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yalanin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不負責任翻譯】維克多・雨果:法國紀念國民偶像

yalanin
·
·
維克多・雨果是知識份子的象徵,身為作家、政治人物以及畫家,他塑造了十九世紀的法國,而今那裡的人們正在紀念他的 220 歲生日。(註一)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1/Victor_Hugo_mosaic_LOC_photo_meetup_2012.jpg/800px-Victor_Hugo_mosaic_LOC_photo_meetup_2012.jpg

翻譯來源:Victor Hugo: Frankreich gedenkt einer nationalen Ikone

現在已經很少有人閱讀他的作品,但儘管如此,維克多・雨果在法國的地位幾乎就是民族聖人,他將自己以文學家、政治家的身份寫入法國歷史,經過巴黎市中心維克多・雨果地鐵站、在其附近的維克多・雨果廣場以及維克多・雨果大街的人會發現這件事。同時,這座法國的首都也是雨果生活與工作的中心——即使他作為一個將軍的兒子,於 1885 年出生在法國東部貝桑松城。

他在巴黎長大,也是在這裡——根據傳言——在青少年時期為自己訂下了目標:我要嘛成為夏多布里昂,要嘛什麼都不是。事實證明,雨果的文學創作甚至超越了弗朗索瓦-勒內・德・夏多布里昂(1768-1848)這位法國浪漫文學的始祖。

法國浪漫主義先驅

他的第一部話劇《克倫威爾》連同序言被視為浪漫主義的奠基之作,這齣狂妄的舞台劇包含了 6920 句詩,無數人物與場景變化,符合了經典的要求。它曾被認為無法演出——直到 1956 年在一個特別的地方舉行了縮短版的首演:巴黎羅浮宮的主庭院。歷史被書寫——在作者還活著的時候——同時也是他的戲劇作品《艾那尼》的首映,1830 年在法國喜劇「經典支持者」以及「浪漫主義先鋒」兩派觀眾中造成一場混戰。

比他的舞台劇還要平易近人的是他的羅曼史小說,在德國學校的法語課中,他的小說是講授內容的一部分:1862 年的《悲慘世界》中,尚萬強被視為平民縮影走進文學的代表,與批評聲浪背道而馳,人民的慧眼幫助雨果得到極大的銷售成功。1831 年出版的《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在德國被稱為《巴黎聖母院的敲鐘人》(Der Glöckner von Notre-Dame)——是暢銷書,巴黎聖母院的駝背者的故事以及加西莫多這個角色在二十世紀多次被翻拍成電影,包含華特・迪士尼。

摧毀苦難!

雨果常在文學作品中闡述他的政治觀點——以 1829 年的小說《一個死囚的末日》為例,就是在反對死刑——後來他直接踏足政治圈,他的母親索菲・特雷布謝把他教育成保皇黨,後來他變成堅定的共和黨,「我長大了,」他如此回覆母親的朋友。這種變化並沒有停止,從此之後雨果輾轉在兩個政治陣營中擺盪,但他的信念與呼籲不曾改變:Détruire la misère!德語的意思是摧毀苦難(Vernichtet das Elend)。

1845 年「人民的國王」路易・腓力封他為上議院的終身成員(該機構於 1848 年廢止),此後雨果也是議員。他要求巴黎商會將孩子的工時從 16 小時縮短到 10 小時,這個提案被 Louis Jacques Thénard 男爵擋下——後來雨果為自己復仇,他將《悲慘世界》中最噁心的角色命名為德納第(Thénard)。社會問題之後,他下一個處理的問題是在六月革命(註二)時與他背道而馳的前知己法王路易・腓力,這個早早就讓他在政治上失望的人。

流亡者維克多・雨果

世紀小說《悲慘世界》雨果不是在法國完成的,而是在他流亡英吉利海峽根西島之際:在他反對拿破崙三世政變失敗之後。從 1851 年 12 月開始,雨果離開法蘭西、流亡了將近十九年,先是布魯塞爾,然後是澤西島和根西島。

愛就是行動

拿破崙三世下台與 1870 年共和國建立的隔天,雨果回到法國。接下來的日子裡,他進入第三共和的文學與政治相關機構,一次又一次的為社會正義、女性解放與版權發聲——除此之外,他還為歐羅巴合眾國的概念宣傳。

雨果於 1885 年 5 月 22 日逝世,去世前三天他為自己的最後一個思想寫下紀錄:愛就是行動。數十萬巴黎人於 1885 年 7 月 1 日的葬禮中陪伴維克多・雨果的棺材進入先賢祠。


註一:本文原文發表時間為 2 月 26 日。
註二:原文為 Junirevolution,查六月革命爆發於 1832 年,在前文述 1845 年事之前,疑此處應為 1848 年的二月革命。事件過後路易・腓力遜位,此處保留原文,以註釋留存。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