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好奇天線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生活觀察_設計自己的永續生活

好奇天線
·
·

昨天終於幫4年多的iphone SE換新的電池,換完後,手機彷彿換上一顆年輕的心臟,終於遊刃有餘地應付多工作業需求。手機維修師傅問我舊電池要帶走嗎?不帶走可以幫忙回收。看著已經從手機身體取出,像是死去器官般的電池零件,石化般看著它。想著它曾經一起努力充電、放電的幾年,晚年還發生過電愈充愈少的神秘現象;還有一起旅行一起紀錄生活點滴的日子。好像應該帶回家珍藏,但又想到可能只是徒增另一件小型垃圾,不如回收再利用的價值高。

心一橫,眼一閉就跟師傅說:「那就麻煩你了,幫我回收。」


封面照片是2019年到瑞典斯德哥摩的國家博物館拍攝的。如果設計是為了解決問題,人類從製作各種生活器具時,應該就是設計的開始了吧。而近代設計在實用之外,也強調美感,創造消費者以產品回應其個人生活品味的樣貌。購入一項設計商品,實用性是否仍舊重要?還是能以該項商品(或品牌)標記個人社經地位、個人生活風格、他人眼中的自我徽章。

追求不同的設計品牌新品,耐用年限、實用性、必要性似乎不是主要訴求。

有一群人開始思考設計商品,被使用了,然後呢?然後我們有好多的垃圾,可能是還沒拆標籤的衣、用不到一年的手機、兩年就會變鈍的筆電、三年就要壽終正寢的傢俱...。而在製造出這些之前,我們已經耗費了大量的電力(機器)、水(冷卻、洗滌)等資源,然後再花力氣把這些短命的產品,丟棄、壓製、燃燒。用廢氣空污消耗我們的肺。

每個人從日常生活開始,目標設定在2030年減碳2.5噸。在每個減碳選擇的牌卡背面,會有減碳數的說明。 2019年攝於芬蘭赫爾辛基設計週_Aalto University

這些人思考著這些前因後果,有了「永續設計」的概念。2019年在芬蘭赫爾辛基設計週、愛沙尼亞塔林設計週看到設計師們從天然材質、再生材質思考切入,像科學家又像生物學家,盡可能減少製造前期的資源消耗,或是可自然分解,又或是再回收利用的機制。赫爾辛基週Aalto大學的展區,有人提出減少碳排放的計劃,從每個人每日生活做起,如轉換旅行方式,嘗試慢旅行;又或是吃素十個月;又或是減少購物的次數,多選擇二手商品等。設計師為尋找友善環境的解決之道,我們也可以從自身做起,重新設計規劃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種「永續生活」的實踐。

想想每個物件伴隨著我們日常生活,有些還可能是來自家人、摯友、情人的贈與,時間流轉,生活事件層層堆疊,物件從無生命的存在,轉變成承載記憶的容器。珍惜每個相伴的物件,讓它們都能被產出及購入後,都能發揮最大效用,甚至能傳承給下一世代,購入的價錢也早已轉換為無法計量的價值了。

參考資料:https://www.aalto.fi/en/events/designs-for-a-cooler-planet-main-exhibition-dipoli-gallery
Working group: 1.5 Degree Lifestyles research: 
Michael Lettenmeier, Visual identity: Babi Brasileiro . Exhibition design: Dayong Song, Curator: Enni Äijälä, Communication: Tiina Toivola, (all Aalto University)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