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美好無法成就現在的篇章:年輕人真的不投資嗎?
❥ 用命 ❥ 行運 ❥ 遇見未知的自己 🔜 👉 點這裡 📥 訂閱電子報升級身心靈體驗,拿回人生選擇權,打造生生不息的勝利方程式。
剛好在新聞上面看到台灣金融研訓院新聞,說明台灣的年輕世代金融素養普遍不足,甚至一週內能夠籌資的能力也相對堪慮。
另外一份調查由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發布,也顯示了我國青年的理財觀念,雖有進步但仍處在不及格的水準。
回顧台灣發展的歷史,近幾十年來,生活的紅利不斷的下滑,以十年為一個區間來看,七年級生(民國七十至民國七十九年間出生)我想已經屬於紅利的末段班,我剛好屬於這個年代。
之所以稱為末段班,是因為當我們出社會的時候,全球正面臨一場「金融海嘯」,雷曼兄弟倒閉佔據頭條,全世界陷入久未經歷的恐慌。因為在 2008 年之前,全球真的是一片榮景,也才能支撐起如此巨大的泡沫。
我想剛好兩份調查所述的那一個世代,是在金融海嘯漸漸平息之後,慢慢才出社會的八年級生,甚或已經是九年級的初段班。
講句真的,與其說他們沒有籌資的能力,真實的情況更可能是,他們生活的背景經驗裡面,從來沒有一個「投資環境」。
2008 年金融海嘯震驚了全世界,因為太久以來都沒有出現的危機,令人完全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葛林斯潘對於聯準會政策的不透明、不溝通,讓世界沒有意識到長期的寬鬆與放任,創造了榮景卻也帶來了泡沫。
果然,這個泡沫破掉了,因為人類並不像經濟學家所預設的「完全理性」,不理性的買房,不理性的追求高級獲利,創造了不理性的金融市場。
全世界政府其後的十年,唯一的目標就是保持市場的穩定,以確保政權以及政治體制得以延續。量化寬鬆、大量的貨幣供給,各國央行出手救市,只為了讓大家覺得:「沒有這麼慘。」
很幸運的,這樣的方法被驗證,完全可行,把過多的資金放到市場之上,再怎麼樣都會有一樣資產被推升,甚或有更多新的資產就這樣應運而生,例如虛擬貨幣的投資市場。
直到 2019 年末開始,2020 年代新冠病毒(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本以為經濟將著陸,卻變成了「逆風高飛」,政府的不安全感,持續創造過多的資金,然後推升了所有投資商品的價格。
本該是一件好事,但創造的迥異投資環境,也帶來了詭異的投資氛圍。
在市場裡面,幾乎沒有輸家。
聽起來,大家應該都過得很美,對未來擁有美好的想像,同時也能夠實際的落在自己的身上。
但政府在十年的時間裡面,無法做到的一件事情是「預期管理」,每一個人都永遠自己對於經濟的想像,而多數人是帶著「悲觀」的想法。
多少次,當股市創新高點的時候,看到的都會是警訊,提醒我們經濟力道不足,大家要當心「泡沫」,沒想到每一次的泡沫都如此的堅實,一高還有一高高。
現實跟預期的背離感,令人對於未來勇於縮手,持盈保泰。最先衝擊的並不是那些已經享受紅利的人,而是正在經歷紅利消逝的那一代。
台灣錢淹腳目的說詞早已經不見,更多時候是 22K、基本工資、勞工權益取代了電視標題,成為了日常的討論議題。另外一方面,還有高房價以及高租金的情況,配合尚不健全的房屋租賃市場。
試想當今天連最基本的「住」這件事情,都沒有辦法得到安全感的時候,我們遑論要青年繼續投資。
現在大多數的投資市場,是從那個紅利充足的年代建構下來的!
1962 年台泥(1101)上市,台灣股市開始準備飛黃騰達,經歷加工出口區、十大建設以及近年的竹科高科技產業等等,一直以來多是同一批人在投資市場之中。
那個最缺少資訊的年代,卻也是最容易實戰的時代。有錢可以放在市場,或許賺了,也可能賠了,但沒有關係只要轉個頭,繼續打拼,下一筆資金就能到位。有興趣的人再戰股市,沒有信心的人,沒關係,還可轉進房市。
過去的美好,卻無法成就現在的篇章。
試想,當生活的費用已經佔去收入的一大半,又有多少人能夠為自己的未來繼續奮戰。「投資」至此也自動變成一個遙遠的名詞,就好像是父母那一輩才能做的事情。
與其要說年輕人不投資,金融素養不足。或許應該說,我們還在用老一輩的想法,誤會年輕人可以遵行。
❤
👇八墨在身心茶水間寫信👇
- 💰 寫給市場投資的信:總體經濟、基金、政治、理財觀
- 💻 寫給職場工作的信:工作效率、專案管理、職場經營
- 👍 寫給自我成長的信:命理、占卜、身心學、漢方調理
- 🏢 寫給傘下創業的信:Python、Flask、LINE Bot、行銷
- 🤵 寫給八墨自己的信:吸引力法則、生活經驗
更多請前往 🌐 Website|📮 Newsletter|💬 LINE|🖼️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