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歷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閱區,回到作品頁
莫冰樱
IPFS 指紋 這是什麼

作品指紋

关于内卷这回事(一版)

莫冰樱
·
·
古代vs现代的内卷,其实都没有获得阶段性的突破。从根本角度来说,它们还是一样的,没有谁比较容易或是困难。

关于内卷这回事,想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浅谈一下。


先从企业家的角度来浅谈一下吧。

我个人认为,在可控的范围内,底下的人越内卷,相对的,企业家们也会相应地从中获得一定程度的利益,其概念类似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但是这个行为本身亦承担着巨量的问题与风险。当事情和局面一旦超脱控制范围,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为了自身利益,每日较劲、内斗,这本身亦是一种内卷行为,这些行为会大量地消耗人的精神能量以及对公司的忠诚度。当内部管理层各自为营,那么这个企业面对分崩离析的时候也就不远了。散乱的人心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是大忌。


个人角度来说的话,当大环境都在内卷的情况下,无可避免会带动个人被迫内卷,这也是中国最常见的一种现状。这部分的内卷,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激励了大家不停地提升自我,以求变得更好,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又何尝不是增加了更多的竞争性,提高了整体的竞争门槛。

绝大部分时候,当你参与了某项内卷之后,并没有让自己变得更好,还可能被削夺了更多的,本来内卷之前就应该获得的福利。整体大环境给出的福利并没有随着内卷的发生而带去适当的改变,仍然维持在内卷发生之前,这本身就是一种削夺。

或许有人会说,"没办法,不这么做的话日子也过不下去。"。但是事实上真的是如此吗?我个人并不那么认为,或许跳出了原本大众所设立的框架之后进行思考,用其他的方式杀出重重围困,日子一样过得下去。区别在于,你有没有那份勇气与魄力。


内卷为什么会发生?又是因为什么而发生?实际上,只要有资源上的竞争,必然存在着内卷现象。区别在于发生的周期长短、存在时长以及情况的轻重变化。

换句话说,每件事,哪怕你觉得普通得不能更普通的小事情,都可以存在一定程度的内卷现象,而这些内卷对于你个人角度来说是否存在着必要性和意义,我个人认为需要慎重考虑,在这之前你需要搞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才能避开内卷的陷阱。

 

从内卷现象来看,不难发现存在着几种类型人的,或抵抗、或加入、或游移不定又或是破开陷阱的人。

抵抗的人,或许他们想明白了这是个陷阱,又或许只是单纯地从本能抗拒内卷的现象,因为不愿成为内卷的一份子,但是暂且没有想到破开内卷陷阱的方式,会选择以躺平摆烂的心态,以一种和平但又效率不高的方式去拒绝内卷。

而加入的人,往往是一批没有进过或慎重或轻微的思考,只知道这是一种大趋势,而为了不落于人后,选择了加入,进而跳进了这个大陷阱里。但是,自然也存在着那么一群很清晰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往往也是大众所追求的),进而加入内卷、加剧了内卷程度的人。

在前两种立场分明的类型的人出现了之后,自然也存在着仍然对着这个陷阱摇摆不定的人。这批人往往是属于内心不愿意,但是因为大环境或是身边的人都在内卷,从心态上会出现一种相对焦虑、不知所措,犹豫着不知该不该加入内卷,呈现一种疯狂动摇的情况。而无论是加入或是动摇的人,实际上都具有很强的从众心理,这部分心态也是绝大部分人所拥有的。

虽然说别人怎么做是别人的事情,你只能管好你自己,这句话在某些角度来说挺合理的。但是人是群体动物,行为模式、一些东西上,或多或少会受到所处的环境下,和其他综合条件对当事人带去影响。

换句话说,你可能是想先管好自己的,但是你的潜意识多少会受到其他方面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这种情况并不是绝对的,但仍然具有一定的概率性。

而最后一种人,他们从根源上看破了这个套着糖皮外衣的陷阱,他们清晰地了解、且有规划的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这批人往往是跳脱出内卷陷阱,成为行业巨龙的那些人。具体可以参考华为,当大家都在电子行业内,为了手机的价格,为了笔记本的价格和质量不停地内斗,加剧了内卷化的时候,华为却早已走在开发芯片的路上,且开发了自己的系统,成为了其独特且立身之根本。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以上的情况可以分为有明确的目标且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又或是还没想明白自己究竟在追寻什么,这样的两大分类。

所以才有前文提到的,卷得有没有意义这部分需要考虑一下,也就是你说的要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才能避开内卷陷阱。

 

企业家、资本家可以利用内卷得到相应的收益和好处,那凭什么内卷的群体没办法反过来利用这一点获取好处,或者说为整个内卷群体获得好处?

我想,大部分的时候,或许并不是没有人考虑过这部分,而是他们没有很好的想法与能力去把这件事情付诸于行动,让这个可能变成现实。内卷的发生源自于资源的争夺,从根源来说,大家都是竞争者,而绝大部分的人对于自身的利益也非常重视,并不会轻易和其他竞争者合作,除非这项合作可以确保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的情况下还能获取更大的好处。某种意义上,只要人类仍然心存欲念,不愿意相互合作,那么这件事永远只能是纸上空谈。从现实层面来看,这件事永远不可能化为现实。


关于内卷的环境,从我个人成长经历来说的话,其实并不内卷,至少对比中国大体环境来说,甚至获得过很多人评价我们整个步调就很像在养老度假。

家长“希望”孩子变得更好,孩子“希望”自己考到高分获得相应的东西,老师“希望”学生成绩优异获得相应的绩效成就,学校“希望”学生们能为学校带来荣誉。

这些希望本身其实,虽然都是希望得到更好的、更多的好处,但是某种程度上也在培养出来内卷的环境。不过具体有没有被培养出来,我觉得得看各个角度综合下来的结果,单看这个方面的话其实不能作为最终依据。

我爸曾经也表达过很多次“希望”我们成绩更好点,让我们把考试当游戏玩,去考高分。然后我带头摆烂,因为我不喜欢游戏,这个形容一点也不戳我,我没办法从这些东西里面获取任何快乐,名利看起来很重要,但是我个人对这部分其实没有很上心,所以我爸这部分引导失败了。我弟他们虽然爱玩游戏,但直言过游戏更好玩,所以我家没有内卷的条件,不具备。所以得证,需求是很重要的,而这一切也不过是连锁反应而已。

而中国的大环境就是不停地在内卷,环境所逼出来的需求,导致了人民不内卷就可能活不下去,实际上可选的选择并不多,无论你是否愿意,都只能被摁头内卷。(除非你富二代,家里富到三代吃不完。)

 而不管什么国家,其实贫富比例永远都不是均衡的,富人对比穷人的比例来说其实都是很少的。更多的是穷人又或是中产阶层,为了改变代代遗传下来的问题,只能靠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找寻自己的方向,去杀出一条生路。

而在中国,最快捷有效的方式就是念书,考上一本大学。所以自然也会有很多人前仆后继地朝着这个目标去冲刺。同样的,当社会上这类型的人变多了,招聘的要求和门槛会随之提高。不再是本科文凭而已,硕士、研究生、博士,这些都是会逐渐提高的门槛之一。

 不过也不完全是那样,但是在某些条件下,其实大差不差。其他方面的隐患都会随之提升,但是这部分先暂且不提。


关于婚恋上的内卷现象,或许有的人觉得这个想法很可笑,但是实际上也确实存在着这部分的问题。诚如我之前提到的,只要有资源的争夺,必然存在内卷现象,那么,婚恋对象的抉择本身也是一种资源上的争夺。无论男女,都希望自身能够找到一个优异的对象作为自己的未来的另一半。无论是样貌、才情、学历、资产、社会地位,诸如此类的,都是世俗评判优异的标准。绝大部分女性会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一个足够富裕,保障自己未来吃喝不愁的对象。而另一方面,绝大部分的异性恋男性却又希望能够找到一个长得好看、温柔顺从、能够为自己操持家务、打点一切的女性作为对象。从这个情况来看,可以说各有所需,但是也不难看出,大家都有同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往往粥少僧多,换句话说,资源的争夺又开始了。

为了获得自己心目中的优异的对象,大家会自然而然地淘汰掉了绝大部分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人。为了世俗定义的到了年纪就应该怎样,为了去完成这个目标,大家会拼了命地在到了年岁之前就为这些资源而拼命。那么,在这场争夺里面,不幸剩下来的人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况呢?显而易见的,会随着年岁的增长,随着身边的人恨铁不成钢的催促,不得不降低自己的要求,就为了达到找到对象共结连理,繁衍后代的目的。而这样的行为,真的对个人价值有帮助吗?我并不赞同。每个人都存在着自己的个人价值,端看你个人发掘了与否,实现了与否,并不应该是世俗定义的样子,更不该是只有繁衍后代才能作为个人价值而存在。


 所以说,关于内卷,有好有坏,端看个人怎么思考取舍。

从我的角度来说,大概属于,理解,但是并不是很赞成的一个状态,除非找到新的突破口或是方式让双方达到共存共利,那我或许会有新的想法。

我个人主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和步调,所以并不是很着急去做大众口中几岁应该是怎样的、做了什么事,反而是先把自己活明白了才是更重要的事情。(不要问我活明白了没有,我还没,我还在找。)但是内卷的话可不管,是无差别攻击,自然而然地,大部分的人就得成为大众口里的"oo岁该有的样子"。

内卷这部分,虽然说总结可以归纳为需求作祟。但是不能否认人的攀比心在某些时候也做到了一定程度的助攻,全看你个人在乎什么,想攀比什么。


关于自古以来都在内卷,到底是新的突破还是换汤不换药,又或是本质上在轮回?

坦白说古代的条件大家也知道,吃饱、穿暖、活下去是唯一被关心的,至少普遍来说,条件不如我们现在的环境。在当时,许多人光是为生计犯愁就花费了许多心力。

当时普遍民智未开,在普通民众里,知识的储备与普及率非常之低,不是每个地方都有落第秀才出来教书。如果想要开设学堂或是得到授课先生,还得额外地去请,教育推广就是一个问题,这就是第一个门槛。而在当时,上学堂要交束脩,束脩本身就可以难倒一些人,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谁又能有多余的资源作为束脩呢?这便是第二个门槛。除开这些问题,在当时,对于普遍的基层民众来说,笔墨纸砚算得上一种昂贵的奢侈品、消耗品,获取虽不至于不易,却并不是常人能负担得起,不然也不会有人在沙地里练字写作,这本身也就拉高了学生家庭条件的要求和门槛。

当时的条件是,商人社会地位低下,重农抑商。农业这玩意,说白了,在当时的条件,除了你得勤奋,就是看天意吃饭了。但凡来个天灾人祸,相当于辛苦半年的劳作打水漂。当你撇出了各种不好的因素之后,挣了点钱挣钱,但是肯定没商人挣钱,没办法「大手大脚」的挥霍笔墨纸砚。

 仅仅是这些外在因素就可以难倒太多的人,门槛太高了,所以为了不辜负众望,削尖了头都想成为体制内的一份子,获得一定的保障,可以说是功名两全。当然,进入体制内之后,你究竟是个闻名一方的大官又或是默默无闻、消失在历史长河的无名小卒,全看个人能力和运气。所以说,古代人卷吗?肯定卷啊,在当时医疗条件并不发达的情况下,普遍也就三十来岁的寿命,运气好的或许能够活得久一些,在这个对比现代社会来说极为短暂且有限的生命里,这关乎了他们前半生的努力是否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又或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为了生存下去,所以他们内卷。

商人为什么不学...嗯,部分是社会问题了,先不谈,反正学的人肯定有,但是不一定那么多。

到了现代,因为简体字的诞生,其实无形中是降低了学习难度和门槛,当然也有说法说,简体字就是为了降低文盲存在率诞生的产物,简体繁体,拼音注音大五码,这些方式到现在也颇受争议,姑且先不提。

至于内容的话,我看了看《官场现形记》,是晚清时期李伯元写的长篇小说,里面的角色据说都有原型,所以当年清政府靠这个抓了不少贪官。由于并不确定我看的是不是原文,但是我看到的内容,其实和现代的白话文已经非常相似了,根本没有区别,对于不擅长文言文的人来说,并不存在阅读理解上的困难。

加上现代社会的影响,无论什么国家都是主张保障每个人民都能得到教育资源,或许不同国家、地方的资源配比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并不影响这份资源共享的大方向。也就是说,基本上都在保障人民,无论在哪里,都有书可以读,有学可以上。当然,也有的地方没有,这些又是另外的情况了,每个背后原因都很复杂。这个门槛本身就降低了很多很多,对比古代的那段为了生存而劳心劳力的时期。

再然后就是束脩,某种程度上可以等同于学费一类的存在。至少我的认知来说是几乎等同。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保障了人民从小学到初中都有学可上,只要不是因为个别因素,从理论上来说,基本可以达到人均初中学历。

大马这里是直接让你念到高中毕业,十几年的学,都不需要给学费,最多也是维持学校的运作的一些费用不高的学杂费或是作业的钱。至于课本那些,不需要买,皆由政府提供,每个年级都可以无偿学校那边借了,快迈入新学年的时候归还,至于学校的运作费用,当然也是靠政府提供分配了。(还有一些其他情况,但是暂时先不提,太多了,说不完。)

 这部分相当于,作为家长,你只要保障孩子吃喝穿用,交价格极为低廉的学杂费,孩子的学业就有了保障。至于补习班?那是属于个人抉择了。从理论角度来说,只要没什么问题,人均高中水平是可以的。

现在的社会也不重农抑商了,农业、渔业依旧挣钱,商人也逐渐变得更多了,随着大家文化水平和知识的提升,自然就会开始注重身心灵或是其他方面的发展了,也不完全是以前那般,削尖了脑袋都想进入体制内,吃公家饭。因为比起古代,其实多了很多很多的职业与出路。

到这里看起来都挺不错的,好像对比古代简直不能太好了。

但是,我们不能忘了其他需要考量进去的因素。当年的人,生得多,死得更多,人均寿命不长,分分钟因为感冒发烧或是什么疾病直接双腿一蹬,驾鹤西去,所以岗位轮替来说其实还是很频繁的。现在的人,生得不算多,当然也有人大生特生,死得少,人均寿命60-70没问题,退休年纪普遍50还是60岁,相当于岗位轮替机会少了,哪怕职业再多再多,也终究会面临岗位空缺变得炙手可热的问题。

现在的人也大多因为学历更高了,心气也就高了,能不能吃苦那是另一回事,但是让他们干非常基层的事情,大概是干不了的。不说他们愿不愿意,至少社会上来说,会有一些言论,这些言论就足以阻碍对方能不能沉得住气在基层干活了。“学历那么高为什么要来干这个啊,多浪费啊”,“不要学那个阿姨/姐姐/叔叔/哥哥,在这边帮人家这样那样的,一看就是小时候没有好好读书,要好好读书,长大才能赚大钱,做有用的人”,诸如此类的话语,多不胜数。

人言可畏,不管你是什么目的去在基层干活,最后大概会变成浪费、可惜、没有好好读书。是偏见,也侧面映射一个问题,大家在无形中都被植入了:读书好=学历高=赚大钱=有用的人,这样的一个思维模式。但是这个模式是真的100%正确的吗?我个人觉得,在某些情况下,这句话,是正确的,但是它不完全正确,它因人而异。(涉及到一些三观问题,暂且不作讨论。)

至于前文提到的因为岗位空缺而变得炙手可热的问题。因为大家起跑线都一样了,那么录取的门槛也就会提高了。也就是我说的,一边门槛低了,另一边就会提高,这是一个天平,一方占比重了,导致了下沉,那么另一方自然就无可避免的上升了。

 随着录取门槛逐渐升高的时候,也就是你必须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和人不一样,比如要求最低本科毕业,那你硕士又或是研究生毕业,自然就更容易被考虑。当这样的情况变多了,恭喜你,大家的起跑线又得被抬高了。

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闭环。

现代的人卷吗?这个放到中国来说,是肯定的,到处都是削尖了脑袋想冲击一本的学生,削尖了脑袋想进入体制的人。

放到大马,卷吗?作为大马人,这几年的观察下来,也逐渐在卷了,对比中国,那只能说是还在度假的快乐摸鱼,超级relax的国家。

但是现在的人在为了什么卷?我觉得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但是又很单纯,还是为了活着。但是这个活着,或许不只是单纯的为了生存,而是为了生活。同时,这个活着又多少会受到社会影响,对比以前来说,大家看起来都很肆意的做自己,但是我觉得骨子里其实还是被压抑的,社会给你套上了无形的枷锁,给你画了无形的牢笼,让你没办法thinking outside the box,让你从长期的、有意无意的、被灌输的固有思维里面跳脱出来去思考,思考自己是不是有更多的选项。

大家就跟在笼子里的仓鼠一样,因为大家那么做,所以也那么做,就在同样的笼子里,同样的随着其他人一样不停歇地跑圈。

 

思路到这里的话,你说谁更卷,从目的来说,大家不一样,从结果来说,还是一样卷的。就像朝代轮替的周期一样,从不卷到卷起来,是一个轮回,只是形式不太一样了,本质上还是一样的。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内卷?我觉得不是那么说的,更确切来说,有竞争的地方,无论你是人或动物,万物生灵,都会内卷,最终遵循的也不过是物竞天择的理论而已。

所以到这里我个人觉得是,换汤不换药,本质还是在轮回,还是物竞天择。

古代vs现代的内卷,其实都没有获得阶段性的突破。从根本角度来说,它们还是一样的,没有谁比较容易或是困难。


原文下笔日期:2022年4月22日

CC BY-NC-ND 2.0 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