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olet Evergarden的粤语音译尝试

Imananotomihsah
·
·
IPFS
·

本来最近准备要上映的《紫罗兰永恒花园(以下简称《京紫》)》第二部剧场版因为疫情的原因推迟,所以我决定自己找点乐子做。

不知道要多久才能见到老婆了(悲)

似乎到目前对于女主的名字Violet Evergarden依然缺乏官方的粤译,我就自己动手尝试翻译。而目前的主流翻译分为大陆的“薇尔莉特·伊芙加登”和台湾的“薇尔莉特·艾佛加登”,两者大同小异,港版追随的是台译,当然香港的轻小说市场本来就是台版书的天下。因为京紫正版中文书八字都没一撇,基本上是大陆和台湾的轻小说爱好者自己用爱发电(这也是一贯情况),想必电影引进方和Netflix才不会有心力去制作一个吃力不讨好的粤译版本。

本文的目的当然在于带出对粤语翻译的讨论,但用意不在于鼓吹在那里瞎撕哪里哪里的翻译更好,哪里哪里的翻译没文化,这次音译尝试也纯粹为个人脑洞,请勿过分较真。

首先我们得摆出Violet Evergarden的原版发音,这是日本人写的西洋背景小说,所以所谓”原版发音“有两个:

英语(RP):Violet Evergarden /ˈvaɪələt ɛˌvəˈɡɑːdn̩/,抑或美式的/ˈvaɪələt ɛˌvɚˈɡɑɹdən/

日语:ヴァイオレット エヴァーガーデン /väioɾe̞t̚to̞ e̞väːgäːde̞n/,这个标音是我根据五十音一个一个标的,但口语中双元音音值是否发生变化,ヴ是不是/v/我都没有认真去考据。当然,一般认为日语的双元音各占一个音拍,音值不会出现变动,所以アイ读/äi/而不是像英语或者普通话一样变/äɪ/或者别的;ヴ一般用了标记其他语言中的/v/,但在新的翻译准则里似乎改回用バ行来翻译,而ヴ本身念/v/和/b/的人都有。虽然拨音ン有多种发音,但在エ行前一般考虑作/n/。

首先要考虑我们要根据哪个“原版发音”去翻译?英语还是日语?

再之前还有一个问题:Violet Evergarden这个名字是不是英语?

粤音译(其实就是港译)只管英语不管原生语言的问题早就被人吐槽过十万遍甚至九万遍,随便举个例子,意大利足球俱乐部Juventus,陆译”尤文图斯“,港译”祖云达斯“,这就想当然地把Juventus当英语处理念成/ˈdʒuːvɘtʌs/,但英语发音之不规范在欧洲语言里鸡立鹤群。人家明明意大利语里念/juˈvɛntus/,粤语音译”余云图斯“才是贴切的发音。之前香港翻译界(主要是体育)讨论过这个问题,但后来又不了了之。

当然Violet Evergarden这是英语名字这点还是很明确的,因为它的日语发音就是模仿英语发音嘛,原作者把它当英语处理,那翻译的时候当然尊重原作者。所以我们按照Violet Evergarden的英语发音去翻译。

这里的逻辑有点绕:因为日语发音是模仿英语而发音,所以我们判定Violet Evergarden是英语词;而因为我们判定它是英语词,所以我们根据他的英语发音去翻译,而非其日语发音。这里是尊重原作者和尊重出处的叠加结果。

接下来就是划分翻译用字。

对于粤语来讲,划分很明显就是Vi-o-let E-ver-gar-den,而普通话是Vi-o-le-t E-ver-gar-den,差异关键点就是粤语有”入声“,也就是附在发音结尾的急促顿挫,包含三种:-p̚、-t̚、-k̚,上面那个折号表示”不除阻“,也就是说”做口型而不爆破“,我们只是做p、t、k三个字母发音的口型,而非真的要把气流送出去。在这里如果考虑翻译基准是英式发音,那-r可以认为不发音,那就可以忽略不计,目前通行的陆译和台译均采用这个方法,因为这种古代背景的故事基本设定为英式发音以显其古典优雅(想象一下《权力的游戏》里的演员一副美式口音);但如果是美式发音,那粤译通常是装死,当这个翘舌-r不存在,而普通话由于存在这个天神下凡一般的”er“音节(通常为”尔“或”耳“,对译一切闪音、近音和卷舌音),能做到完美对译。这是题外话。

再题外话:普通话的”er“来自于中古日母止摄字的正常演变,和满语蒙语突厥语通通没有关系。事实上满语为了翻译这个”er“还特地创制了一个衍生字母。

接下来正式开始翻译:

Vi,音标为/vaɪ/,对于粤语来说没什么好选的,就是”怀“字,或者可以特立独行用“淮”,这些字粤拼为waai,音标为/waɪ/,差别在于/v/是浊辅音,而/w/是半元音抑或近音,两者发音是声带都振动,区别在于/v/的上排牙齿与下唇接触而/w/不用。大部分粤语里没有/v/抑或说/v/和/w/是自由变体(比如东莞粤语),所以用这个来对译没有毛病。有些地方会用“威”来对译,但发音其实是/wɐi/,和/aɪ/离得更远。

o,音标为/ɘ/,传说中永远没有压力(stressed)的中央元音schwa。普通话里有音值接近的单元音/ɤ/,可以对译为“俄”,但这里陆台均选用“尔”,是因为“俄”在传统上对应的音韵是单元音“o”。粤语没有和/ɘ/十分接近的单元音韵母,所以我们只能用相对接近的双元音/ou/来对译,一般选字是“奥”。当然”阿“字作地名时一读”o“,如东阿、阿胶,可以考虑用这个字,但这样很容易对读者造成误导,以为这里对应的音节是a,所以弃用。

let,音标为/lət/,粤语在这里对应较好的入声音节主要有laak/lak̚/、lak/lɐk̚/、laat/lat̚/、lat/lɐt̚/、lek/lɛk̚/五个。下面一个个选:

对应最好的无疑是lat,但常用字只有一个“甩”,不好听,所以在剩下五个音节里选;
laat这个音节里常用字有“剌、辣、邋、瘌”等,只有一个“剌”字能用,因为在明代这个字常用于对译la、ra等音节,譬如“满剌加(Melaka马六甲)、榜葛剌(Bengala孟加拉),但这字还是不太好听,还一股明朝味,今时不常用,列为候补;
laak这个音节常用字只有一个,就是“肋”,这个字尤其受天主教偏爱,思高本里和/lə/ /ɾə/接近的音节基本翻译为“肋”,比如十二使徒里的Andrew(希腊原名ἀνδρεία, Andreia),一般以“安德烈”或“安得烈”之名流传于华语世界,但天主教译作“安德肋”;Teresia在天主教译作德肋撒,但感觉特蕾莎修女之名更常见。这个字也只能做候补,因为天主教味道太浓,而《京紫》并无天主教或明朝元素,所以我倾向于避开这种字,免得看上去从翻译上暗示了故事的发生背景。
lek这个音节有“叻”“坜”“疬”三字,坜用于地名(中坜),疬更不可能用,只有叻字可用,粤语里借来表作“聪明”之意。但“叻”字本身是很晚期创制出来的拟声字,一开始应该是用于闽南移民称呼一些东南亚地名,譬如“石叻埠”(新加坡),大叻(Đà Lạt,喃字写成“多樂”)。但是粤语里把这个字念成阴平,发音很高亢响亮,但let本身是个很弱的音节。
lak这个音节里有“勒”字,经典翻译用字了。我个人觉得这个比较好,不偏不倚。

总体来说,我个人觉得勒>肋>剌。

E,音标为/ɛ/,粤语虽然有这个元音,但能以这个单元音韵母为音节的字只有一个:诶,也就是我们表示惊讶时的语气词“诶?”但这个字放在翻译里就怪怪的,他语气词的固有印象太强,别人看到这个译名时就很容易心生疑惑。所以我还是倾向用ji/i/音节去对应,选字的话”伊“”意“”依“都有,在这里我选”伊“字。

ver,英式发音为/və/,我记得有一些地方会夸张到发音为/vɑ/,所以这里也没什么好选的,”华“字到处都在用。

gar,音标为/ɡɑː/,还用选吗这,”加“或”嘉“,我们选个”嘉“。

den,音标为/dn̩/,n下面加一点表示”音节化“,可以看作n的发音夹了一个没法分离的schwa/ɘ/。官话的翻译(陆译和台译)都翻译为”登“/tɤŋ/,在无法完美对译的情况下选择以元音接近为优先而放弃了韵尾的拟合度(然而无论是台湾国语还是大陆普通话标准,实际上的鼻音韵尾都不是明显的-n/-ng对立);在粤语里有一个更为接近的音节deon/tøn/,韵尾一致,而元音/ø/是/ɘ/的圆唇化,所以我们可以在这个音节里选字,而在这个音节里音译用字有二,敦deon1和顿deon6。我在这里选用“顿”,原因有二:

Evergarden里的den是非重音音节,而”敦“字阴平调,高亢响亮,与原单词轻重不符;而”顿“是阳去调,相对较低沉;这个理由和上面弃用”叻“字是一样的。
”敦“字念阴平调,意味着中古汉语里为清声母;而”顿“字念阳去调,在中古汉语里为浊声母——虽然粤语里已经没有浊塞音和塞擦音,但依然保留着从清浊声母分化以来的阴阳声调。在翻译里我会尝试结合这一点,在浊辅音前优先选用阳声调字对译,而清辅音用阴声调。当然不是时时都能遂愿——gar这个音节就只有阴声调字可选。但在den这个音节里既然有得选,我就选”顿“这个字,对应浊辅音/d/。在前面对va两个音节翻译时,我都考虑到这个问题,没有用阴声调的“娃”去对译(而且这样一股斯拉夫味……)

综合下来,Violet Evergarden的粤语音译就是”怀奥勒·伊华嘉顿“,当然”怀奥肋·伊华嘉顿“甚至”淮奥勒“、”淮奥肋“这类的翻译也是可以考虑的。

如果按传统方式翻译会是怎样?我去查了一下”Violet“这个人名在传统粤译上可能翻译为什么,结果好像是”禾奥拉“,就算耳朵再抽风也不可能把violet听成viola——所以这肯定是对其他语言下violet同源词的借译,而viola这种写法也是一股拉丁味,所以粤语传统翻译应该是来自拉丁语族里viola(拉丁语或西语吧,没考证过)。当然英语也收录了viola这个词。而Evergarden这个词我反正没查到以前在什么地方用过,但我估计传统粤译里和”伊华加顿“不会相差深远。

所以翻译要贴合原发音还要信达雅,真是件费力事。这只是个脑洞,不要太较真。

香港还有个把外文名字尽量翻译为三字中文名的传统,譬如Teresa May→文翠珊。虽然我个人认为这已经不是翻译,而是在英语发音基础上创制的中文名(类似容祖儿的英文名Joey或陈奕迅的Eason,这是他们的英文名,而不是英文翻译名),但我们也可以为Violet Evergarden搞个类似的名字,按姓先名后的原则,只翻译Evergarden就好,大概叫伊嘉敦吧。

之前说了”剌“字一股明朝味,其实按照鸠摩罗什的佛经、《大唐西域记》、《元朝秘史》、《华夷译语》以及《清汉对音字式》等提供的音节翻译原则,我们分别等得到东晋、唐朝、元朝、明朝及清朝等不同朝代官话所对译的汉名,但要玩这些需要很高的音韵学修养,我还是不够格,另请高明吧~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