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YeLi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潛意識與腰痛

YeLi
·
·
小時候形成的潛意識反射動作,可能是慢性疼痛的根源。

作為本文的開頭,我想先簡單介紹我腰痛的故事。


在我17歲時,從雙腳腳麻開始,逐漸出現腰痛、耳鳴、眩暈的症狀,並且腰痛是持續性的,只有在睡覺的時候感覺不到疼痛。

由於不知道原因,也因為還在求學,所採取的治療策略比較被動,大多數是他人介紹我就去嘗試看看。幾年下來,除了手術,大多數的療法我都傾身經歷過,但依舊沒有太大的進展。

直到20歲,我下定決心要解決身體的問題,而從大學退學,並且開始攝取腰痛相關的各種知識。這過程中有迷路、有徬徨、有無助,但終於在26歲時找到導致我疼痛的根源。

那是來自於我小時候的錯誤認知,而產生的無意識自動化動作(也可以說是一種條件反射)。

小時候,我喜歡躺在沙發上。媽媽看到我這樣的時候,就會用很嚴厲的口氣告誡我說「坐好」,然後我就會坐好把腰板挺直。

此情景不知道經過幾次後,只要「坐下就會挺腰的動作」被寫入我的無意識動作中。即使媽媽不在身邊嚴厲的告誡我,我也會「條件反射的做出這個反應動作」。這個動作非常微小,以至於我未曾再次檢視,疼痛出現後又進一步干擾了我的感覺,又更難覺察到了。

可想而知,這種條件反射持續了非常多年,以至於我現在要把背部鬆解也是十分困難。不過至少我知道了原因,這使得我有明確的策略。我相信我一定會好,只要我不駐足。

詳細內容可以參考我的個人網站 -- 關於我

從我的故事可以了解到,慢性疼痛通常有其驅動的根源,這通常是在潛意識或無意識行為當中,我們需要去了解這裡面的機制,覺察自身的狀態,才能制訂有效的應對措施。


潛意識的自動化模式

我們的大腦從低層到高層分別為腦幹、間腦、邊緣系統、大腦皮質。人體的「結構」與「功能」密切而不可分。

  • 低層的腦幹,其功能比較簡單,主要是調節體溫、呼吸、心跳等。腦幹沒有進行思考和識別時間的網絡。因此這一部份又被稱為爬蟲腦,不會計畫、思考,只對當下的刺激做出反應。
  • 最頂層的大腦皮質是人類大腦區域最獨特的。其主要負責語言、思考、做計劃。信仰和價值觀都存儲在這裡。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大腦的這一部份可以識別時間

由於大腦無法一次性處理太多訊息,所以我們大多數的思想過程生理行為由潛意識自動執行,也就說,由較低層的大腦區域執行而不需要經過大腦皮質(思考)。

步態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如果仔細觀察路上的行人,就會發現每個人的走路方式都有其特點。這時如果找一個人然後問他:「為什麼你走路的時候膝蓋會向內旋轉?」相信他應該會很茫然,因為他未曾想過這種問題,走路方式好像是天生就會的。但事實上走路是需要學習、模仿的,只不過在小時候的時候就寫入了我們的大腦,通做神經系統自動運行了!


個人傾向與環境

那麼,是什麼造成每個人的走路方式如此的不同呢?更廣泛的說,這個個人獨有的「自動化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呢?這是個多維度問題,可以涉及到很多方面,但我個人認為有兩點是最主要的,即「個人傾向」和「環境」。

  • 個人傾向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傾向。就像有些小孩喜歡玩積木、有些喜歡玩芭比娃娃、有些喜歡變形金剛等等。這些玩耍的過程中,每個小孩的主觀感受不同,因此產生不同的傾向、興趣。

  • 環境

在農村長大的人,通過大自然中的玩耍學會如何使用身體;在都市長大的人,通過模仿周遭的人、被動的適應人工產物來學習如何使用身體。這些使用身體的方式會寫入大腦,漸漸形成個人獨有的動作模式。

環境對於一個人的影響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不僅僅是在動作模式上面,還有社會集體思想、言語等等。


環境: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學習與模仿

小時候——我們還處於無法獨立自主的時期,我們對任何事物都非常的敏感,能夠本能地接收到他人話語中的情緒、觀察他人的一舉一動。這時,父母、長輩、老師這些權威人士的話語與行為會深深地影響我們,並且可能會改變我們的一生。

每一個思想都會使某些物理組織、大腦的一部份、神經或肌肉付諸行動。這會在組織結構中產生實際的物理變化,因此為了在一個人的身體組織中帶來徹底地改變,只需要對「給定主題」一定數量想法。--查爾斯‧哈尼爾《萬能金鑰系統》

就如同我媽媽受到社會集體思想認為「要坐好」,當她反覆且在不同時間提醒我,而我又為之付諸了實際的生理反應,悲劇就發生了。腰痛完全地顛覆我過去的人生規劃,但同時也讓我得以用不同角度看世界。

常見的例子還有「填志願」,如果爸爸常說「讀藝術會餓死、沒錢途」,但你卻很喜歡畫畫並且想朝這方面發展,你該如何抉擇呢?是要上演一場家庭鬥爭還是默默接受?從現代的角度來看,我個人認為會藝術非常的吃香,每個領域都需要視覺設計來吸引眼球,就如同每間公司都需要行銷一樣。所以「沒有真正的好與壞」,思維模式決定我們「如何定義一件事」。


用新動力,覆蓋舊有的模式

那麼要如何修正這些自動化模式呢?

1、覺察

首先需要「覺察」,認識到自己正走在不期望的道路上。身體會給我們最真實的訊息,例如: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時就會覺得時間過很慢、情緒不佳和煩躁。

現實也會給我們一些訊息,例如:諸事不順、無法有效率的完成工作、容易分心等等。

2、確立想要改變的決心

覺察自身狀態後,還需要強烈想要改變的決心,並願意為之付出代價,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跳脫舒適圈」。

3、提升認知水平

有了想要改變的決心後,需要閱讀個人成長或思想類的書籍,或是聽相關的音檔或演講。當我們一無所知的時候,採取的作為常常會以失敗而告終。因此「學習成功人士的思想」以及「學習他們是如何採取行動」能夠給我們借鏡,再結合我們個人的傾向和興趣,找到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

4、換朋友圈、環境

當你想要努力向上的時候,你身邊的人卻一直約你出去玩。這樣的話,你很難不受到影響。因此需要換換朋友圈,去尋找跟你一樣想要努力向上的同伴,互相鼓勵前行。

同樣,如果你處於一個壓抑的工作環境中(走到辦公室就像走到冰庫,或是上級從來只會謾罵不會鼓勵),久而久之自身也會受到影響並且被同化。這時可能需要考慮換個陽光積極的工作環境。

5、保持初心

成長是需要養分的,就如同澆灌花草樹木,必須持續不斷的細心照顧它才能成長茁壯。因此我們可以寫下一些標語或宣示,放在自己隨處可看到的地方,提醒自己強烈想要改變的初心並為之採取行動。


結語

大多數表象(排除一些先天失能等的例子)是由於潛意識的行為所構築的,一切不是皆不可控的,我們很大程度上可以努力去改變「可以改變的部分」。但改變是需要付諸努力的主動出擊,而不非採取被動的接受。

感謝您耐心閱讀完本文,希望能給您一些收穫。


參考資料

1、自身腰痛經歷

2、《你經歷了什麼?》What Happened to You? : Conversations on Trauma, Resilience, and Healing (Oprah Winfrey , Bruce D Perry)

3、《萬能金鑰系統》The Master Key Systems (Charles F. Haanel)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