「fauves」 一詞去批評1905年秋季沙龍展嘅一堆作品,話佢哋亂咁畫,好似野獸咁。呢個原本語帶諷刺嘅詞語,後來就變成野獸派(Fauvism) 一詞,類似既事件係十九二十世紀不斷發生,做藝術家真係心力少啲都唔掂。
嚟到當代藝術嘅年代,近年大家都留意到策展人呢個角色,亦慢慢開始留意到策展人嘅重要性。Curator 一字其實喺十七世紀係泛指藝術館或圖書館職員,至十八十九世紀開始,就具體地指藝術機構內嘅負責人或者收藏者。策展人嘅角色喺當代藝術變得越嚟越重要,甚至會影響藝術嘅發展。MoMA攝影部主管John Szarkowski (1925 – 2007)就曾經喺六十年代成功將彩色攝影放到當代藝術嘅舞台,除此之外仲引入咗Snapshot Aesthetic抓拍美學,改變咗攝影創作嘅發展。
其實每年藝術ArtReview都會選「Power 100」,列出全球藝術界最具影響力嘅一百人。頭幾位往往都會係博物館館長、策展人、收藏家。例如2019第一位嘅就係MoMA嘅館長Glenn D.Lowry (1954 – ),然後有畫廊Hauser & Wirth負責人Iwan & Manuela Wirth。著名策展人Hans Ulrich Obrist (1968 – ) 2009連曾經佔第一位,2020雖然排第十九 ,但佢嘅影響力員亦不容忽視。佢喺2008年所寫既A Brief History of Curating同埋2014年Ways of Curating,都係修讀策展嘅人重要嘅讀物。2020年隨住COVID-19同全球政治環境嘅改變,Black Lives Matter成為榜首。印尼藝術組織ruangrupa因為嚟緊將會負責每五年一次嘅卡塞爾文獻展(documenta),所以佢嘅影響力亦不斷上升。
藝術圈絕對係一個權力圈,裡面有好多嘢其實都係一個權力遊戲,越有話語權嘅人影響力當然愈大。英國藝術家Grayson Perry (1960 – ) 講當代藝術嘅小書Playing to the Gallery 裡面有一張有趣嘅插圖,圖中有五個當代藝術圈嘅角色,分別係藝評人、收藏家、策展人、藝術經紀以及藝術家,策展人把刀最大,而藝術家就只係一隻被割落嚟既手指,流著血。
文:葉曉燕 Rachel IP
原文刊登於 《迴響》第12期 (2021.6)
https://resonate.hk/
https://www.facebook.com/ResonateCantonese/
《迴響》係一本屬於香港人嘅粵語文學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