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緊抓風中的絲線,談人生選擇
再把雙手放上鍵盤前,我就已經把精神糧食耗盡。
我週六晚間努力到凌晨一點的勞動成果,我自己動手做了一大批手工餅乾。一方面也為了週一下午待客所需,另一方面也為了自己的個人喜好,老實說我滿喜歡烘焙的,也差點因為烹飪社課老師的「蠱惑」跑去唸烹飪科,在我母親一頓冷水伺候之下,還是被「導回正途」地選擇普通高中與大學的升學之路。
普通,但說到底也沒什麼好與不好。
不過幾年前,跟母親坐在當時還沒被雜物入侵的客廳看電視時,他指著電視上吳寶春的新聞說:「你看,這樣子有一技之長也很不錯!」,我只冷冷地回應:「當年我國中三年級時,你可不是這樣說的。」。
結果這些做家事、烘焙、做菜、折衣服,這等生活技能最後比起課本那些向量、三角函數還要受用,只能說前者在長大之後的利用率還是比後者高了不少,就像是從小接受劍術訓練的武士,長大卻決定要當裁縫師一樣,時間努力都被浪費了。
但也在某些地方重新長出力量,生命最終還是會自己默默地幫你找出出路。小時候被父母要求「沒做完這些家事就不能出門」,回憶起來,這些自己陽台上晾全家衣服的記憶,卻變成長大後維持家庭運作的必備能力。
莫名地,我沒有變成老師,也沒有變成廚師、烘焙師,現在我是一個努力維持家庭整潔運作的家庭主夫。當然,也是寫作者、作家。
只能說小時候做家事的經驗意外有用。小時候愛看閒書的習慣也幫助很大,在整個求學階段不得不學的東西,卻變成「應該整理回收的技能」。最終在學校上學幫助了什麼呢?我並沒有否定的意思,畢竟人生的選擇在年紀越小時的越多,在彷彿無盡的人生裡,就像是千萬股絲線在風中飄散一樣,每撈一下就可以發現無數種可能,又怎麼可以肯定哪些可用,哪些又可棄呢?
我相信世間肯定有需要工程數學比折衣服、洗碗更重要的人生存在,只是我沒有選擇這條路而已。
說到底,我會覺得可惜嗎?
沒有選擇那些其他可能,選擇了在螢幕前安靜地打字的人生。
此刻我想起數年前陪我母親在整理衣物時,當他拿起某件西裝外套時,她說:「這是我跟你爸爸第一次約會時買的外套。」
我看著她眼神中的神采,對她說:
「沒關係,如果你覺得這件衣服很有紀念意義,可以留下來,不用丟掉。」
但她卻馬上說:「不會啊,可以丟掉。」說完就立刻把那件外套丟進我們倆之間的大號黑色垃圾塑膠袋,毫不遲疑。
我猜,這些年少輕狂的「其他可能」,也隨著她因為懷孕、因為孩子、因為生活而頭也不回地放棄了,於是此刻便也不需要留戀,畢竟生命已經自然而然地帶我們走到此處,此刻深覺幸福,便也不需要感到遺憾了吧!
對我而言,此刻的我可以坐在客廳寫下這段內容,嗅到烤箱中傳出陣陣地瓜香味,一邊準備未來兩週晚餐時的澱粉來源,一邊寫作,那就已經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了。
我曾經對於這個「賦閒」在家的標籤感到不適,曾經因為自己的「產值」不足而感到自我懷疑,甚至有點排斥自己家庭主夫身份的自我認同。但想著自己其實也並沒有因為這個所謂「不用工作」而輕鬆多少,每天也有需要做的事情、必須做的事情,有時候也被搞的累得半死甚至還加班到半夜呢!
想想,也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做的事情吧?
前幾週在新聞影片中聽聞台灣人最討厭做的家事排名,高掛第一的就是「做飯」,緊接而來的是洗碗、掃地拖地、洗衣曬衣跟倒垃圾,尤以第一名的做飯最讓人痛恨,可見台灣外食文化興盛並不是沒有原因。但我卻大致上做得得心應手,還有餘力做餅乾呢!
近期有個朋友因為懷孕而安胎假,在家期間打算好好轉換身份,變成家庭主婦,卻因為記帳、採買、做菜感到困擾,拿了我的家計簿參考後,立刻打電話來「感謝大神」,直說這詳細規劃的自製Excil實在厲害且獲益良多,在掛電話前彷彿有感而發地說:「你當老師也太可惜了!」。
還好我辭職了,把「才能」用在對的地方。
現在,我不會這麼討厭這樣的身份,即便有時候得一邊刷洗地瓜,一邊想著今天下午得趁烤地瓜之間的空擋「寫點什麼」,或不得不放下手邊寫的正順的手感,跑到客廳把剛烤好的麵包拿出來放涼,但畢竟除了作家身份之外,我也得好好扮演家庭主夫的身份呢!
此刻我想起傑瑞・薩爾茲的《如何成為藝術家》一書,想起他書中所述:「如果能在一天開始的前兩個小時創作,應該算是開始得夠早,不會被討厭的日常瑣事所羈絆。」,我想對我而言,對家庭主夫而言,日常瑣事就在你睜開眼睛的那一瞬間追上你。你處理的都是「日常」,但卻都不可或缺,於是我選擇在烤地瓜與洗衣機運轉之間寫作,我選擇在做晚餐與切水果之前寫作。
日常瑣事便是工作的一部分,我無法提早兩小時逃開,甚至得提前佈局,才能找到其中的空隙。但日常也賦予我養分,在一個人的時間雙手忙碌的那些時刻,大腦卻因此可以偷得一片空閑,使我得以在慌忙的生活中呼吸,使我得以在急促的現代生活中散逸出逃,如此,我才得以寫作。
只能說沒有什麼事情是可以被計劃的呢!
三角函數、寫作、教育概論、看偵探小說、設施園藝栽培、做餅乾,誰又能說哪一種比另一種更有價值?
就看你選擇哪一條絲線,緊抓住了,就別放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