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Chin2427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具高效產出的卡片盒筆記法

Chin2427
·
·
具高效的產出,來自於現在一點一滴的累積。成功沒有捷徑,只有努力。

這幾週超密集地聽Wally老師到ATD 2022取經後的分享,密集到我的頭腦有點打結,另外重點好多,若要寫出心得必須要透過大量時間統整大師級的內容(^///^)。

【備註 : ATD是屬於世界級的國際年會,主要是分享全球人力資本最新的趨勢及發展,並進行創新實務分享】

轉眼間就在昨晚(6/3)已經進行完分享課程的4/5🤐,第四週的主題剛好是我很有興趣的 “窺探大腦與學習之間的關係”,學到大腦與學習的關係不外乎分成這三項 :

(1) 概念化 (conceptulizing a task, 短期記憶);

(2) 執行 (Performing a task, 工作記憶區);

(3) 學習精通 (mastering a task ; 長期記憶區)。

然而,如何讓自己學習到的能有效的儲存在長期記憶區,其關鍵動作就是 : 不斷在工作記憶區進行提取 (retrieval),並累積成自己的schema,只要提取記憶的次數夠多,大腦就會把內容轉而存在長期記憶區,就像shema被妥善放置在儲藏室般。

這樣的經驗我感觸很深,像是若我很擅長或比較有經驗的主題,只要回想內容大致上都能直接顯示成一張圖示,而透過想著圖示而講出來的內容,自然就很容易讓別人吸收了解。

而此次大腦學習機制,正巧跟我這週想要分享的《卡片盒筆記》不謀而合,心裡發懶想想不妨就將這兩個主題放在一起書寫並比較。

會知道《卡片盒筆記》是從瓦基在podcast《下一本讀甚麼》聽到的,其中瓦基還很特別用兩集來介紹這一本書,引起我的興趣,卡片盒筆記跟一般的筆記或者是原子筆記差在哪裡? 有需要甚麼特別的工具嗎? 使用卡片盒筆記的記錄原則?

卡片盒筆記

以下我就大概依循著我這幾項好奇,深入為大家剖析 :

甚麼是卡片盒筆記 ?

寫這本書的作者申克 艾倫斯(Sonke Ahrens)靈感是從一位德國社會學家尼克拉斯 魯曼(Niklas Luhmann)而來的。說起魯曼教授真的很厲害,生平共出版過70本書和400多篇論文,其研究的主題也是橫跨多個學科,從社會學、生物學、電腦科學等等,而會有如此多產,全部源自於他發明的卡片盒筆記。

卡片盒筆記法其操作方式就跟其主題命名一樣,主要是將有意義的內容或關鍵字透過卡片寫下來,一次只寫一個知識點,且須要思考一下這個知識點跟過去所學的連結,而後放在不同類別的盒子裡面。而這樣的操作方式有幾項優點 :

1. 提升書寫的動力

大家試著想想看,叫你寫3張約100-200個字的摘要跟菁華跟一次寫3000-4000字的文章,哪一個會比較有動力寫?? 想必是前者,因為你單次所花的時間所費的精力、腦力相對比較少。

2. 增加大腦思考效率

因為書寫卡片的原則是寫下從書中得到的一個知識點,並且在腦中思考是否跟過去曾經學到的內容有相關、進而串聯,這將會提升我們閱讀的效率,也能從中獲得即時反饋,也就是當你讀完一本書後,至少能輕易濃縮地說出其中一個你從書中獲得的省思。

3. 提升內容串接的彈性

若每張卡片都把他當一塊小積木,內容各自獨立,有時候只要換掉其中幾塊,抑或增添幾塊,再更動一下中間的排列順序,可能又是一個嶄新的主題與內容。

就像小時候學寫作的時候,老師都說寫作文要有起、承、轉、合;但後來讀到大學、甚至碩博時接觸到論文寫作才發現,外國人跟我們書寫的邏輯是相反,他們反而是第一句就是要破題。

這時若是用卡片盒筆記本,就能方便進行不同邏輯排列。

使用卡片盒筆記的秘訣就是

越簡單越好,確保自己在整體工作流程能專注於思考。

使用卡片盒筆記的準備與記錄原則 ?

作者在文中提到,當自己開始要寫作時,專注在必要的事情,刪去不必要的複雜。是故,在寫作前可以先準備好寫作工具 - 寫作工具箱。

甚麼是寫作工具箱

  1. 能書寫的工具 : 一般紙跟筆就可以,依我自己的習慣會是用雲端筆記本 (EndNote),方便在腦中閃過的想法可以存留記錄下來 (提醒要盡量寫好分類,或使用關鍵字方便之後尋找)。
  2. 能管理書目的軟體 : 此本書有推薦一個 Roam research書目管理系統,大家有興趣也可以研究一下。
  3. 卡片盒 : 能使用實體卡片也能用線上軟體
  4. 編輯器 : 如word,或放在甚麼平台

筆記的四大基本原則

一、 寫下重要的事

在開始寫作前必須先釐清自己對於寫作的心態,因為多做一件事,勢必將會擠壓到做其他事情的時間與空間,然而縱使自己拼命於閱讀、蒐集資料,但只有透過寫作能提高自己閱讀與思考的高度與廣度,也才有機會將自己閱讀到的東西進行不同串聯,轉化成新的東西。

當然,很多對於寫作還懵懵懂懂的人會問,甚麼是重要的事😁?

答案是 : 寫下自己對於蒐集到資料的見解,帶給你的知識是甚麼。

二、牢記簡單原則

在還沒閱讀這本書之前,我自己筆記的習慣也大多以主題、出版年代進行分類與排序。雖然乍看之下是井然有序;然而,當我要開始思考內容撰寫時,總是覺得困難整理。

但卡片盒筆記法是記住在閱讀當下的關鍵想法,可以說是靈感筆記;又或者是紀錄必要的內容資訊,稱之永久筆記;另外是,紀錄跟某個特定的專案計畫相關的內容,稱之專案筆記。

透過這三種類型的簡單分類並分開保存,就能不斷在這三類中達到群聚效應,若苦思不知該如何著手,就能夠把這三種類型的筆記拿出來看看,也能透過配對產生不同新的想法。

三、別擔心沒有人是從零開始

當我們想到某些主題、或者有出現想要解決的問題時,這些所需要的資料其實都存在於過去的經驗,又或者我們過去讀過、學習到的,只是儲存在大腦的某一處需要將這些資料進行有邏輯的整理而已。

是故,作者主張 :「 寫作不是一種線性發展,而是一個循環的過程」。

四、讓具有目的性的過程讓自己被帶著走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經驗,當我們能不斷的挑戰成功每一次在工作流程遇到的困難,中間那種成就感或者是滿足感是無與倫比的美好,而這樣的正向動能也會讓我們不害怕每一次的挑戰與跨越。

這當中其實跟先前讀過的一本書 : 飛輪效應講到的原理一樣,只要找到啟動輪軸的核心關鍵,飛輪就會自然地被帶動起來。

從體驗到自己愈做愈棒的反饋循環中,不但能產生對人的激勵,也是學習任何事物過程的關鍵。就像致勝心態作者卡蘿 杜維克博士說的,會不斷的尋求或歡迎正面、反面回饋的人,便是所謂的成長型思維,也就是這樣的思維層次締造出持續獲得長久的成功。

然而擁有一個成長型心態還不大夠,還需要

「打造一個能以切合實際的方式產生循環的學習系統。」

也就是在每一段區間的學習中,適度的停頓下來,適合回頭看看自己過去一段時間所學到的,用自己的話寫出自己對於內容的理解,透過不斷刻意練習,自然就能分清楚哪些內容相對重要,哪些內容相對不重要了。

最後最後加碼......

到底卡片盒筆記跟傳統筆記還有子彈筆記有甚麼差異呢?

我大概做了這三項的分類如下 :

不同筆記法的差異

簡言之,卡片盒筆記比較適合寫作時的素材,藉由每次書寫一點點,進而不斷累積出內容養分;而這樣的筆記內容也能刺激我們思考,甚麼才是最值得被留下以及分享的重點。

是不是很好奇這樣的筆記法呢? 讓我們從閱讀中學習,一起試試看吧~

若覺得我的分享對你有一點幫助,不要忘了幫我按讚給我一些回饋喔!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