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维舟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瓦格纳叛变暴露出俄罗斯的什么问题?

维舟
·
俄罗斯的体制已经无法适应一场现代战争。
普里戈津谢幕离开

世人几乎还没反应过来,瓦格纳叛乱在24小时内就结束了。本来观众们以为这将是一场内战,结果它倒更像是一场实时化(real-time)的危机公关,乃至一场索然无味的戏剧——很多人看到结局时都想说:“散了吧。”

这很容易让人低估了这一危机的重要性,胡锡进就说,普京几乎兵不血刃就处置了兵变,可见其政治资源依然很多。然而,这真的只是一个小插曲吗?

在我看来,这是极为严重的事变,不仅仅是对普京个人权威的损害和羞辱,更关键的是,它空前暴露出一个问题:俄罗斯的体制已经无法适应一场现代战争。

现在回头来看,俄罗斯并没有为陷入当下的战争局面做好准备。极有可能,普京事先对乌克兰设想的是一次有限战争:干脆利落,在引发战争扩大化之前便结束战争,确保不会引发一个反俄同盟。

然而,这一点很快就落空了,不仅是因为乌克兰出乎意料的坚决抵抗,也因为这场战争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既不明确也不有限,而这就势必引起战争的扩大化。

此前,无论是车臣战争还是南奥塞梯战争,俄罗斯都无须动员其全部力量就能达成政治目标。在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中,俄罗斯甚至不费一枪一弹就拿下了这个具有战略地位的半岛,而西方只是软弱无力地抗议了几声。这可想鼓舞了普京的切香肠战术:既然你们可鄙地缺乏政治意志,那么再来一次试试?

普京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玩的是一个危险的边缘游戏:在不变革体制的前提下,打赢战争并捞取利益,因为要变革体制,可能削弱而非强化自己的权力。这需要极高的政治操控技巧,必须既不引发国外反击,又不激起国内反对。

那怎么才能做到?除了动用有限的正规军之外,这就得借助体制外的非正式力量。

在后冷战时代,各大国军事改革的方向都是一致的:打造一支小而精的快速打击力量,这既是因为看到了美国在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中的成功,也是因为战后的国家冲突模式已经变了,早先那种总动员模式似乎早已过时,重要的是在一场局部战争中高效达成政治目标。

为了实现军队专业化,就需要把一些非核心的事务外包出去,黑水公司、瓦格纳就此兴起。乍看起来,这是完美的演进方向:既实现了专业化,又通过外包节省了军费,还绕过了现有制度的种种规定,不需要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甚至还能鞭策一下迟钝的军队领导层,就像俄罗斯谚语说的,“梭鱼在河里,就是为了不让鲫鱼睡觉。”

现在的问题是:乌克兰战争一开打,很快就失控了,它并不像预先设想的那样是一场21世纪的有限战争,倒不如说更像一百多年前那种“绞肉机式”的总动员战争。

对泽连斯基总统和所有乌克兰人来说,眼前没有退路:要想一对一击败世界第二大军事强国是希望渺茫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战争的国际化,把乌克兰战争变成一场欧洲危机,动员所有的潜在盟友支持自己的反侵略事业。

一旦战争不再局限于两国的单边冲突,普京就失算了。将石油、粮食武器化并不能让欧美屈服,战场上也陷入了僵局。半年后,手头的牌一一打完,他只得在国内进行动员,但这可想只能降低他的支持率,毕竟谁也不想到前线去为一场不得人心的战争而送死。结果,他没多久就不得不宣布停止动员。

“动员之后如何?” “26万人。” “好消息!” “……逃离了我国。”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俄罗斯正在重蹈苏联当年在阿富汗战场的覆辙。那是对苏军来说一场充满“意外”的战争,发生的一切和军事教科书上、训练时的情形迥然不同,只好重新学习。但有一条老规矩一再应验:动用大批正规部队对付非正规部队会事倍功半,通俗地说,正规军很难打败游击队。

在乌克兰战争中也是如此,极其灵活的乌克兰作战小组让俄罗斯正规军措手不及,反倒是瓦格纳这样的非正式军事力量以更低成本达成了作战效率。然而,这本身就是对正规武装力量的嘲讽,在苏俄的军事传统中,军队主要是在为大规模战争做准备的,而对这种小股游击队的作战被看作是警察部门的事,是次一等的,结果却证明正规军无法应对新型的非对称作战。

战争给了瓦格纳集团壮大的机会,但它却得不到相应的地位和充足的给养,还长期脱离于军队之外,这当然会使双方关系紧绷。也因此,军界早有传言,说普里戈津可能调转枪口,向莫斯科进军。两个月前,军事博主佩戈夫(Semyon Pegov)在采访普里戈津时还曾当面向他核实,得到一个轻描淡写的回答:“有趣的想法! 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呢。” 

试对照一下晚清的情形:太平天国起义席卷南方各省之后,八旗、绿营均无力镇压,倒是曾国藩自发组织的地方团练武装连战连捷。咸丰帝一度还为之大喜,却有军机大臣提醒:“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之福。”曾国藩也深知这一点,在攻陷天京17天后就决定解散12万湘军,尽管如此,湘军、淮军的崛起还是在事实上造就了新的权力中心。

为什么当年英国可以授权东印度公司征服印度,不用花纳税人的钱,坐收巨利,还不需要担心危及权力?至于黑水公司,虽然因其在伊拉克的虐囚丑闻而声名狼藉,但很难想象它会对华盛顿发动什么武装叛变,但这又是为什么?

问题就在这里:战争的民营化、外包化,看起来可以节约成本,极大地提升军事效率,但这前提却是需要一套健全法治的制约和专业分工,但在俄罗斯,却分化出了新的政治力量。也就是说,这非但没能像预期的那样强化普京体制,反倒削弱了它。

瓦格纳的叛变,意味着在当下体制下,俄罗斯向外投送力量的极限:超过这个极限,反噬就开始了。在这一点上,泽连斯基说得对:“俄罗斯的弱点很明显——全面性的弱点。俄把他们的军队和雇佣兵留在我国领土的时间越久,他们以后留给自己的混乱、痛苦和问题就越多。”

尽管这次普京乍看有惊无险,但这不仅仅是丢了面子,还暴露出更多深层次的问题:这场战争可能比以往公开谈论的更不得人心,因为一些前线部队竟然那么轻易就向叛军投降了;虽然批判普里戈津这个叛徒,也肯定不会轻易放过他,但很明显,普京没能及时意识到他有多危险。

更重要的是,平息这场叛乱不是靠毫不留情的手段,而竟然需要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出面协调!虽然细节没有公开,但舆论普遍猜测普京做出了不少意义深远的让步,须知,普京早些年“硬汉”形象的要件之一,就是他从来不与恐怖分子谈判!

从这种种迹象来看,普京的工具箱已经趋于枯竭。他既没了瓦格纳这样的非正式武装,也难以进行总动员化,更不能使用核武器,常被人忽视的一点是:俄罗斯虽然一再威胁使用核武器,像老派君主那样把刀剑弄得嘎嘎作响,但其实他们知道一旦越界的危险后果。如果不想陷入1917年那样的状况,那唯一的办法恐怕就是妥协谈判,结束战争,进行改革。

如果是这样,那这恰恰表明,普京的权力是受到现实制约的,就此而言,俄罗斯的体制并没有那么糟。如果上来一位普里戈津式的强人,煽动民粹,彻底总动员化,那么这样一个权力不能制衡的人物更危险得多。吊诡的是,在这一意义上,西方倒是应当支持普京,以避免更坏的情况发生。

然而,有一些事已经无法挽回:这次战争空前暴露出,普京其实是个裱糊匠,俄罗斯也已经是个空架子的纸老虎,最好别真的动用自己的硬实力,以免被人窥破虚实。

多年来,普京的俄罗斯凭借着色厉内荏的讹诈,一度捞到了很多实际利益,这给人一种它仍然强大的表象,表象被误认为是实力,到最后他似乎自己也相信了。就此而言,他是自己构造的假象的受害者。

现在,当这个泡沫被戳破之后,还会发生什么?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