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要考駕照?考不過居然還有懲罰!
假日久違地開了趟車,停車時東喬西喬才終於把車停到格子中。回想起去年夏天剛報名駕訓班的時候,也是瘋狂壓線、導致鈴聲大作,幸好經過不斷的練習,最後順利考取到駕照。
靈光一閃,不禁突然好奇起,或許古代人也要考駕照嗎?
古代沒有汽車,而是由牲畜拉車,例如馬車、牛車、驢車等。
在西周時期,車還是相當稀少罕見的。馬車往往作為奢侈品,隨葬於王公貴族的高等級墓葬中,彰顯著身份與地位。此時車輛製作困難,馬車多用於行軍打仗,駕車的人必須完成進攻、防禦以及排兵布陣等任務,因此一定要經過學習和考核才能勝任。
到了封建社會初期,車不再只用於戰爭,而是演變成重要的社會生活工具。《周禮》中記載著六藝:「禮、樂(詩)、射、御、書、數」,其中「御」指的就是駕車,為當代男子必備的技能之一,而駕車的人又被稱作「御人」。
春秋時代,有專門作為考核駕車技術的標準「五御(馭)」,即「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 「鳴、鸞」是裝飾在車廂和車轅上的鈴鐺。在駕駛時只有保證穩定、勻速,鈴鐺發出「樂音」才能證明技藝高超;如果鈴音節奏混亂、嘈雜,則說明御人不合格。
- 「水曲」是彎折的水流,沿著彎曲的河道駕駛時,要兼顧靈活與穩定,相當於S型彎道的考核。
- 「過君表」要求安全通過放置障礙物的門道,車頭與障礙物僅隔五寸,考驗御人的估算、預判能力與準確駕駛。
- 「交衢」相當於交叉路口,「舞」字生動表現出這一項考核的難度,類似於練車時跑圈,駕駛車輛長距離行駛並控制拐彎。
- 「逐禽左」是在趕車的同時追趕禽獸,考察駕車射殺的能力,從而訓練「御人」作為戰士的後備力量,供緊缺戰車駕駛員時調配。
秦朝的《除吏律》也明確規範,如果御人經歷4次考試後,仍沒有考取駕照,就將被取消考試資格,同時還要罰做4年的徭役。
一直到了唐朝才開始出現真正意義上的「駕照」,《唐律》裡要求「御人」必須持證上工,同時還有一系列交通規範必須遵守。
以動物拉車,本就存在許多不穩定因素;考核必須通過重重關卡,一不小心失敗太多次,還得罰做徭役、從此喪失資格。這麼看來,古代考取駕照的難度,也是相當高呢!
參考資料來源:
(1) https://kknews.cc/car/kkbgemp.html
(2) https://eyekanshu.com/30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