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李怡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失敗者回憶錄161:嗚呼!香港人自豪的廉署!

李怡
·
·
香港另一個在九七前地位超然的機構是廉政公署。

之前談到香港主權轉移後立即出現「小人蛇」事件,引來中國人大對香港實行第一次「釋法」。有台灣人覺得,北京想擋住小人蛇湧入香港有何不好 ? 法律界的堅持不是違反香港多數民意嗎 ?

當時香港許多人也有同樣想法。但法官不能迎合民意而不顧法律條文。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作為社會穩定磐石的司法獨立,開始受到干預時若人們沒有警覺,沒有很強的抗議,那麼釋法就陸續會來,法治也就動搖了。

居港權問題,表面涉及的是阻擋大陸人湧港,實際上與中共許多部門的利益休戚相關。因為一旦居住在大陸的港人子女可以按《基本法》自動取得居港權,而不需要先在大陸的公安機關取得來港的單程通行證,那麼潛規則中必須向各級權力機構「貢獻」的賄款就收不到了。「買」一張來港單程證的「價目」一直在飆漲中。從地方公安到上級機關層層收費。九七時大概要人民幣十萬八萬,到2019年據說已漲到200萬人民幣了。這樣的肥水豈能被香港法院阻攔?

但有百多年司法獨立傳統的香港,法官的地位超然,社交範圍很小,不可能與他們談論處理中的案件,更別說向法官行賄了。所以一定要釋法才能解決這個涉及中共各級幹部的利益問題。

香港另一個在九七前地位超然的機構是廉政公署。

1974年廉署成立前,香港各公家機構的貪污,尤其是警隊,幾乎已經制度化了。1974年,港督麥理浩宣布成立獨立的反貪污組織,全名是「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這名稱意味著廉政專員由總督特派,不受政府其他部門約制。當然,起訴案件仍然要由律政司作決定去檢控。

廉署有許多規定,其中包括設立由副廉政專員兼任的執行處長,對任何貪污行賄的舉報都要在48小時內作出屬「貪污」或「非貪污」的回應。沒有明文規定的共識,就是廉政專員盡可能是最後一份公職,即卸任後不再擔任政府的其他職位,以防止卸任後有利益交換。

但另一方面,又同時大幅調整公務員薪資和退休後的福利,實行「高薪養廉」政策。涉貪的機會成本大增,成功遏制了貪污之風。

廉署成立後,一直向各界諮詢意見,我也有好多年被約請諮詢。開始時我們不少人對廉署的執行力沒有太高期望,因為過去港英的多次反貪行動都不怎麼成功。但想不到首任廉政專員姬達硬朗不苟,以致引來警隊的強力反彈,發生警察衝進廉署搗亂和毆傷廉署人員事件,被稱為「警廉衝突」。麥理浩經慎重考慮後決定讓步,在1977年11月發出局部特赦令,宣佈除了已經被審問、被通緝和身在海外的人士,任何人在1977年1月1日前觸犯的貪污罪行,一律不予追究。據聞姬達為此與麥督有爭執。

這以後,香港就幾乎完全杜絕了貪污和行賄。香港廉署的公信力,和整個社會的廉潔、公正,不僅在亞洲,而且在全世界都成為典範。外國人來香港工作和營商,都只須按規則行事,沒有規則之外的「潛規則」和必須打通的「關節」。

香港廉署也成為許多電影和電視劇的題材。中國大陸和台灣,也都對香港廉署的成功感佩服,有提出學習借鑒之意。對於香港人來說,廉署使社會變得公平,香港不再是貪腐城市。香港人有了自豪感,對香港人的身份認同起了重要促進作用。

九七之後,廉署仍然未變,但負責起訴的律政司開始變味了。1998年廉政公署拘捕星島集團3名現任或前任行政人員,指控他們誇大《英文虎報》和《星期日英文虎報》的發行量,串謀詐騙廣告客戶。星島集團主席兼大股東胡仙女士被當局認定是串謀者。然而到起訴時,律政司司長梁愛詩以公眾利益為理由,決定不檢控胡仙。其餘三人最後被判處入獄四至六個月。什麼是「公眾利益」呢?理由是一旦胡仙被起訴,星島集團的2000名員工可能會失業。但法律就是法律,執法者豈能從社會經濟效益去考慮是否執法呢?

1979年大陸開放引進外資,妻子曾經帶一些港商去大陸投資設廠。她和她帶去的港商都知道要給經辦的幹部一些「好處」,但不知道怎麼開口,給多少,怎麼讓對方知道可以得到利益。因此沒談成功。也就是說,經過廉署多年創造的公平社會,使香港人曾經頗為熟悉的行賄手段失傳了。當然後來慢慢也學回來了。

2001年二月,廉政公署在一個被稱為「八爪魚」行動中,在中旅集團副總經理徐士荃家中搜出1700萬元港幣及美元現鈔,此外尚有大批金條、金元寶、名牌手錶。廉署聲明指「在港國營企業的一名前主席及一名前副總經理」,涉嫌以竄改某宗交易的賠償合約,騙取中旅會計部發放因取消交易而要付出的三千萬元賠償金。有報紙揭露,這名前主席就是被調回大陸的朱悅寧。

這是廉署就中資企業在香港的貪污所採取的最後一次行動。這以後,大陸的貪污行賄越演越烈,來香港設公司包括上市公司也越來越多。在香港的中資或私企的貪污行賄會更多或減少?不用想都知道了。但在香港就再也沒有針對中資的廉署行動了。

廉署不再調查在香港的中資企業,是廉署失去公正廉明的開始。接下來發生的事,就顯示使這個當年辛苦建立的堤防終告倒塌也。

1977 年 10 月 28 日逾 2,000 名警察遊行到警署總部,抗議廉政公署針對警察。

(原文發佈於2022年6月20日)

《失敗者回憶錄》連載目錄(持續更新)

  1. 題記
  2. 闖關
  3. 圈內圈外
  4. 殺氣騰騰
  5. 煎熬
  6. 傷痛
  7. 動盪時代
  8. 抉擇
  9. 那個時代
  10. 扭曲的歷史
  11. 先知
  12. 自由派最後一擊
  13. 我的家世
  14. 淪陷區生活
  15. 汪政權下的樂土
  16. 淪陷區藝文
  17. 父親與淪陷區話劇
  18. 李伯伯的悲劇
  19. 逃難
  20. 愚者師經驗,智者師歷史
  21. 戰後,從上海到北平
  22. 古國風情
  23. 燕子來時
  24. 在左翼思潮下
  25. 1948樹倒猢猻散
  26. 豬公狗公烏龜公
  27. 《蘋果》的成功與失敗
  28. 怎能向一種精神道別?
  29. 自由時代的終章
  30. 清早走進城,看見狗咬人
  31. 確立左傾價值觀
  32. 「多災的信仰」
  33. 最可愛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34. 中學的青蔥歲月
  35. 被理想拋棄的日子
  36. 談談我的父親
  37. 父親一生的輾轉掙扎
  38. 父親的挫傷
  39. 近親繁殖的政治傳承
  40. 畢生受用的禮物
  41. 文化搖籃時期
  42. 情書——最早的寫作
  43. 那些年我讀的書
  44. 復活
  45. 不可缺的篇章
  46. 不可缺的篇章 之二
  47. 不可缺的篇章 之三
  48. 不可缺的篇章 之四
  49. 不可缺的篇章 最終篇
  50. 沒有最悲慘,只有更悲慘
  51. 歸處何方
  52. 劉賓雁的啟示
  53. 徐鑄成的半篇文章
  54.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55. 通俗文化的記憶
  56. 左派的「社會化」時期
  57. 伴侶的時代
  58.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59. 香港歷史的轉捩點
  60. 福兮禍所伏
  61. 香港輝煌時代的開始
  62. 我們是甚麼人?我們往何處去?
  63. 二重生活的悲哀
  64. 《七十年代》創刊背景
  65. 脫穎而出
  66. 覺醒,誤知,連結
  67. 非常有用的白痴
  68. 有用則取,無用則棄(非常有用的白痴之二)
  69. 中調部與潘靜安
  70. 非蠢人合做蠢事
  71. 接近絕對權力的亢奮
  72. 無聊的極左干預
  73. 從釣運到統運
  74. 那年代的台灣朋友
  75. 統一是否一定好?
  76. 台灣問題的啟蒙
  77. 推動台灣民主的特殊角色
  78. 中共體制內的台籍人士
  79. 踩不死的野花
  80. 文革精神
  81. 文革締造中國的今天
  82. 極不平凡的一年
  83. 批判極左思潮
  84. 民主假期
  85. 裂口的開始
  86. 太歲頭上動土
  87. 愛荷華的「中國週末」
  88. 1979年與中共關係觸礁
  89. 那幾年,文藝的沉思
  90. 愛荷華的平和交鋒
  91. 從認同到重新認識中國
  92. 九七覺醒
  93. 美麗島大審對我的啟示
  94. 從事媒體一生的座右銘
  95. 念茲在茲要記下的輝煌
  96. 香港前途問題帶來的恐慌
  97. 從來沒有「民主回歸」
  98. 和許家屯的一次交鋒
  99. 牢記至今的一段話
  100. 從創辦到離開天地圖書
  101. 《七十年代》和天地分道揚鑣
  102. 「庚申改革」的流產
  103. 中共幫我們洗脫左派色彩
  104. 與徐復觀先生的兩年交往
  105. 徐先生的臨終呼喚
  106. 「愛國是無賴的最後防線」
  107. 守護我們的心智
  108. 江南案的考驗
  109. 專權政治逆轉的里程碑
  110. 「李匪怡」和《香港1997》
  111. 一國兩制的根本問題
  112. 港人治港只是誘餌
  113. 「京人治港」是否較好?
  114. 「基本煩」和霎眼族
  115. 與勞思光的交往
  116. 不受術數擺佈的勞思光
  117. 在德國的訪問的感觸與認知
  118. 在新加坡初識黃春明
  119. 首次踏上台灣土地
  120. 第一道晨光
  121. 無意中成了「動亂的醞釀」
  122. 獄中老人成就一名奇才
  123. 六四的記憶與感受
  124. 中國,一口活的「官財」
  125. 我曾愛過這四十歲的女人
  126. 中共高層第二代揭露的內幕
  127. 內幕之外
  128. 《九十年代》台灣版創刊
  129. 江澤民施計過關保位
  130. 我的愧疚
  131.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
  132.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中)
  133.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之三)
  134.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終章)
  135. 與黃永玉的交往
  136. 真有「九二共識」嗎?
  137. 俄羅斯歷險記
  138. 一個預言,一首輓歌
  139. 香港不會再有張敏儀
  140. 共產黨不會再有羅孚
  141. 以感激心情,告別殖民主義
  142. 永遠的港督彭定康
  143. 別了,無法再「複製」的英治香港
  144. 董建華開頭不是這樣的
  145. 回歸前的保釣鬧劇與悲劇
  146. 一生事業與心路所繫
  147. 余英時與《九十年代》
  148. 台灣人像白痴,大陸人妙計百出
  149. 告別《九十年代》
  150. 休刊的社會悼詞
  151. 我的作者朋友們(一)
  152. 余剛、阿城和「炊煙」——我的作者朋友們(之二)
  153. 數十年的幾支健筆——我的作者朋友們(之三)
  154. 「錯愛香港」——我的作者朋友們(之四)
  155. 九七初期的觀察與思考
  156. 董建華的八萬五「嬰兒」
  157. 第一次,大家都不覺得怎樣
  158. 我的《信報》專欄
  159. 「不變」的基石開始撼動了
  160. 陳方安生辭職,文官體制崩解
  161. 嗚呼!香港人自豪的廉署!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