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China1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閱讀的媒體

China1
·
·

此文,是因為我看到身邊很多朋友都為此而困惑,特別是在全球媒體資訊爆炸,且更加碎片化、極端化的今天,如何選擇資訊來源變得更加重要。


如果沒有耐心讀完,請直接跳至最後一節。


1.   科普基本概念

a.     新聞報導與評論

新聞報導傳播事實資訊,以事件為中心,基本上不摻雜記者自己的個人觀點;評論提供的是意見資訊,以觀點為中心,是作者對新聞事件所闡述的思想。

前者往往是一手資訊,因此採編成本很高。特別是深度報導,譬如差旅、找線人、甚至秘密行動……電影中有不少這樣類似破案的情節。

後者則多是二手資訊,編寫成本一般很低,往往只要一個人在家上網搜索些報導資料(特別是支援自己立場的),然後串聯在一起即可。新聞媒體一般都有評論版,而社交媒體平台上(如微信公眾號、Facebook、YouTube等)內容則大多是此類。

換個角度,可以分為事實、真相(深度報導)、觀點。區分清楚很重要。

b.     新聞媒體與社交媒體

前華盛頓郵報編輯菲爾·格雷厄姆形容以消息導向的新聞寫作是「First rough draft of history」(2017年奧斯卡獲獎電影The Post結尾就有這段話),可見新聞從業者的重任。因此,可靠的新聞機構及其員工有著必需遵守的職業道德準則,規範記者的專業行為。譬如“全面性“,報導一個爭議性的事件,一般要同時採訪正反兩方面的聲音。同時,有的國家對他們還有各種要求,包括極權國家的新聞管制。“新聞學”也是一門科學,其中還包括“新聞倫理學”。

目前盛行的各種社交媒體(指社交媒體平台上的內容創作者),則不受傳統新聞媒體的各種約束(包括自我約束),加上其盈利模式大多基於流量,因此會創作各種“抓眼球”的內容,所以素質極為良莠不齊,包括各種標題黨、假新聞、陰謀論之類。

當然不一定所有新聞媒體都比所有社交媒體可靠,但從整體上看是這樣。

c.      Media與Publisher

在中文都是“媒體”,但是有所區別。Media是指上述的,自己有內容創作的(無論報導還是評論,好內容還是壞內容)。

後者則是自己不創作內容,只是做“資訊聚合”(Information Aggregation),再通過演算法或朋友間來做資訊推送。譬如今日頭條、微信、微博、Facebook、YouTube、Twitter等。

d.     左派與右派

這兩個詞其實沒有絕對的定義,一般來說左派支持平等、反對統治階級、傾向革新、世界主義和國際主義;而右派則認為社會分層有其自然性和不可避免性,支持統治階級、傾向保守、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具體可以參見:https://zh.wikipedia.org/wiki/左派和右派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大陸的語境下,左派跟右派正好調轉。所以,避免歧義的話,可以稱為“自由派“和”保守派“。

政治立場分佈圖

e.     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

事實判斷是一種描述性判斷,是關於客體實際上是什麼的判斷。可以用科學、實驗、觀察方法,來決定其“真實”(True)和“虛假”(False)。

價值判斷是一種規範性判斷,是關於客體應該是什麼的判斷。絕大多數的道德、藝術、文化上的問題,都是這一類。

一般而言,先要有事實判斷,才能給出價值判斷。而不是先根據固有的立場,做出價值判斷,然後再由此出發去尋找(甚至創造)符合這個觀點的事實,過濾掉不符合的。

而且,不設立場前提的全面事實判斷,相對而言更容易在不同人群中取得共識,而基於立場的價值判斷則往往相去甚遠。

f.       宣傳與Propaganda

宣傳一詞在中國大陸的語境是一個中性甚至褒義詞,但對應的英文Propaganda則是絕對的貶義,類似於“洗腦”。

宣傳最重要的目的是主動影響人民的意見,而非傳遞事實。譬如建立不同事物間沒有邏輯也不直觀的關係,藉此喚起民眾強烈的情緒。具體手法如平民法(即一切想來自人民)、訴諸恐懼、轉移法、代罪羔羊、證言法等等。具體參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宣传

在自由國家,媒體(包括有些官媒,譬如香港電台)不是政府喉舌,而是監督的第四權,常常跟政府唱反調。他們一般有兩大作用:傳播事實,改變現狀。在民主的社會,兩大作用都能發揮;在有些特殊社會(譬如香港),只能發揮前者;而在極權社會,只能充當喉舌了。


2.   各地媒體的現狀

a.     美國媒體

下圖是2018年的美國“媒體立場分佈圖”(Media Bias Chart,參見:https://www.adfontesmedia.com/):

媒體立場分佈圖

圖中橫坐標表示立場偏左還是右,縱坐標是表示其內容的可靠度,從低到高包括:包括不準確或編造的資訊、宣傳和包括誤導資訊、選擇性或不全面的故事或不公正的導向、評論或者公正的導向、分析、深入分析或結合報導與分析、事實報導、原創事實報導。

可見,從整體趨勢上看,是一個“倒V”型,越是立場極端(無論左右)的媒體,其可靠度越低;而越是中立的媒體,其可靠度越高。所以,圖中把美國媒體分為4大類:

  • 紅色:損壞公共話語,即垃圾媒體。包括極左和極右的。
  • 橙色:極端或不公正的解讀新聞。曾經多次引起中國大陸群體抗議的Fox News就在這區,而有些中國人誤以為美國媒體也都是“官媒“,代表國家(包括政府和民眾)立場,殊不知其差異極大。
  • 黃色:公正的解讀新聞。這裡能見到一些熟悉的名字,如CNN、MSNBC、Times、The Huffington Post等。
  • 綠色:新聞報導。我們閱讀都應該儘量在這一區域。

這裡著重介紹一下綠色區域的(當然,可以看到這裡也有輕微的立場不同):

  •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美國兩大日報之一,創辦於1851年,截至2019年共獲得127座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s)。內容更偏時事政治。其報導標準和道德規範被業界認為是標杆之一。立場則是親左翼自由派。
  •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美國兩大日報之一,共獲得40座普立茲獎,報導側重金融、商業領域,創辦於1889年,隸屬於新聞集團旗下的道鐘斯公司。顧名思義,立場傾向右翼的華爾街。
  •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總部在倫敦,有美國版發行。創辦於1888年,財經報導為主,2015年被日本經濟新聞收購。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創立於2005年的“FT中文網“,得益於其強大的在華政府公關團隊而成為唯一能夠在中國大陸牆內存活的境外主流媒體(雖然也不時被遮罩部分文章和讀者評論)。
  • 類似的還有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獲得65座普立茲獎,僅次於紐約時報)、美聯社(AP,獲得52座普立茲獎而排名第三)、路透社(Reuters)、彭博社(Bloomberg)、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總部在英國)等等。不一一細說。

b.     香港媒體

下圖是2016年的香港“新聞機構位置圖”(基於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調查問卷,參見: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1005-opinion-clementso-umbrellamovement/):

香港媒體立場分佈圖

類似上述美國的圖譜,橫坐標是政治立場,縱坐標是喜愛程度,同時還用顏色來標明媒體的類型。

還有一個方法,從用詞可以大致判斷其立場。譬如2016年的旺角事件(詳細分析參見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217-hongkong-MKPolice-04/):

香港媒體對2016年旺角事件用詞分佈圖

這裡從本土到建制介紹一些主要的媒體:

  • 蘋果日報。創辦于1995年,由黎智英所創立,母公司壹傳媒為香港上市公司。香港回歸之後,大部份香港傳媒基於自身利益而自我審查,蘋果日報則是少數仍然會大力批評中國政府、香港政府及建制派的報章,被普遍認為是香港目前唯一未被「染紅」的媒體,因而一直受到中國大陸封禁。2003年進入台灣,發行台灣版“蘋果日報”。近年推出的“蘋果動新聞”APP在香港也是很有影響力。
  • 香港電台。現在是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的部門,擁有電台、電視和網路。其費用都是來自香港政府,立場卻是神奇的中立偏本土。曾經有建制派議員提出反對,為何政府要花錢養一個反對自己的媒體?但基於港台獨立自主的編采方針,他們活下來了,而且成為最受歡迎的媒體!
  • 端傳媒。創辦於2015年的網媒,在2017、2018、2019年都是獲得亞洲出版業協會大獎(SOPA,被譽為亞洲的普立茲獎)最多的媒體。最大的特色是面向全球華人、原創的深度報導,看過之後立刻就會發現與一般媒體的區別。注:此處不是做廣告哦!
  • 香港01。由《明報》前老闆于品海籌畫創辦於2015年,總部設於香港。是近年來香港最火的網媒,且行業內皆知其燒錢無度,引來不少對其背後資金及目的的猜測。其內容立場中間偏建制。
  • 無線新聞。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無線電視)新聞及資訊部製作的新聞節目統一品牌。香港回歸之後,其立場不斷偏向中共,所以被香港網民戲稱為“CCTVB”。在近日的反修例事件中,無線新聞多次被示威者指責選擇性報導,以至有人提出“六大要求”,增加的一條就是針對“失實傳媒”,即指無線。
香港2019年反修例運動中,連農墻上批評TVB新聞的海報
  • 文匯報、大公報。連同“香港商報” 被稱為「香港三大左報」。文匯報創辦於1938年的上海,1948年遷到香港。大公報1902年創辦于天津,1949年遷到香港。由於其擁有被中共中央直接領導的悠久歷史背景,在報導國際及兩岸事務時往往站在中共立場,政治色彩濃厚。一直以來在香港市民中可信度排名墊底。為什麼上述的反對“失實傳媒”,卻不提大公報、文匯報?因為根本沒有香港人會看。譬如文匯報這篇文章,關於反修例事件中示威者的“五大訴求”,其中最後一點原本是“雙普選”,卻不敢寫出來(也許是因為其目標讀者在中國大陸),將其改為“追求警方開槍責任”,然後煞有介事的批駁一番。如何能以此媒體作為資訊來源?在香港又怎會有人看?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6/25/WW1906250001.htm

c.      中國媒體

由於中國媒體的特殊性和一致性,無法畫出上述的圖譜。

在無國界記者組織發佈的2019世界出版自由指數中,中國的排名逐年下降,在全球180個國家或地區中,從2013年的173名下滑到現在的第177名,僅優於厄立特里亞、北韓和土庫曼斯坦(參見https://rsf.org/en/china)。

自由派曾經的兩大陣地,北方的《炎黃春秋》與南方的《南方週末/南方都市報》,自從新一屆政府上台後進行了多次肅整,目前已經被政府全面接管(參見“炎黃春秋雜誌社換血風波”、“南方週末新年獻詞事件”、“南都深圳版面事件”等)。

南方都市報深圳版面“媒體姓黨,魂歸大海”

更進一步,政府採取了諸如“三個十條”來規範社交媒體、通過《國家安全法》納入新聞媒體、只允許部分(即官方)媒體擁有採訪權等手段,來加強控制。

具體可參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中華人民共和國媒體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80910-mainland-censorship-journalist-in-china/

由於防火牆的存在,這裡推薦一些牆內可以看的:財新網,澎湃新聞,介面新聞,等。其中財新網是目前“最大膽”的媒體,多次深度報道了中國大陸重大事件(包括武漢肺炎中的系列報道),也引發了大家對於其總編胡舒立背景及背後支持者的猜測。

d.     其他地區媒體

類似的方法論,我們可以製作其他地區的圖譜,如台灣、馬來西亞等等。網上也有現成的。


3.   社交媒體的負面影響

社交媒體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重要,不但替代掉衣食住行,還逐步替代掉了傳統媒體,成為很多人主要的新聞資訊來源。這是需要警惕的。因為:

  • 如上所述,社交媒體平台上的創作者缺乏各種(道德、職業、法律等)約束,也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和資源保證,很難確保其內容的可靠性。譬如最基本的Fact Check都不會做,因為吃力不討好;而製造一些陰謀論從而抓眼球,則是成本效益非常高的。極端的說,如果只有兩個資訊來源:新聞聯播和微信,我會選擇前者,因為它雖然會大量的選擇性報導,但一般不會是假新聞。
  • 社交媒體平台本身,基於追求流量(即利潤)的目的,會通過演算法判斷單個讀者的喜好,然後尋找他會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推送。同時,人以群分,讀者也會不斷看到他身邊朋友發送的內容。其結果,就會不斷加持該名讀者的立場。譬如在反修例事件中,支持示威者的讀者,在Facebook上看到的視頻大多是員警打示威者的;而支持政府的讀者,則會更多的看到示威者到處搞破壞、打員警。長此以往,社會將被撕裂,走向兩極化。
  • 更進一步,在某些極權國家中,政府通過對社交媒體的掌控,可以更輕易的進行輿論控制,乃至思想控制。在傳統時代,這是很難做到的,總有某個地方的報紙鑽空子,至少人們還可以口耳相傳;而現在則是全部依賴於那幾個網路平台而已!

詳細分析,可以參見: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71009-opinion-fukingwah-socialmedia/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70810-notes-internet/


4.   媒體選擇策略建議

  • 先要有儘量全面豐富的事實判斷,再做自己獨立的價值判斷。不要人云亦云的先設立場。
  • 儘量挑選立場中立的優質媒體,來優先獲得新聞報導(事實判斷)。方法上可以參考本文說到的幾個優質媒體;如果自己挑選,則是看其是報導還是評論為主,如果是報導則是否夠全面和立體。
  • 對於社交媒體上的內容,要精挑細選,仔細辨別,特別是不能作為事實判斷的主要來源。對於沒有可靠資訊來源的陰謀論、小道消息等,不要輕易採信。
  • 在此基礎上,給出符合自己利益和立場的價值判斷。否者,也許會完全搞錯形勢站錯隊,變成“仇者快親者痛”,乃至做出不利於自己的舉動!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