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是吾家——讀《Air-conditioned Nation Revisited: Essays on Singapore Politics》
書名︰Air-conditioned Nation Revisited: Essays on Singapore Politics
作者︰Cherian George
出版︰Ethos Books (Singapore)
版次︰2020年4月
ISBN︰9789811449840
《經濟學人》曾經形容香港和新加坡的政治模式各有一套,前者是「自由的專制制度」,而後者則是「不自由的民主國家」。新加坡模式不但象徵着專制和家長式管治,與此同時富裕和現代化的形象一直令管治最多人口的獨裁政權趨之若鶩。2019年後香港是否愈來愈趨近新加坡模式,嘗試在威權管治下維持面向國際的金融經濟體系?如是,那我們到底有多了解新加坡模式?
生於新加坡的作者曾為新加坡《海峽時報》記者,後來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執教,2009年不獲永久聘約後來港續執教鞭,現職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教授,長期關注新加坡政治研究政權如何影響傳媒運作。作者曾於千禧年出版《Singapore: The Air-conditioned Nation. Essays on the Politics of Comfort and Control, 1990-2000》,歷經廿載後修訂增潤再付梓,證明社科學者從不拘泥於考據文字發現千年不變的概念,對事物的觀察和理解並非變動不居。
一個政權要獲得民眾認受性,要麼透過選舉從制度上授權,要麼透過善治(Good governance)收買人心建立道德威望。健康民主政體通常兩者兼得,而新加坡模式巧妙之處在於將民眾舒適感(Comfort)和國家控制(Control)鑄在同一銀幣的兩面。新加坡政府會關心公園樹木的樹冠是否足以覆蓋行人路,城市規劃是否符合可持續發展,也當然包括香港人念茲在茲的房屋福利等等。政制沒錯從不民主,但長久以來執政黨都對民情極為敏感。在安全系數極高的選舉制度下,反對派雖然在夾縫中掙扎求存,但還是留有一線空間讓選民表達不滿,使執政黨戰戰兢兢及時修正,無怪乎丟掉幾個地區議席已被視為空前危機,成為新加坡可能僅存的民主成份。
在盡力滿足民眾在住屋、教育、就業、生活和營商方面種種需求之餘,新加坡的公民權利和媒體自由卻持續受限。李光耀獨行獨斷、抗拒西方民主制度的威權形象深入民心,然而新加坡在上世紀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以及歷經多次環球經濟動盪仍然站穩陣腳,多少與李光耀準確判斷時局有關。在後李光耀時代,要維持新加坡在亞洲廉潔、高效率、對外開放自由經濟體的形象應該沒難度。不過長期執政的人民行動黨能否延續前人高瞻遠矚和雄才偉略,有能力繼續以公共利益捍衛者身份自居、把持所有公共政策話語權則有疑問。
畢竟新加坡已不是昔日李光耀治下的模樣︰上世紀90年代新加坡約有六成成年人口連中學都未曾上過,此數字截至2020年已銳減至四分一,另有近半人口學歷達文憑或以上。隨著教育普及,理論上人們對自由民主的訴求應該相應提升,所以新加坡政府深諳門面功夫至關重要。與其每每拉人封艇成為國際焦點讓事情難看,律師出身的李光耀選擇乾脆「完善」法律或從制度根本入手,然後道貌岸然說新加坡應該往何處去,繼續享受不平等制度向既得利益者傾斜的好處。
作者形容此種將打壓制度化的手段為校準壓迫(Calibrated coercion),具體操作類似標靶治療藥物,透過繁瑣的法律條文和程度將矛頭對準「搵食」以外的一小撮人(政敵、異見者、傳媒和時事評論員),例如明文禁止傳媒巨擘由家族或商人把持,要求傳媒上市透過公眾持股及由政府委派代表成為公司董事,從而攤薄傳媒經營者的影響力,並在關鍵時刻介入編採決定。至於傳媒以外的尋釁滋事份子,大可藉假消息或藐視國會之名收監,或循民事控以誹謗申索巨額賠償令其破產。
在治國大方向以外,執政黨長期在位也塑造出這座城市獨有的文化面貌。支持優生學的李光耀奉行功利主義,將個人成就定義為收入高低,人民多數傾向務實思維趨向投資金融行業,輕視創意、多元價值與自我實現的重要性——別的不說,僅是今屆東京奧運,香港代表團所得獎牌(一金二銀三銅)已超越新加坡代表團歷屆總和(一金二銀二銅)。
儘管如此,作者指出新加坡現行體制容許裙帶政治,對批評和呼籲改革的聲音接近零容忍,以各種行政手段封殺異見,表面可能政通但實際上未必人和。管治團隊容易陷入團體迷思(Groupthink)缺乏多元思考角度,決策過程有欠公開透明,窒礙監察之餘亦無法阻止行政當局為所欲為,或權貴小圈子尋求個人利益或保護既得利益而犧牲公共利益的尋租(Rent-seeking)行為,最終損害公眾利益。如此現代版家天下管治,最終只得仰賴自我制束的賢明領袖。
以往新加坡的善治相當程度建基於過去強勁經濟增長以及平等分佈財富,歷經數十年後今日本土新加坡人同受貧富差距、移民及外來勞工等問題困擾。至於新加坡的文化面貌會否隨着新生代接棒逐步變得兼容並包,抑或固步自封與一座國際城市應有的胸襟愈走愈遠仍然尚待觀察。環球經濟面臨全球化退潮的威脅,對新加坡賴以成功的經濟模式可謂禍福難料。
反正香港珠玉在前,恐怕新加坡政府看在眼內,自會覺得維持現狀便是機遇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