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仔餅圖譜:味覺節點的收集
同一食品不同名稱,人們從不同維度看食品的本質,就出來不同的名稱:格仔餅、格子餅、壓花蛋餅、夾餅來自食品的外觀;鬆餅來自食品的口感;窩夫、華夫來自外文翻譯。
查資料顯示,比利時有四種類型:
Brussels Waffle 布魯塞爾窩夫,又名比利時窩夫(Belgian waffle ),餅身較厚,格子較大。製作時麵糰加入酵母、蛋白,所以較為鬆脆,最後淋上糖粉在外面就成!
Liege Waffle 列日窩夫,源自公元十八世紀比利時東面的列日市(Liège),最典型的街頭窩夫,體積較比利時窩夫小,口感紮實,餅面裹著一層焦糖就是這種窩夫的特點。
Tourist Waffle 遊客窩夫,窩夫加上不同水果/雪糕/cream/糖漿/朱古力/等等。
Extreme Tourist Waffle 超級遊客窩夫,窩夫加上大量水果/雪糕/cream/糖漿/朱古力/等等。
(詳細可參考連結https://slowandtravel.com/?p=723)
格仔餅, 即夾餅的一種, 是街頭美食, 小時候的快樂就是在公園娛樂後跑到賣夾餅的伯伯檔攤前, 買件夾餅並要求多花生醬多奶…拿著流奶與蜜滋味的香噴噴夾餅, 己是大大地满足, 吃一個就基本不用吃晚飯了…隨著城市化的發展, 街頭美食是陸續消失, 另一類夾餅麥牙糖也一起消失了, 均成為小時候的集體回憶。
長大了, 格仔餅, 已變成來佬貨, 說成比利時格仔餅, 有朋友開了一個咖啡小食店, 說有秘密配方, 改良自比利時的, 加了焦糖醬及奶滑雪糕, 口感及味道的確不錯, 與小時候吃的夾餅不能相提併論, 根本就不在同一個維度上, 除了朋友這家店, 暫未在本地吃過比其更好吃的配方。
我就在想, 格仔餅原產地是比利時, 那就應該要去比利時吃才能回來評論本地的吧! 於是, 就想方徹法, 跑一趟比利時吧! 最少都要吃一片當地的格仔餅到底是什麼口感及風味的。下定決心, 訂了機票, 展開了找格仔餅之旅, 西歐的物價跟本地不是在同一個維度上, 食物特別貴, 有人服務的東西都賣的特別貴, 可見當地人工是何等的高大上, 而格仔餅可說是平民美食, 最便宜1歐可吃到, 跟原味可麗餅價格一樣。
在比利時的布魯日的市集裡買了最簡單Brussels Waffle,簡地地加些糖粉已好吃,但沒太特別。
再往深巷子找,之後在巷子裡再找到一間特別有供應超大件格仔餅的店舖, 糖粉外有配搭香滑的cream, 份量大且非常地好吃。按格仔餅外型應是Brussels Waffle,其尺寸大概有四部蘋果手機拼起來那麼大, 足夠兩個人享用, 但外國人往往是食量驚人, 他們每人一份, 亞洲人胃口沒有那麼大也是一種好處, 節省成本。
彩蛋: 如果你喜歡我的作品, 可在留言留下你的以太坊錢包號碼 (0x開頭), 送出50份NFT。
凡是能在大腦內的美食地圖留下深刻記憶都是人生重要的節點,當看到格仔餅的寫作主題,各節點就收集了影像、時間、地點、風味、口感、快樂、情感等的內容,串聯起來,成就了完整的風味圖譜⋯以後還要持續收集⋯構建更大更寬闊的格仔餅圓譜⋯幸福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