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琦能異事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重男輕女」拆散了多少個正在老去的家庭?

琦能異事
·
·
我想就算沒有了重男輕女的家庭,和父母相處要找到很好的平衡點根本不容易。彼此依賴,卻又彼此傷害。

看到這個活動簡介及其他人分享的家裡小故事後,都帶給我很深的感觸和羨慕。
故此最後決定動筆,也就機緣巧合下參加了這次活動。

是次活動是其中一個目的是希望帶出大家對身邊的老人多以關心,但我心中卻冒起了另一想法。

這想法和傳統的儒家所說的敬愛長輩,尊老敬幼完全的背道而馳。
(希望發文後,不要引來太多的罵戰。)(笑)


父母親,祖父母,按一般想法來說,都是很親很親的人。
亦因為有了血緣關係,故又令彼此的距離更密不可分。

網絡上常見到,我們和父母還剩多少時間見面?

父母60歲,假設活到90歲,就是有30年的時間
周末:2小時見面食飯
1 年 = 有 52個星期 = 只有 104個小時
30年 = 3120小時 = 只有130 天 

天呀,變相只剩下不到三分一年的時間!還要假設父親沒病沒痛活到90歲,還有每個星期也要見面。(疫情下就變得更不可能。)


可是,有時侯新聞卻報導有的年輕一輩對待長輩會很冷漠、不尊重,甚至無視?

背後原因有因必有果。

大家一邊在責怪時,也懇請務必在多角度了解一下來龍去脈。
不要被眼前所見的表象,作出了一概而論的意見。

如果家裡有男孩女孩 ,有時更是加劇了悲劇的成因。中華社會自古以來好像都是重男輕女,可能女兒會嫁出去,留給她的就便宜了外姓人。兒子會娶媳婦,他們會留下照顧自己一輩子。

故此很多家庭在資源分配上,對男孩女孩都有著不公的意識。

在此想分享幾個在現實生活中,自己和好朋友們遇到的事。

兒童時期,女兒要做家務事,兒子未來要出去打工賺錢,所以不用學習。
傳統上,也不知為何男孩分到的水果和糖果也會比較多;被打被罵的次數也比較少。

讀書時期,男孩會比較容易獲得出國念書的機會。

成年後,發現全世界的樓價對畢業生來說都是很不容易負擔的。最常見就是我們的父母要求女兒幫忙兒子置業,要求都是很「簡單」的:你要多付一部分的家用,如果更有能力就幫忙一起湊首期。然後我們全家一齊努力置業。可是房子只寫兒子的名,將來如何也與女兒無關。女兒問多一句,就會問為什麼女兒還要貪心?家用當然是女兒一定要付,兒子要存錢娶老婆,所以不用給家裡了。有些父母更會明言:將來只有兒子會繼承家裡的任何資產。

在傳統守舊的家庭是存在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情。但很多女兒還是很愛自己的父母。她一早就嘗試學習不去比較太多,只要看到他們笑就是生活動力的來源。


整件事就愈來愈變成女兒的付出是本份,應該要做的;兒子只要付出一點點,父母就會感動,放在心上一輩子。

到女兒外嫁後,就發生了很奇怪的事。

因為見面次數變少,女兒更珍惜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她一直在倒數著還不到三分一年的時間就要與父母陰陽相隔。可是家庭幸福都不是必然的,外嫁後父母變得不想和她聯絡。新年是中華社會的大事,她打算買很多日本水果,也一早講好會回去拜年,可是家裡一直已讀不回。她向婆家空出了一天的假期,中午後耐心在娘家附近商場等了很久很久,最後事情結尾是初二等到晚上九點—和丈夫默默食麥當勞過節。

有次終於能和父母見面,對話過程中父母親更是直說把媳婦當是她了,常常煮女兒喜歡的湯給媳婦。(這可當作應該老人是對女兒一種另類的心靈補償?)

而其他的話題都是圍繞兒子,最後拜託女兒幫忙向政府申請其他服務。(媳婦也妻憑夫貴,父母也不敢多多要求什麼。)


看到這裡,很多人會說為什麼不反抗,不好好表達自己的內心給父母知道。

人心肉做,女兒怎麼會沒有自己的情緒。她也曾經聲淚俱下詢問,也發過脾氣,軟和硬都試過了。父母最強的地方是不承認也不否認,直接已讀不回。建立雙方關係像拍手一樣,必需有互動,兩邊也要出一分力。無止境的伸出手不獲回應,這段關係到底要怎麼走下去?

最後當女兒開始改為一貫拼命付出的行為, 學會了愛和保護自己多一點。卻意外得知父母和鄰居說:「果然!女兒外嫁後,一切都變了!她變了!變得好陌生!」

相信這重男輕女的現實,在中華社會也一直會延續下去。上面所述的家庭應該也是比較好的?有一些更動不動就出手,學生時就要自己賺生活費和學費。稍有抱怨,狗血的對白又來了:「我生你養你,供書教學多年,父母恩呀!」

女兒要擁抱她的幸福不容易,在不健康的童年下成長,心理的質素不多不少也會受點影響。如果是較激烈的,認識的朋友中更會自我傷害。有一些女兒選擇直接對父母不理不睬,覺得父母只是帶我來到世界上,年幼時你是怎麼對我,我現在就同樣方式對你。有一些只剩下了恨,對「子欲養而親不在」更是嗤之以鼻。

老人以為還可以依靠兒子?同樣地,有些兒子被寵得上天,對父母的付出變了理所當然,一不滿足就變成怨恨他們。有些老公直接聽命老婆,搬近老婆家,對老婆家人多番照顧有餘就夠了。

最後在外人眼中,年輕人不折不扣地成了壞人。因為旁人只看到結果—正在老去的老人苦況,而去批評年輕的一輩為什麼不去好好照顧或者關懷我們親愛的長輩。

如果去深究背後原因,可能又有一番另一番理解。

(近幾年,不少慰藉人心的書籍出版;像是《被討厭的勇氣》或者有關情緒勒索的書,感謝這群作家關注了子女的身心問題,讓他們學習如何釋懷。)

寫到尾聲只希望擁有更多教育程度的這一代或是下一代,不要再讓大大小小的悲劇發生。

題外話:
網絡上,看過一張很觸動人心的圖。
仙人掌帶刺,可是傻傻的小孩還是常常擁抱它,遍體鱗傷卻又離不開,一邊被刺痛一邊笑著哭。

我想就算沒有了重男輕女的家庭,和父母相處要找到很好的平衡點根本不容易。彼此依賴,卻又彼此傷害。

跌跌撞撞過很多回後,我們終於找到和父母相處的距離。保持不遠不近的距離,才是對彼此最好。

Photo by Maria Lupan on Unsplash

後記:
有天女兒在小心翼翼保持一定距離示好後,母親第一次對她說:「女兒原來你真孝順!」
很諷刺的是默默一直付出得不到回應,要「改變」後才聽到了這句話。
猶如看見了難得的仙人掌終於開花了。

Photo by Allec Gomes on Unsplash


封面圖片: Photo by Thomas Verbruggen on Unsplash

CC BY-NC-ND 2.0